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2 毫秒
1.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他词作中突出的乐观旷达的精神赢得了众多学者的赞扬。纵观苏轼的一生,特别是经历过“乌台诗案”后,儒家理想的破灭、与亲朋的离别等种种苦难无疑给苏轼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苏轼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用智慧巧妙地化解了这种悲伤,他的人生智慧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是不朽的精神宝藏。  相似文献   

2.
<正>苏轼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考场作文自己编名言,学霸就是无所畏惧大宋第一美食博主,东坡系列菜肴了解一下因在中央当官太难了,赴地方上任走遍大江南北下一个工作地更远了,当地美食谁知道,求科普升职不易,苏轼叹气苏轼,大文豪,至今人气居高不下的传奇人物。按理说,他应该能轻松中科举,迅速升职加薪,出任宰相,走上人生巅峰——然而现实却是,在朝廷混,他总是被欺负的那一个。19岁那年,苏轼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过五关斩六将,喜提"进士及第"。领导欧阳修对苏轼极为赏识,不停地夸他,于是苏轼火了。春风得意马蹄疾,22岁的苏轼正  相似文献   

3.
<正>元祐六年闰八月,在激烈的洛蜀党争中遭政敌贾易,赵君锡诬陷,从而对朝政产生厌倦情绪的苏轼,坚决请求外任。朝廷批准了他的请调报告,将他派往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宋史·苏轼传》如实记载了苏轼在此地的主要政绩:  相似文献   

4.
望湖楼醉书     
苏轼收到望湖楼老板的邀请,去他们酒楼喝酒,欣赏西湖的美景。苏轼来到望湖楼,老板很热情地接待了他,给他挑选了望湖楼中最好的包厢——“望湖间”。苏轼在包厢里听着音乐,喝着美酒,不亦乐乎。当他正喝得醉话滔滔不绝时,突然天空中的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一样,向酒楼飞来。云还没来得及把远山遮住,一阵急雨就落下来了。湖面上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散乱着,有的还在小船上顽皮地蹦跳着。苏轼正看得入神,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全吹散了。湖水顿时又像天空一样开阔,湖面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苏轼诗兴大发,脱口而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相似文献   

5.
<正>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47岁,这一年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个年头。是年三月七日,苏轼去黄州东南三十里沙湖(亦称螺蛳店)看田,因生活所迫,他想买几亩水田,有朋友作介,这次他是前去看看是否能买。途中遇雨,一行人都被淋湿,苏轼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词。  相似文献   

6.
人们都说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天赋好,能“过目成诵”。其实并不如此,而是另有其奥秘。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苏轼才出来会见。客人很不高兴。苏轼解释道:“我正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毕生读苏轼、谈苏轼、评苏轼。他与文化界名流会见,时时谈论苏轼;他巡视大江南北,劝说基层干部读苏轼;他将苏轼诗词印成文件,在党的会议上散发,让大家研究讨论;他闲时吟诵、书写苏轼诗词,作为工作之余的"休息脑筋"。  相似文献   

8.
<正>苏轼一生留下的著述极多,他在诗词散文乃至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苏轼的词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以雄健之笔,扩大词境,在婉约之外,独建一宗,形成"豪放"一派,因而苏轼也被称为"豪苏"。这是对苏轼极准确的概括。在苏轼身上明显体现这儒家经世致用与道家旷达精神的极圆满的融合,具备了古代儒家所重视的善处穷通之际的一种自持的修养。虽在  相似文献   

9.
<正>提起苏轼,中国的读书人没有谁不知道他。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可以用两个字来评价,那就是"不朽"!苏轼的人生经历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独一无二"!他的人生正如他的号"东坡"一样,一坡又一坡,而且大都是下坡。苏轼的一生,历尽坎坷,一贬再贬,可以说是中国贬谪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苏轼一生最大的成就不在于他大量的文学创作、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而在于他于困境中修炼而成的超然乐观的人生智慧这才是他留给后人最大的精  相似文献   

10.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十一日,苏轼"舟中读《文选》"。由苏轼论及《文选》的文献似可得知,元丰年间苏轼才开始正式阅读《文选》,而且这个《文选》应该是五臣注本,之前苏轼或当见到过国子监李善注本,但他并没有进行深入的阅读。他对《文选》的评论仅是点滴的、武断的,正反映出他没有深入学习《文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苏轼前往贬地的心理准备以及心态建设对研究他的贬谪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绍圣元年,苏轼被贬惠州,途经江西,在赣州停留了一段时间。赣州秀美的自然山水抚慰了他孤独寂寞的心情,淡化了他贬谪的痛苦。苏轼在赣州时期也有浓厚的人生无常之感,江南水乡特有的烟云凄迷加深了他内心的迷惘。赣州浓厚的佛禅文化助苏轼洗涤了自身的尘垢,恢复了自性的清明。赣州境内的大庾岭是苏轼前往惠州途中要翻越的最后一道大的自然障碍。险恶的自然环境并未困扰苏轼,反倒促成了他精神的升华。从大庾岭南下,他逐渐把贬谪之路化为了追求大道的成圣之路。  相似文献   

12.
师: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有一样东西却伴随了他一生——月亮。苏轼笔下的明月浸透了他独特、丰富、复杂的人生顿悟和喟叹。或许,苏轼的高洁情操,只有明月可以朗照,可以寄寓,可以见证!苏轼曾悲月——  相似文献   

13.
<正>《五杂俎》卷十六"事部四"记载:苏辙在政府部门工作,有老朋友求他办事,没有成功,便转求其哥哥苏轼。这个时候,苏轼在研究院工作,没有什么实权,也办不了什么事。苏轼便给这位老朋友讲了个挖坟的故事:我听说,有一个人很穷困,以挖坟为生。一天,他挖开一座  相似文献   

14.
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与秦观、张来、晁补之一同拜学于苏轼门下,成为有名的苏门“四学士”。他深受苏轼教诲,苏轼也很赏识他。黄庭坚还是江西诗派的开山大师,他的诗文与苏轼的诗文同样受到人们的称赞,因此有“苏黄”之称。然而黄庭坚一直对苏轼非常敬重,对苏轼的教诲铭心不忘。在他的家中一直悬挂苏轼的画象,直到晚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不但是杰出的书法家,也是杰出的书法评论家。他对中国古代书法家的评论见解独到,其中关于苏轼书法的评论尤其如此。一方面他对苏轼书学路径和创作阶段有客观、准确的阐述,对苏轼书法的总体特征、风格有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他又对苏轼书法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对后世正确理解和认识苏轼书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苏轼思想与宋词关系发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苏轼对词的历史性的锻炼和完善 ,除了他具有超常的智慧和渊博的才学外 ,还与他独特的思想意识密切相关。儒家的执著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 ,均奇妙地统一在苏轼的生命实践中 ,他对词的贡献也正得力于其独特思想构造所产生的内驱力的推动  相似文献   

17.
<正>苏轼当年参加礼部主办的省试时,主考官是北宋的文坛泰斗欧阳修。欧阳修阅过苏轼的答卷,对苏轼的才华赞叹不已,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欣喜地说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不仅知识面开阔,而且能灵活运用知识,经常在文章中引经据典,阐发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正内心之“佛”,感世界之象,这个论题说来太玄,不好理解,那就请你先读下面这个故事吧。苏轼与佛印坐禅苏轼请求佛印教他坐禅定,自己先穿好大袍,面向佛印而坐。一会儿,苏轼开口问:“和  相似文献   

19.
<正>人们都说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天赋好,能"过目成诵"。其实并不是如此,而是另有其奥秘的。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苏轼才出来会见。朋友很不高兴。苏轼解释道:"我正在抄《汉书》。"客人听了反而很不理解。凭苏轼的天赋和"过目成诵"的才能,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抄三遍了。第一遍每段抄三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了,客人疑信参半地挑了几个字一试,苏轼果然应声能背出有关段落,且一字不差。苏轼的"过目成诵"原来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啊。  相似文献   

20.
放下     
一辆破旧的马车搭着苏轼赶赴黄州的路上。"咯吱",·车停了,苏轼缓步走下台阶。台阶后那个素壁残瓦的小公堂替换下鎏金的圣殿,成为他工作的地方,他不必每日升朝跪拜在天子脚下,但他的夙愿也随着那声"贬黄州"灰飞烟灭了。苏轼颤抖着身子上了公堂,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