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养颜秘籍     
马丽华 《教书育人》2005,(1):110-110
鲁国闵子骞拜孔子为师.这个脸色蜡黄干枯,神情萎顿的弟子没有给老师留下什么好印象。谁知,一年后,孔子再见到他.几乎认不出了,眼前的闵子骞脸色红润气宇轩昂.整个一仪表堂堂的汉子!孔子是顶级好学之人.忙问其故。闵子骞毫不保守:弟子没遇见老师前,看见达官贵人坐在华丽高大的车上,彩带飘飞,随从前呼后应.  相似文献   

2.
因为孔子秉承"有教无类"的办学宗旨,所以孔门弟子不仅人数众多,而且个别差异很大。本文着重考察了闵子骞、冉雍、澹台灭明、高柴、樊迟、漆雕开、公西华、有若等弟子在孔门私学受教育的情形,可以看出孔子对他们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有时哪怕仅仅片言只语,或指点,或感慨,或批评,或激励,均可"于细微处见精神",让后来人知道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6,(3)
孔子有一位学生闵子骞,孔子曾赞扬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闵子骞少时丧母,父亲续娶后他又有了两个弟弟。闵子骞对继母十分孝敬,继母却很不喜欢他。一年冬天,继母给两个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在老师逝世后弟子为老师记录言行的不多见,记得公正、客观、平实、深入、传神,为后人信服的,更是不易.两千多年来,似乎只有孔子获此殊荣.是什么让作为一个平凡的布衣的孔子,成了众弟子眼中的圣人,甚而直到今天,依然受到人们极高的推崇?  相似文献   

5.
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言偃一向是以文学之士的形象出现,并得到后世推崇的。孔子在世时就曾论及过其弟子们的成就,指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西汉时期,司马迁以史学家特有的睿智的目光,确认孔子对其弟子较为公正的评估,在其传世巨著《史记》中留下了孔子的“受业身通者”“皆异能之士”的忠实记录。到宋代,言偃更是被朱熹誉为“因文学以得圣人之一体”的“豪杰之士“。言  相似文献   

6.
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除了记录在人们熟悉的《论语》一书中,《孔子家语》一书也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重要资料。从《孔子家语》中,我们不难想象和察见孔子及其弟子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诸弟子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以及人生际遇。而在诸多弟子中,子贡是较为突出的一个。子贡是一位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同时又能理解孔子思想,并且能和孔子进行交流的一个人,他能言善辨,勤思善问,能非常准确地理解老师的思想,而且善于思考、提问,非常尊重孔子,同时也处处维护孔门弟子。  相似文献   

7.
“班级日记”相传孔老夫子先后培养了弟子三千余人,其中最有名的有七十二人,这和我们现在的一个班人数也差不多了《论语》就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姑且可以理解为孔老师那个时代那个班的班级日记。孔子的  相似文献   

8.
班会快结束时,我跟学生们说了个故事:孔子带几个弟子到老子那里去上课,去时,老子正在睡觉。孔子和弟子大气儿不敢出,就一直这么等着。太阳快要下山了,老子才伸了个懒腰,看样子好像还没睡好。见到孔门弟子在等他上课,他也不说话,就拿手在自己的嘴巴里指了一指。孔子会意,对老子倏然一笑,然后回头跟自己的弟子说,同学们,下课了,我们回去吧。  相似文献   

9.
刘璇 《阅读与鉴赏》2011,(10):41-4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与弟子共坐,听弟子们阐述自己的志向。弟子们大胆地对老师说出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其中,点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描绘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场景,令人神往。从孔子的课堂中,可以看出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我想孔子为什么能培养出无数有成就的弟子呢?这与他倡导的教育民主思想,课堂上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努力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说起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我的脑海中便很自然地浮现出了这样一幅温馨的画面:两千多年前的泗水河畔,孔子和弟子们来这里游春。面对潺潺的流水,善施教化的孔子说出了一番深奥的道理,可谓是润物无声,大教无痕。随后,弟子们三三两两散开,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有些则围坐在老师身旁,各言其志。之后,弟子调好琴弦,边弹边唱,孔子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认错     
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有七天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了。一天中午,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饭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假装没看到,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  相似文献   

12.
一、用独特的解读,巧妙整合课堂《孔子游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这篇课文从写景入手,讲述孔子与弟子们在泗水河边的游玩中,由水引发一系列思考,借以教化弟子……王崧舟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从“老师”这样一个角色,看到中国文化的传承。于是,这一主题的高格决定了这堂课的品格。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特别精采 ,生动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讨论问题时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循循善诱 ,传神地表达出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那种和谐融洽畅说欲言的氛围 ,令人为之击掌叫绝。但令人遗憾的是 ,当子路发表自己的见解后 ,作为老师的孔子有意或无意地那一“哂之” ,却让人感到有些残忍和不平。这温柔的一“哂” ,“哂”掉了孔子作为“圣人”应有的大度和宽容 ,“哂”出了古代教育思想存在的弊端和缺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正陪孔子坐着 ,孔子很自然地问起各位弟子的志向 ,孔子说 :“你们平…  相似文献   

14.
眼光收集衣     
你知道牛牛吗?他可是一个了不得的角色。当然,他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他有两个好朋友不同寻常:一个是咱们动不动就会提到的那个“啊呀,我的老天爷”的老天爷;另一个呢,是光屁股长一对麻雀翅膀的小不点儿,叫小天使。这一天,牛牛放学回家,脸色很不好,坐在书桌前竟然像个小老头儿一样一个劲地直叹气。恰好小天使在窗外扑棱着小翅膀来找他玩:“牛牛,怎么回事,挨老师批评了?”“哪能呢?”牛牛没精打采地打开窗子,“我倒宁可让老师批评一顿呢!”“这是什么意思?”小天使不解地问。“老师的眼睛看不见了,现在想让她批评也没机会了!”牛牛颇有…  相似文献   

1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一篇极富文学性的对话体散文。文章以孔子的问话开始“,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发问方式很具艺术性,口气非常谦和。这样一种很平和近人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弟子们在老师面前可能有的顾虑,又引出弟子们平时的牢骚话“(不吾知也”),击中了弟子的要害,敦促和启发弟子尽情地畅谈心志。就这样一句话,便营造出一种轻松畅所欲言的氛围,也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针对弟子们平时的思想状况发问,不仅为对话和讨论提供了共同话题,…  相似文献   

16.
刚接一个差班的语文课,课不好上,是意料之中的了,可没意料到的是,刚与学生问个好,就给我来个下马威: “同学们好!” “老师好!” 在这一片“老师好”的问候中,有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被我捕捉到了:“老师不好!”这是什么学生,竟敢说老师不好,而且是当老师面说——太放肆了! 面对这些饱受批评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的大教育家 ,传说他有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 ,子路不但名列七十贤人之中 ,而且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子路是鲁国卞 (今山东泗水 )人 ,姓仲名由 ,子路是其字。他性格豪爽 ,质朴而粗俗 ,却又好勇斗狠 ,只比孔子小九岁 ,在拜孔子为师以前 ,不但对孔子一点也不尊重 ,甚至还“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哪里将他放在眼里。孔子却看出子路有很大的可塑性 ,一心要将他引上正路 ,因此不但不生气 ,反而每次见到他时 ,都能以礼相待。渐渐地 ,子路被感动了 ,开始主动接近孔子。一天 ,孔子问子路 :“你喜好什么…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论、行事和孔子应答弟子 ,以及弟子互相议论孔门学术的一部书 ,不仅在历史上被纳入“十三经” ,而且成了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宝典。既然如此 ,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孔老夫子在育人上有哪些思想政治原则值得我们后来的教育者汲取呢 ?己立立人 这是孔夫子对“仁”的一种界说。因为“仁”不仅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而且也是他育人的道德准则。当弟子子贡和他探讨什么是“仁”时 ,孔子说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可谓仁之方也已。”(…  相似文献   

19.
讨论的话题户外自由活动时,帆帆和乐乐、飞飞在玩滑梯。帆帆建议从滑梯上面的栏杆上模仿“超人”跳下来,并且第一个跳了下来,结果脚扭伤了。老师马上带帆帆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扭伤了筋过几天就没事了,老师为帆帆买回了治伤药膏。离园时,老师主动跟帆帆妈妈讲明情况,岂料帆帆妈妈脸色一沉,厉声说:“你们老师没看好我家帆帆。”面对该事件,您有什么看法呢?(江苏钱志芳)  相似文献   

20.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只酒壶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