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周刊》近期刊载专文对当前美国养育子女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美国近年在养育子女上表现出家长过度溺爱、过度花钱的迹象。专家认为.这种培养孩子的方式很难使他们应对将来走向社会后的各种压力。  相似文献   

2.
《父母必读》2014,(5):28-39
《父母必读》杂志在2014年提出的“自然养育”理念,不仅在倡导让孩子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更是强调我们一贯强调的,用最自然的方式养育孩子。其中包括母乳喂养,包括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养育模式是否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在这样理念的倡导中,我们也非常感谢那些和杂志有着高度契合感、一直在不懈努力地推动着自然养育方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养育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可是家长由于缺乏科学的养育观,对孩子的养育易陷入以下三大误区。误区一:孩子胖才算身体好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体重超过该儿童年龄标准的20%即为肥胖。目前我国学前儿童肥胖率女孩为2%,男孩为3%,这跟家长的养育观是分不开的。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胖才算身体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这些家长一味给孩子吃营养食品,加餐加点,以致营养过度造成肥胖。事实上,肥胖并不意味着身体健康,有些肥胖儿,实为贫血患者。研究表明3岁以前的肥胖儿还易患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的疾病以及腹泻;3岁以后的肥胖儿往往成年后仍肥胖,增加了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糖尿病、结石等病的发病机率,所以说小儿肥胖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似文献   

4.
鲸鱼 《中华家教》2020,(5):42-42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又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白板,如何发展全看家长如何培养。那么孩子的性格到底是天生还是后天养成?是不管不顾,任其发展,树大自然直?还是严加管教,修枝剪叶,处处多教育?如何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研究了某高中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男生除躯体化外的各因子及总均分都高于常模,女生除躯体化、人际、恐怖和偏执外的各因子及总均分都高于常模;(2)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与除父母偏爱被试之外的养育方式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人际、抑郁和偏执因子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均成负相关;(3)父亲“惩罚和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与保护”与父亲过度保护三个因子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强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千千 《福建教育》2010,(6):11-12
专家认为,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关系中,具有一种根本性焦虑,称之为“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 anxiety)或一陇惧”(dread)。这种焦虑的表现就是从控制中得到安全感。尽管许多父母试图掩饰或否认这种焦虑,又或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存在性焦虑”依然影响着家长。“过度养育”一举,究其根源,来自于此。  相似文献   

7.
《教书育人》2010,(3):47-47
现在的家长如此执着于孩子的成功,以至于养育孩子的过程变成了产品开发的过程。例如,要求幼儿园教授外语,让孩子为加入全球化经济竞争做准备。高中课堂上老师一宣布考试成绩,不到下课就能收到父母焦急的短信。在西方,有的大学院长称新生为“脆薯片”,意即他们在入校前就已经被炸焦了;或者“茶杯”,任何一丁点压力都可能将其打碎。  相似文献   

8.
快乐培训基地"我知道,快乐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我也知道,孩子在什么时候最快乐,但在平时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快乐性格呢?"许多家长在我们的快乐大讨论中,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的确,知易行难,要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孩子养成快乐性格绝非易事。那么就请家长一起走进我们的快乐培训基地,看看如何养育出一个人见人爱的快乐宝宝。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08年四川北川地震后再生育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和养育现状进行了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以及自然观察法对北川永昌幼儿园北园和南园的老师和再生育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再生育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养育态度、再生育家庭孩子的身体健康、语言认知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再生育家长在养育态度方面过度保护孩子溺爱孩子;再生育家庭孩子的身体健康状态普遍偏差;语言认知水平低于非再生育家庭的孩子;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与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攻击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父母必读》2014,(11):46-47
现在过敏的宝宝越来越多了,想知道为什么吗?这和父母的养育方式、养育观念很有关系。 过敏不是病,是免疫系统出现偏差的一种现象。举个例子大家就很好明白了:有两棵一样的树苗,将其中一棵树苗的树尖给剪掉,另一棵树苗两侧的枝给砍掉。过一两年,这两棵树的形状肯定不一样了,这个过程和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是一样的。因为孩子出生时,免疫系统就像小树苗一样,它怎么发育,关键看家长怎么“修剪”。在“修剪”的过程中,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孩子就会出现过敏,最常见的导致过敏的养育方式有3种。  相似文献   

11.
陈洁 《父母必读》2012,(7):84-84
连环画《宝贝布鲁斯》里的年轻父亲说:“只有在生下孩子之前我才觉得自己能够成为合格的父亲。”这句话让很多人产生共鸣,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养育之路的艰辛。而《让孩子的大脑自由》或许能让你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会心一笑。本书是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约翰·梅迪纳继《让大脑自由》(Brain Rules)后的一部家庭教养力作。  相似文献   

12.
刘丹 《父母必读》2009,(1):134-134
在孩子发展的“旅途”中,父母总是比孩子更焦虑。适度焦虑,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好保护;然而过度焦虑,则会制约孩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教育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了X家族三个中产家庭的养育实践和童年经验。研究发现:精英中产家庭的养育方式是民主宣称下的牺牲式陪伴;普通中产家庭采取的是随性宠溺下的情感依附养育;边缘中产家庭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但没有时间进行教育陪伴,是一种愧疚驱动下的补偿式教育。殊途同归的是,三个中产家庭在物质支撑和教育投入方面都做出了最大努力,为孩子构筑了一个外部安全环境,期待孩子未来有个“安稳人生”但不一定要“出类拔萃”;父母在管控的同时基于良好亲子关系和孩子心理健康的考虑,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娱乐空间。然而,新生代儿童对成人构筑的安全空间并不满意,他们通过玩具领地、英雄游戏、暗黑文学、火星文字等建构了一个秘密王国,表现出了儿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叛逆性。总的来说,中产家庭采用的是“半规制化”的养育方式,其养育实践和童年经验较为依赖市场提供的科学、文化、娱乐商品,呈现出囫囵吞枣般的文化杂食特征。要走出教育焦虑,中产父母需要认识到科学知识和常规性教育的有限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求支持。但更为关键的是,在常规性教育之外,成人要了解、接纳和参与孩子的冒险生活,提供具有挑战性危机性使命性特征的、可以召唤儿童主体性浮现的“非规制化教育”或者说“世俗外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由自主的念头是:给孩子最好的,很快我们还会加上一句: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5.
《父母必读》2014,(3):26-26
顺应养育(responsiveparenting)是目前一种比较受推崇的养育方法,它提倡父母们细心观察宝宝的需求,解读宝宝以动作、表情、声音等发出的各种信号,在搞懂宝宝的小心思后,做出及时、有针对性、恰当的反应,从而满足宝宝的需求。那么,这种养育方式用在宝宝的喂养问题上是否同样适用?为此,我们约会了上海交通大学医院附属新华医院儿童与青少年保健科的主任医师盛晓阳,请她为父母解读一下这个话题。在谈及喂养问题之前,盛晓阳大夫先带领父母一起梳理了一下顺应养育的4步骤:  相似文献   

16.
1994年12月10日,以文部省为主实施的家庭教育国际比较调查结果表明:日本的父亲与欧美各国相比,在养育孩子、进行品行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小,倾听孩子诉说烦恼的父亲在四人中只有一人。母亲对孩子成长的满意度低于国际比较中的其他国家。文部省还说:“由于父亲为工作所累,承担养育孩子重任的母亲感受到沉重的压力,所以有必要改善劳动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当智商、情商、财商等融进养育生活中的时候,会重塑成一种商,叫养育商。包括成为父母如何提高育儿知识学习商,如何用财商为有了孩子之后的生活进行很好的规划,如何用关系商协调好有了孩子之后生活中复杂的关系,如何通过成长商让自己变得更好,甚至还要通过提高为孩子讲故事的"故事商"陪伴他成长。这些养育商,你都具备了吗?  相似文献   

18.
避免“过度教育”据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对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危害最大的一种教育方式是“过度教育”。怎样才能避免呢?①克服“一体感”。把子女看作是父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过分的“一体感”,是过度教育的根源之一。父母只有承认孩子是个性独立的...  相似文献   

19.
正先要澄清一点:我们所谈的隔代养育,是指祖父母和年轻父母一起抚育孩子的情形,并不是把孩子完全扔给老人带的养育方式。因此,在两代人协同养育的过程中,相互借力,相互支持是肯定的,但随之而来的,也会是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和"侵权"纠纷。如果老人明确地知道养育的主体责任人是年轻父母,而年轻父母也勇于承担并且有能力承担的话;如果年轻父母懂得感恩,将化解矛盾的基础根植于此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20.
正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可以在关键时刻帮我们渡过人生难关。积极乐观的孩子,也更容易体验快乐,感受幸福,有较强的心理弹性和抗逆力。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这就是最好的竞争力。想养育积极乐观的孩子,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当孩子不再积极乐观、出现心理问题时,儿童心理咨询师想对父母们说些什么?正在积极乐观地生活着的年轻人,是怎样复盘自己的成长之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