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从戴维·洛奇小说<小世界>的副标题"学者罗曼司"切入,探究其外借罗曼司之壳、实反"罗曼司"的独特叙事方式.书中的"圣杯",已丧失了原有的神圣与纯洁;书中的主人公女骑士,表现出的是虚伪和功利:小说的结尾也与罗曼司圆满的结尾相悖,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女性主义对《简·爱》的阅读揭示了文化语境对文本阅读的决定作用,它促使我们探寻《简·爱》的女性意识的复杂性的生成机制。在小说文本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略的。一是小说的罗曼司式的叙述策略;另一是主人公在情爱纠葛中呈现的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女性主义对《简&#183;爱》的阅读揭示了文化语境对文本阅读的决定作用,它促使我们探寻《简&#183;爱》的女性意识的复杂性的生成机制。在小说文本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略的。一是小说的罗曼司式的叙述策略;另一是主人公在情爱纠葛中呈现的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个无名黑人追寻自我身份,却最终发现自己是一个“看不见的人”这样一个故事。文章从拉康理论的视角来解读《看不见的人》,指出主人公的经历其实是一个追寻自我理想。并在理想破灭后回归“真实自我”的旅程。“看不见的人”则是主人公自我异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薇拉·凯瑟的经典小说《我的安东妮亚》通过对女主人公安东妮亚在内布拉斯加草原成长历程的描述,表现她成长过程中追寻自我、追寻自由的精神,反映了她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长变化过程.文章从成长的角度,探寻和分析《我的安东妮亚》中安东妮亚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并揭示他们对女主人公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小世界》与罗曼司的体裁互文性,着重分析了这部小说对于罗曼司体裁的揶揄与反叛,并且试图找出这种揶揄与反叛之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占有》是一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小说。拜厄特在时髦的后现代叙述中保留着对传统的坚持,通过对罗曼司的戏仿表达了自己对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罗曼司中的女英雄变成小说里的悲剧人物,作者在颂扬女性力量的同时保持着冷静,她没有把两性对立起来,让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寻找一种和谐的两性融合。  相似文献   

8.
波·马歇尔的《棕色姑娘,棕色砖房》是美国黑人文学中塑造女性人物成长的一个里程碑. 本文试图从对美国梦的追求和主人公追寻自我的成长之旅等方面分析小说《棕色姑娘,棕色砖房》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杨坤 《文教资料》2014,(16):30-31
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展现的是主人公对理想的不寻常的追寻,小说中故事主人公的这种追寻正是穆勒思想影响的积极体现。穆勒的思想,如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对哈代产生了很大影响,哈代从其思想中吸取精华,对现实的批判,对未来的洞悉,对现状的反思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阿富汗和美国为背景,是一个关于人性背叛、成长与救赎的故事,用真实细腻的视角描绘了主人公阿米尔在友爱中从背叛到自我救赎的过程,深受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喜欢。本文就作品中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追寻与心灵救赎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杨慕文 《文教资料》2011,(10):21-23
《贵妇人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最佳作。在此作品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伊莎贝尔·阿切尔这一形象。本文一反中外评论家们提出的小说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性格缺陷决定她坎坷命运的观点.试图从社会根源来剖析女主人公在欧洲追寻自由,身陷囹圄的命运背后复杂而深沉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圣杯起源的分析和解读,文章对《阿拉比》的主题进行了新的诠释,指出主人公对神圣爱情的追寻就是一个虚幻的"圣杯"追寻之旅,也是一个由天真到成熟的自我发现之旅。  相似文献   

13.
英国当代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部书写女同性恋题材的作品。这部半自传体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写了女主人公珍妮特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对自我同性倾向的认同而遭受到了来自教会、家庭以及男权社会的压制,为追寻自我和真爱最终走上了与家庭、教会决裂的道路。本文从性别政治的视角来探讨女主人公珍妮特如何在宗教教义森严、男权文化霸权的环境中,大胆地认同自己的性别倾向,最终实现自我追寻的艰难之旅。  相似文献   

14.
追寻是作家们一再重复的主题。拜厄特的《占有》利用追寻情节叙述了主人公罗兰探访维多利亚诗人隐秘爱情的经历,但她对罗兰的形象塑造颠覆了典型的追寻主题故事中的英雄或骑士形象,使罗兰成为在追寻真相中感到迷惘的活生生的普通人。借助罗兰的追寻和迷惘,拜厄特表现了现代知识分子以及现代人在实现自我的追寻中不断失衡与平衡的挣扎。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陌生人》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代表作品之一,已被翻译成各种语言,风靡全球。小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生长在没落的斯特灵家族中的女孩——华兰茜经历痛苦最后找到幸福的故事。本论文将着重研究女主人公华兰茜·斯特灵这一人物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自我追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的人物群像,侧重表现他们的精神危机,以内向的反省与忏悔对他们的痛苦灵魂进行了深刻追寻。按照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对政治和社会所采取的态度,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抗议、疏离、退隐和裂变四种。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他们似乎都掉进了一座精神与灵魂痛苦的“炼狱”而无法自我解脱,鲁迅的笔触总是紧紧地地集中在对主人公的痛苦灵魂的深刻追寻上。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其总体的表现趋向是给我们一种追寻意味。通过对主人公“怪异”行为的抓取,描绘出一幅幅痛苦灵魂挣扎图。  相似文献   

17.
《1984》这部作品主要是围绕男主人公的经历和心理变化来写的,但是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描写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对她们的描写,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书中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条件、精神状态等,同时也能通过男主人公对于她们的不同态度,看出主人公内心真正追寻的目标,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8.
《同名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裘帕·拉希莉的作品,描述了印度的果戈理一家在美国社会的生活经历。四位主人公艾修克、阿西玛、果戈理和毛舒米在生活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身份窘境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身份追寻。本文以《同名人》中四位主人公的美国生活经历为出发点,剖析他们身份窘境的成因,探寻他们对身份的追寻和对文化归属的寻找过程。  相似文献   

19.
《苏菲的选择》是一部贯穿着人性的挣扎与勇气的杰作,处于身份的失落感中的主人公始终置身于对身份的追寻过程中。身份主题让作者将小说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从而解答了一直处于争论中心的小说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阿富汗籍美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就是把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体流浪体验放逐到了至今处于水深火热的阿富汗民众的悲惨境遇之中,用一个个体流浪经历激活了处于主流文明之外不堪重负的边缘群体的灵魂挣扎。对此,从流浪、追寻、回归等角度解读《追风筝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