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中国文人结社具有比较久远的历史,特别是明末清初的文人结社负载了政治、文化、文学诸种意义。曼十年代曾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而建国后的几十年里,这个问题渐渐淡出研究视野。与以往侧重于史实考证的研究方式不同,论文从文学的角度对结社问题进行研究。总体的研究思路为:将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置于易代之际特殊的历史时空和社会背景下加以观照与考察,力求同当时的政治变革、思想流变和文学发展等复杂因素联系起来宏观地、多维地探讨它的兴衰变化和运作特点,并进而揭示文人结社对这一时期政治、思想、文学等方面产生的应有影响。晚明党争与结社一体化,讲会,论学与结社相结合,诗社告退继之以文社勃兴。论文主要分析了复社、清初明遗民结社及清初东北流人结社三个方面。其中对复社的分析尤为细致。复社与东林关系、复社的思想学术观点一向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论文又重点总结复社的文学思想(一)绍绪七子,宗法汉唐,为其文学思想之渊源;(二)祖述六经,力返风雅,是其文学思想之宗旨;(三)性情、学问、世运为其创作论之基本内核。对于明遗民结社,从横向上与非遗民结社相比较,从纵向上探讨与宋遗民结社的渊源。并重点研究惊隐诗社、甬上遗民诗社、岭南遗民诗社的文学思想感情。东北流人诗社视为清初遗民诗社的特例,这面一向研究得较少.  相似文献   

2.
严明 《文教资料》2014,(13):9-10
文人结社与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密切相关,明代文人结社风气达到鼎盛。《明代文人结社考》是李玉栓副教授在优秀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增补的,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考录全面,文献翔实;结构严谨,体例完备;态度审慎,考订细致;守旧出新,稳中求进。  相似文献   

3.
安徽地区在明代尚未单独划分省治,在文人结社蔚然成风的大背景下,曾出现大量结社。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明代安徽地区的文人结社至少在32家以上,这些结社散记在明人诗文别集、年谱以及各府县志乘中,有的则由于记载不详、年代久远、资料散佚等原因,今天已经堙没无闻或不可确知。  相似文献   

4.
结社是中国很早就有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因此中国古代的文人集团特别丰富。特别是宋代以后,文人结社之风大起,且形式多样,欧阳光《宋元诗社研究丛稿》(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对宋元时期诗社活动用力甚勤,但全面系统研究宋代会社的著作还要推周扬波博士的《宋代士绅结社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9月版)。  相似文献   

5.
<正> 何谓诗社?诗社是“诗人为吟咏而定期结聚的社团”。(《辞海》“诗社”条)其组织特点是有较固定的社员;其活动特点是定期雅集;其创作特点是立题限韵。诗人结社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但迄今无人问津。为此,本文拟就古代诗社之起源及有关问题略作考察。诗社是在其他形式及性质的文学组织和社团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具体地说就是从文人集团、诗会(诗人临时结聚吟诗的创作活动)及佛社、酒党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的王侯公卿多有养士的风尚,所以历代出现了不少由王公及门客所组成的文人集团。早在战国时,齐威王就设有谡下学宫,招致天下文士前往讨论学术。  相似文献   

6.
明代安徽地区的文人结社共有32家,位居全国第三,社事呈现出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分布不均、规模有限等特点。全国文人结社的大背景和周边地区的结社活动使得安徽的文人结社较为发达,地理环境的特征和文化发展的大势使得安徽的文人结社区域分布不均,各地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安徽的文人结社过多集中于徽州地区.而明代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阮大铖在明末政坛、诗坛和剧坛上都有一定影响。受当时文人结社之风的影响,他曾组织或参加过一些结社。其中海门社和群社是文学性的诗社,中江社是举业性的文社,咸社则是宗教性的禅社。  相似文献   

8.
商盘是乾隆时期浙江会稽(今绍兴)诗人,少负异才,在家乡结"西园诗社",为"西园十子"之年龄最小、最有才华者。在商盘编年诗集《质园诗集》(三十二卷)、书信《质园尺牍》(二卷)以及所编国朝同郡诗人集《越风》(三十卷)中记载了"西园诗社"的一些情况,涉及成员中的刘文蔚、童啸巗、姚颗山、黄海、吴蓉五人,这对于我们了解"西园诗社"的结社情况,进一步研究清朝的文人结社,以及对于商盘的全面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姑山遗集》为明遗民沈寿民所著,时明季皖南地区的社事记载颇多,所载社事有南社、梅溪社、晋社、桐溪大社、明社、素社、观社、益社等。兹将这些篇目勾稽出来,略作考订,以窥明代文人结社之风气。  相似文献   

10.
明代诗歌流传至今的,少说也有三千余家文人作品,在浩如烟海的明代诗歌中,五、七言绝句堪称“一绝”,是有明一代诗坛的奇葩。苏州大学王英志先生费数载之心血,潜心于明人绝句的研究,为之稽遗钩沉、爬梳扶剔,并加以鉴别比较,释注评赏,完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明人绝句三十家赏评》。(安徽黄山书社出版,以下简称《绝句赏评》)这是他继《清人绝句五十家掇英》之后为学界奉献的又一本文学珍品。它将为明诗爱好者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明代文人结社的地域研究历来为学者所重,福建地区在当时亦曾出现大量社事,但是至今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注意。笔者在近年研究中,仅所知见的明代福建文人结社就有26家之多,它们在时间上主要集中于明代后期,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福州、莆田两个地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文人结社发展至明代出现高潮,它的兴起、繁盛和衰落与多种因素有关联,其中政治因素,影响既深且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时局总是牵动着文人结社的发展进程,高层官僚雅好宴饮赋诗甚或直接参与社事,带动整个社会形成结社之风,激烈的党派之争促使文人结社变得更加炽盛,在总数、规模、管理、性质等方面都在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是何宗美先生近期的一部颇具影响的学术巨著。全书共108万字,获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该书视野宏阔、构架精当、论证审慎、材料厚博,为近一段时间以来不可多得的学术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4.
刘瑞明 《家教指南》2001,(4):169-173
2000年6月,敦煌藏经洞文书出世百年之际,我国敦煌学界呈献了一批高水平的论著.中华书局出版的徐俊纂辑《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以下简称"徐书"),撰写历时10余年,洋洋70万言,有多方面的成就,值得誉评.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薄音湖、王雄教授经过数年努力编辑点校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 ,已于 2 0 0 0年 7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辑录了隆庆 (1567- 1572 )至明末期间明人的著述共 34种 ,大体与第一辑 (明初至万历初年史料 2 5种 ,1994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衔接。这些著作或系统记录明代蒙古的发展历史 ,或叙述某些事件的原委 ,或详述蒙古社会状况、首领世系及部落驻地 ,或收录蒙古首领的书信表文 ,或图说明蒙边界形势 ,其中不乏著者得自亲历目睹的第一手材料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该书…  相似文献   

16.
唐中后期敦煌的家庭变迁和社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敦煌文献中所见社,几位日本学者发表专文进行了论述,主要集中讨论社的内部结构及与社会的关系,而对敦煌何以盛行立社未作深入论述。本文拟从家庭变迁的角度讨论社盛行一时的原因,文献主要来自《敦煌社会经济真迹样录(第一辑)》(以下简称《释录》)一书。  相似文献   

17.
明代文人结社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中国古代文人诗客结成具有一定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文学社团,那是从中唐以后才兴起和流行的文人结社的早期形态有“吟社”和“尚齿之会”。前者如唐高骈《寄鄠杜李遂良处士》诗云:“吟社客归秦渡晚,醉乡渔去渼陂晴。”高骈又有《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诗云:“好与高阳结吟社,况无名迹达珠旒。”二诗所说的“吟社”,都是由幕府诗人组成的诗社。“尚齿之会”最著名的是白居易发起的“七老会”,在后世一直遗风不绝。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评介云南史料四种。明人木增辑《云過淡墨》,广泛辑录了天文、岁时历法、物产、医药、历史事件等,多有字音释义。明人陶珽编《说郛续》辑录内容涉及明代政治、经济、边防、物产、少数民族事务等。明人游朴撰《诸夷考》,广泛记涉明代西南少数民族概况及云南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往来。近人钱文选著《游滇纪事》可作为当时游滇尤其昆明地区的指南。  相似文献   

19.
《扬雄集》古本虽早已亡佚,但自宋代以来相继有多种辑本产生。宋人辑本有五卷、六卷本两种,明人辑本则有三卷、六卷、五卷、一卷本四种。明人辑本中的《蜀都赋》《太玄赋》《逐贫赋》《元后诔》《答刘歆书》《州箴》《官箴》皆辑自章樵本《古文苑》。而《文选》与《汉书》中共有的《甘泉》《羽猎》《长杨》《解嘲》《赵充国颂》,汪本、郑本、张溥本应皆是据《文选》辑录,张燮本则据《汉书》辑录。《河东赋》《酒赋》《反离骚》《上书谏勿许单于朝》《解难》,诸家皆辑自《汉书》。仔细比较四种明人辑本的目录及具体内容,可知四者之间应无直接的因袭关系。《四库提要》等谓张溥本因袭张燮本之说,至少就《扬侍郎集》而言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20.
关于《绿牡丹》传奇的形成与思想主旨,目前学界争议较大,有人认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弟弟温育仁未能加入复社而托名吴炳撰写《绿牡丹》传奇讽刺,也有学者认为这部传奇非温育仁讽刺复社作,也非温育仁托吴炳作,创作于明万历四十四年。《绿牡丹》传奇是当时科举文人结社的真实反映,带有剧作者故意讽刺之意图,可以三个方面作为佐证:《绿牡丹》创作于无地无社的明代末年,并与一场科举弊案相关;文社宗旨"以文会友"与品评社艺的社集活动在剧中得以展现;社集舞弊,选文刻稿等科举文社活动内幕在剧中亦有揭露。明末科举文社的兴盛对戏曲创作的影响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社集活动促进了戏曲小说的繁盛、文学家结社运动对戏曲小说的推动作用等,这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绿牡丹》传奇正是科举文社兴盛的必然产物,既有真实性,又有讽刺性,以上三点即为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