1.
|
从生态位到技术生态位 被引次数:16
|
|
|
|
|
张丽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第23卷第3期
|
|
把生态学的生态位原理应用于技术领域,指出技术也有生态位,它是由资源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组成,技术的生态位与生物物种生态位的根本区别是需求生态位,通过生态位分化原理分析了技术生态位应用的生态机制。
|
2.
|
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生态素养培育
|
|
|
|
|
《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30期
|
|
生态素养关乎基础性素养,已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青少年的生态素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提升青少年生态素养水平的关键在于学习生态知识、培育生态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塑造生态人格。
|
3.
|
艺术生态平衡的特性及失衡现象透视 被引次数:1
|
|
|
|
|
沈勇《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
|
艺术生态系统是一种社会生态系统,但它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也存在着平衡与失调的问题。艺术生态平衡的特性,表现在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和谐性;生态系统的自维持、自调控性;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生态种类的多样性。艺术生态失衡的主要标志是,结构生态失衡和功能生态失衡。对照这种特性和标志,透视艺术结构生态和功能生态失衡状况。
|
4.
|
生态美学的定位与建构 被引次数:1
|
|
|
|
|
袁鼎生《贺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22卷第4期
|
|
生态美学是研究生态审美场、生态审美自由、生态审美价值的科学.生态审美场,作为元范畴,展开为生态美学体系:它的逻辑生态,形成理论生态美学;它的历史生态,展示历史生态美学;它的逻辑生态的分化,构成应用生态美学.总而言之,它的生态运动,支撑与推动了生态美学学科的整体建构.
|
5.
|
艺术生态平衡的特性及失衡现象透视
|
|
|
|
|
沈勇《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6期
|
|
艺术生态系统是一种社会生态系统,但它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也存在着平衡与失调的问题。艺术生态平衡的特性,表现在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的和谐性;生态系统的自维持、自调控性;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生态种类的多样性。艺术生态失衡的主要标志是,结构生态失衡和功能生态失衡。对照这种特性和标志,透视艺术结构生态和功能生态失衡状况。
|
6.
|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构建
|
|
|
|
|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年第24期
|
|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是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态人文和生态科学在内的知识教育、生态环境世情国情教育、生态共同体教育、生态实践教育。形成包含生态文明知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价值观念、生态保护技能和生态文明行为为一体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
|
7.
|
生态德育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性品格
|
|
|
|
|
张洪春《凯里学院学报》,2012年第30卷第2期
|
|
生态德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生态德育以培养具有生态智慧、生态情感和生态能力的道德主体为理论目标,基本内容是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思维教育、生态规范教育和人际关爱教育,实践性品格是其本质特征.生态德育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
8.
|
图书馆生态位内涵及其调控探究
|
|
|
|
|
陶茂芹 黄建年《情报探索》,2010年第10期
|
|
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从图书馆生态系统、图书馆生态群落、图书馆生态种群、图书馆生态个体等方面,分析了图书馆的生态位,并通过构建图书馆生态位评估指标、改善图书馆生态位质量、拓展新型生态位、加强生态位之间联系等角度,探讨了调控图书馆生态位的各种手段与方法.
|
9.
|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
|
|
|
林凡《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0卷第3期
|
|
当今人类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建设生态文明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应主要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科技为主的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破除传统文明形态的发展弊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
10.
|
构建和谐校园生态 大力提高办学效益
|
|
|
|
|
黄生雨《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8期
|
|
教育生态作为社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生态的基础。恰当地构建校园生态和生态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是办好学校、发展学校的必要条件。构建生态管理系统是构建校园生态的基础;构建生态教师系统是建设校园生态的关键;构建生态学生系统是校园生态的核心;构建生态环境系统是彰显校园生态的窗口。
|
11.
|
生态视阈下推进馆员生态发展的战略构想
|
|
|
|
|
刘学平《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
|
|
馆员生态发展不仅能实现馆员生态人格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馆员生态发展的内涵,实现馆员服务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其依据是生态本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平衡理论.其发展应遵循人本与体验相结合、发展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生态文化、生态目标、生态价值、生态行为、生态实践、生态服务、生态制度、生态素质的发展战略,构建馆员生态发展系统及系统内生态馆员与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
|
12.
|
生态理念下的生态馆员发展研究
|
|
|
|
|
刘学平《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19卷第4期
|
|
生态馆员发展不仅能实现馆员生态人格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馆员的内涵,实现馆员服务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其依据是生态本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平衡理论。其发展应遵循人本与体验相结合、发展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生态文化、生态目标、生态价值、生态行为、生态实践、生态服务、生态制度、生态素质的发展战略,构建生态馆员发展系统及系统内生态馆员与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和相互发展。
|
13.
|
诗意回归的呼唤——论生态文学的主题蕴含
|
|
|
|
|
薛敬梅《南平师专学报》,2008年第27卷第3期
|
|
生态文学是作家生态立场和生态情怀的表达,是基于现实生态灾难的写作,本文通过生态文学主题的挖掘,揭示了当代生态文学写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
14.
|
论西部开发中的生态思维理念
|
|
|
|
|
李亚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卷第6期
|
|
在介绍生态思维和西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重点从生态意识、生态环境、生产经济三个方面讨论了生态思维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指出生态思维的应用前景广阔。
|
15.
|
生态文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
|
|
|
|
《中学生物教学》,2019年第12期
|
|
分析了高中生物学教材涉及的生态问题,教学时采取有效手段,提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巩固生态文明知识,规范生态文明行为。
|
16.
|
怎样获得"阳光心态"
|
|
|
|
|
孙东东《科技文萃》,2005年第9期
|
|
生态环境与心理健康所谓的生态环境,指的是生命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综合体系.生态环境分为自然生态环境、人工生态环境以及半人工生态环境.
|
17.
|
生态课堂——生命观照下的高中化学课堂诉求
|
|
|
|
|
唐李铭《广西教育》,2014年第14期
|
|
分析当下化学课堂生态危机,阐述生态课堂的特征,提出化学生态课堂的建构策略。
|
18.
|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
|
|
|
|
李金秋《大观周刊》,2011年第2期
|
|
阐述生态园林的概念、科学内涵、生态园林主要功能及生态园林中的建设类型等。
|
19.
|
安溪县福田乡生态之乡建设初探
|
|
|
|
|
郑振锋《中国科技纵横》,2014年第12期
|
|
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生态保护认识的提高,本文围绕安溪县福田乡创建生态乡镇,保护生态环境工作,探讨生态乡镇建设新思路。
|
20.
|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小学生生态责任的培育
|
|
|
|
|
钟东林 陈丽花《科教文汇》,2014年第34期
|
|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中小学生生态责任的培育至关重要,而中小学生生态责任的培育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通过教育引导,强化生态责任意识;健全生态责任法律体系,规范生态行为;拓宽参与环保渠道,提高生态实践能力等途径,促进中小学生生态责任的形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