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知识或趋近的倾向,也称为"求知欲".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而学习兴趣是"要学"的先导.人们把学习兴趣看成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化学本身的兴趣将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激励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对学生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2.
现代校长的人才策略江苏省淮安市中学卢志文“赢得教师,才能赢得21世纪的教育”。那么作为“学校之魂”的校长,在吸引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右面应当采取何种人才策略呢?要有识才之眼人才的鉴识是人才培养和任用的基础。只有“知人”,才能“善任”而至...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的研究。语文教育的渗透途径是指"涵泳"、"熏染"、"浸润"等彼此谐和的关系,它们之间虽互相联系,但又各有侧重,施教者运用的目的,都在于促进受教者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的"探索品质的养成"、"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由心灵的建构"。因此,语文教育必须着力探究既要善于吟诵又要巧于咀嚼还要精于思考的渗透途径之涵泳和既要创设情境又要激发兴趣还要营造氛围的渗透途径之熏染以及既要关注心灵又要尊重个性还要鼓励创造的渗透途径之浸润等"寓学于乐"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人才问题是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争夺之战为高校提出了严峻课题。新形势下要做好人才的获取和使用两个方面的工作,以促进高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第一把手要有三方面过人之处朱虹我认为要当好第一把手,必须具备以下三方面过人之处,即:出类拔萃之能;海纳百川之量;推功揽过之德。首先看出类拔萃之能。第一把手意味着首要、决策、权威。也就是常说的"拍扳"的人,如何把扳拍响,拍正,则是"一把手"真功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张秀芝 《成才之路》2010,(35):I0020-I0020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高数学的教学应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突出职高数学的功能,除了突出提高人文素质开发智力和形成能力的功能,更要突出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实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之目标。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人才环境建设角度,提出大庆资源型城市人才环境优化的若干举措。首先,分析大庆市人才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提出大庆要想实现科学、和谐、跨越发展,就一定要把人才环境建设放在首位,尤其要注重人才的软环境建设,并着重从"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三个层面论述大庆人才软环境的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兴国之源,创业之基。有了人才就有了资本,失去了人才就失去了财富。就企业而言,企业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兴衰存亡关键在人才。随着完全市场化的到来,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对人才的依赖越来越强。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危机,人才队伍不稳,人才流失严重。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是一个关系国家、企业发展命运的大事。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基本现状及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目前企业在稳定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如何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稳定人才队伍提出以下对策建议:①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人才使用机制;②要建立完善持续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③要注重业绩和贡献,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④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人尽其才的人才流动机制;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9.
孙美娜 《文教资料》2010,(23):50-53
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中职语文要突出自己的职教特色,多元化地凸显出自己的实用价值,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有所作为,一要面对多元时代,找准自己的定位;二要为学生架设"文本"通向"生活"之桥;三要读美、探美、悟美,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一段美的生活历程;四要淡化学科本位,突出职教特色,让语文成为专业的配角。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各类人才外语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要有一定的外语专业水平;要进行双语教学,首先教师必须具备使用外语授课的能力。双语教学实验中,师资是制约双语教学继续深入和推广的"瓶颈"。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学前双语师资队伍的现状的分析,阐明了学前双语师资职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在教育培养人才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承担起"育心"的工作,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才是根本目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班主任、校领导、教导干事的任务,更是每一位科任教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国家的振兴、科技的进步需要高精尖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是靠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来完成,中国的精英要靠中国自己造就,开办实验班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它是在发展大众教育的形势下"因材施教、培养高精尖人才"的一种举措,也可以说是"大众化教育"中的"精英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很多专家学者对此作了探讨。我认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除大学教育要进一步改革办学体制外,全社会应更加关注中小学教育,努力做到"创新从娃娃抓起",还给孩子们一个有神话、有幻想、天真而活泼的童年,保留和培植他们的一份求知欲和创造天性。  相似文献   

14.
人才治理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系统性工程。在人才意识方面,强调人才就是未来,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战略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不拘一格降人才,发展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强化实践培养、注重终身学习。在人才使用方面,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用活用好各类人才,造就使用高端人才,放手使用青年人才,大胆使用海外人才。在人才与创新方面,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找准创新目标方向,明晰创新方法措施。在人才治理方面,要丰富党管人才基本内涵,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治理体系,完善人才评价激励制度,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构宽松人才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5.
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要创造人才倍出的局面,就必须抓好人才的培育、选拔和使用。在人才的选拔中,要广开才路、唯才是举,为通才和专才都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在人才的培养中,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在人才的使用中,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6.
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要创造人才倍出的局面,就必须抓好人才的培育、选拔和使用。在人才的选择中,要广开才路、唯才是举,为通才和专才都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在人才的培养中,要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在人才的使用中,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17.
何云峰 《上海教育》2014,(33):82-82
真正的诺奖,要靠全体科研工作者无私地奉献、默默地耕耘,执著地、长期地追求真理。只有真正地作出影响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才有可能获奖。 而今各种"人才""计划"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然而,这么多重点培养,我们出了几个大师呢?好像人们能够感知到的现实跟计划中的理想目标相距甚远。人们感知到的现实很残酷:这些所谓"人才""计划"什么的,留给咱们的依然是"钱学森之问"。如果诺奖能够计划出来的话,那全世界都去举国家实力搞计划了。  相似文献   

18.
白鹿洞书院在我国书院史上所占的地位非常突出。与此相联系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虽然仅有432个字,但其中的"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内容却集中体现了朱熹的德育思想和修身理念,它是此前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即便在当今社会也仍然不失它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将我国建成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所需人才与我国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之间的矛盾是"质"的矛盾。在现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例,提出"2+X"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将"语言技能"和"通识教育"作为课程设置的恒量,"专业知识"作为变量,以实现高层次外语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是实施人才战略的系统工程。其系统要素政府、高校、学生、单位和市场五个角色相互作用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大联动"机制,其目标责任是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推动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其实现途径之一就是系统要素都要建立内部的大学生就业"小联动"机制,即政府要建立"发展经济、政策保障、治理就业"的联动机制,高校要建立"特色招生、精心培养、服务就业"的联动机制,学生要建立"奋发学习、个性成才、理智就业"的联动机制,单位要建立"联合培养、创新发展、推动就业"的联动机制,市场要建立"完善体制、优化配置、指导就业"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