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叶彦岑 《职业技术》2007,(2):113-114
思想道德预防教育是指防备不良思想道德引起的社会动乱、违法犯罪等社会风险、集体风险或个人发展风险而有目的地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防范犯罪的最好的手段和方法。家庭是防范犯罪的第一基地,父母防范犯罪第一屏障,学校是防范犯罪的主阵地,单位是防范犯罪的主要场所,社会舆论和奖罚制度是防范犯罪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2.
叶彦岑 《职业技术》2007,(1):113-114
思想道德预防教育是指防备不良思想道德引起的社会动乱、违法犯罪等社会风险、集体风险或个人发展风险而有目的地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防范犯罪的最好的手段和方法.家庭是防范犯罪的第一基地,父母防范犯罪第一屏障,学校是防范犯罪的主阵地,单位是防范犯罪的主要场所,社会舆论和奖罚制度是防范犯罪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3.
朱四臣 《天中学刊》2001,16(1):53-55
团伙犯罪,在我国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当前农村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有效打击农村的团伙犯罪,我们将其分为盗窃团队、抢劫团伙、流氓团伙和综合性犯罪团伙,并认为各犯罪团伙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等诸方面的发展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变革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客观反映,有其存在的社会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就政治因素而言,我们认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使社会出现政治弱化和社会控制乏力,从而农村团伙犯罪,特别是流氓恶势力提供了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4.
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在农村中大规模出现。家庭监管缺失、学校教育不足以及社会关注不够等原因导致一些未成年犯罪问题在这一群体中发生。本文通过探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特点,并分析成因和防治措施,旨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控制这一现象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预防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犯罪是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由于特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犯罪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成因,应该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做好家庭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优化社会环境,共同提高预防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少年犯罪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犯罪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犯罪的类型结构上,财产犯罪与暴力犯罪同时大幅度增长;在犯罪的人口分布上,青少年犯罪突出,女性犯罪也有较大增长;而在犯罪的地理分布上则是农村犯罪较少,城市犯罪居于主导地位。犯罪的类型、分布等微观方面的变化是现代化带来的无法避免的后果,但可以通过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和其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犯罪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当前,群体性聚众犯罪不断增多。该类犯罪的发生有其必然的个体原因和社会原因。在个体原因层面,参与者利益或诉求难以实现、社会不良心理影响、民众维权意识增强与法制意识淡薄等促使该类犯罪。在社会原因层面,主要表现为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新时期的社会大背景、相关法制规范不健全不完善、官员腐化堕落和作风不实、不实信息肆意传播等。因而,预防群体性聚众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加强社会心理疏导、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创新法制宣传方式、增强民众法制观念,健全法制规范、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做好群众工作、保障群众利益,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社会因素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政策宣传、高校引导、社会舆论等.研究中以长沙学院2012-2014届毕业生为对象,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意愿中社会因素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政策宣传、社会舆论和就业压力均会对毕业生农村就业产生影响,但三者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政策宣传和就业压力为正向影响,且就业压力影响更大,而社会舆论呈负向影响.在长沙县和洪江市两地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政策宣传和社会舆论上,在经济越发达地区,社会舆论引导较好,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就业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社会剧烈变迁必然造成文化冲突和文化失调,导致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紊乱,加剧社会矛盾和频繁犯罪率的发生。乡村青少年犯罪现象,呈现出犯罪成员村落化、犯罪技能培训化、智能化、犯罪手段残忍化等特征,揭示了贫富分化的巨大落差催生了农村青少年偏激心理,集体仇视城市已见端倪,农村伦理教化主体缺位造成的乡村伦理困惑,正在成为新的犯罪成因。  相似文献   

10.
由醉酒驾驶引发的系列恶性交通事故震惊了全社会,强大的民意和社会舆论是醉酒驾驶刑法规范的立法契机。用刑法调整酒后驾驶机动车尤其是醉驾行为是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消除社会的恐慌心理的最佳途径。治理醉酒驾驶犯罪国外有丰富的经验和完备的立法,可资我国借鉴。探究醉酒驾驶刑法规制的依据十分必要,这种法学原理的分析将为立法机关正在进行的规范酒驾犯罪的立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本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社会因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即:农业科技、就业市场、求学的机会成本和社会舆论。指标农村职来教育的改革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从社会和自身两方面进行改革,这才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2.
民俗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本文指出,犯罪民俗控制就是指民间社会通过对良俗进行张扬,净化社会风气而形成的大量的民俗压力来实现对民众进行行为管理和约束,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的过程。犯罪民俗控制自然而然的控制特点可以较好的弥补以国家为本位控制犯罪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犯罪社会动因平衡机制的研究是将犯罪现象中两个相互作用的部分,即社会受容体与社会作用力进行细致分析,了解犯罪成因的深层社会机理。犯罪的控制在于两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即会诱发犯罪失控。解决当前犯罪控制不力应该从平衡体系着手,纠正受容体与作用力两大系统中不利于体系平衡的因子。当前犯罪控制不力是由于媒体形成的不良舆论氛围、公众容忍心理失衡、警务人员自身不适当行为激起社会抵触情绪等社会受容体与作用力失衡引起。要成功有效的控制犯罪,孤立的或片面的采取某一方面的措施都是不行的,而应该采取全方位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控制中,政府、远程教育机构、社会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其中社会因素作为外部控制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因素对远程开放教育质量控制通过市场经济的引导、社会舆论的监督、社会中介组织的评价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从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探讨了现代社会青少年犯罪的诱因.从弗洛伊德的人的个性理论深刻分析了现代社会青少年犯罪的主观诱因即生理诱因和心理诱因.从犯罪学理论分析了现代社会青少年犯罪的客观诱因即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诱因;同时,分析了各类不同诱因引起的青少年犯罪特点.从社会控制理论提出了现代社会青少年犯罪控制和防范的途径即家庭教育途径、学校教育途径和社会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6.
职教生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比重一直增长,其中农村留守职教生犯罪突出,这应引起学校、社会的重视.本文简要阐述了职教生生源构成、职教生犯罪原因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分析G市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可以看出留守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团伙犯罪增多,犯罪主体主要是逃学或辍学青少年且呈低龄化趋势。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体制原因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直接原因是农村教育与管理的缺失,主观原因是留守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不高。我们应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与监护体系,遏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8.
分析G市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案件,可以看出留守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团伙犯罪增多,犯罪主体主要是逃学或辍学青少年且呈低龄化趋势。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体制原因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直接原因是农村教育与管理的缺失,主观原因是留守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不高。我们应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与监护体系,遏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9.
清末两大社会群体——清朝统治集团和知识分子在1905年前后复杂的社会思潮背景中,分别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力图制造、控制社会舆论。而从他们的活动与社会舆论的互动关系中,又可观察到当时社会思潮隐与显的不同面相,从而更为深入地理解政治和思想的交织与缠绕。  相似文献   

20.
犯罪与被害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关注被害人成为控制犯罪的重要途径。而恢复性司法这一缘起功能成为恢复性行刑具备犯罪控制功能的内在原因。恢复性行刑不但能使施控者与一般社会主体在与被控者互动交流中淡化犯罪标签作用,还可实现管理信息与反馈信息在施控者与被控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提高司法控制功能。开放性的恢复性行刑模式通过培育服刑人员的"羞耻感"与利用"熟人社区"实现了对服刑人员的内外控制目的,大大增强了犯罪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