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美育不应被排除在教育方针之外,把美育看成是德、智、体“三育”的一部分从而取消其独立性,不利于美育的实施,也有悖于美育的本质。现代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这一本质使美育明显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美育的情感教育本质决定了美育具有自由性、愉快性、个性化和非实用性等教育特征。  相似文献   

2.
徐娜 《江苏高教》2021,(6):113-116
新时期高校美育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得以实施的重要方式.高校美育的本质在于滋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由弱转强,由薄转厚",进一步强化其意志,完善其行为,最终培育完整的人.因此,高校需要正确认识美育的个体和学校的双重价值指向,优化美育顶层设计,注重核心价值观引领;推进高校美育改革,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彰显美育社会属性,促进美育评价改革,为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和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美育实施体系中要树立美育的"国家意识"、"全民意识"和"终身意识";把握美育实施方法的"三原则";构建高校美育的立体实施体系,保证美育基础理论课程的广泛全面推行,加强艺术教育类课程建设,将美育渗透进一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4.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国自古以来重视美育,学校美育实施的意义重大,因为美可以化育品德、陶冶情感。然而,当前学校美育在实施中存在课程与教学体系不完善、学校和教师对美育重视不够、美育资源整合与利用不充分等困境,应针对这三个方面问题,积极探寻合理的学校美育实施路径,更好地实现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美育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具有愉悦性、超越性等特点.在当代高校学生的主体焦虑越来越强烈的情况下,美育有三方面重要意义:一是缓解主体焦虑;二是对个体有限的超越;三是"完人"教育.美育以它独特的方式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和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审美情感教育.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是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公民的素质教育,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心灵手巧,在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诸方面都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扩大,各种文化思潮随之而来,美育在两个文明建设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将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美育     
鲁迅曾经有较长一段时间担任教育行政工作和大中学校的教学工作,又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文艺批评,有丰富的创作经验、文艺鉴赏和文艺批评经验。他对文学艺术的美育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文学艺术进行美育有许多极为深刻的论述。学习鲁迅关于美育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搞好美育工作,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8.
教师与美育     
美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和标志.美伴随人类的社会实践和进步而产生、发展、不断完善,美育也是如此,从远古的孔子到鲁迅、陶行之,从中国的蔡元培到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许多卓有成就的教育家都认识到美育的重要,并不断身体力行,积极为美育奔走呼号,在实践中实施自己的主张,为美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美育发展的倡导者和奠基性人物,他终身倡导美育不辍.他的美育思想,是那个时代的需要,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兼收西方文化形成的.他的美育思想确立了美育的独立地位,强调了美育的实践功能.拓展了美育的实施范围,是我国教育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研究与批判地继承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理论的建设与大学生美育实践的施行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蔡元培鉴于西方教育中宗教所居位置的重要性,提出中国教育应以"美育代宗教",将美育纳入教育目标,强调美育是实现培养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宗旨的重要途径,并提出美育实施的具体途径与方法.20世纪50年代初,在全国普及的凯洛夫教育学将美育的本质定义为:培养对一切美的事物的"充分感受和正确理解能力,培养爱美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美术”研究无疑是整个鲁迅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鲁迅与美术这一研究视角切入,还原作为艺术家的鲁迅,美术对鲁迅审美观的影响,以及鲁迅的艺术家审美型人格等几方面、综合概述美术对鲁迅艺术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作为过渡时代的作家 ,同时受到民族、西方、现实等文化的影响 ,因而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西方文化给鲁迅的文化心理所带来的变化 ,也应看到民族传统文化在鲁迅心理上的积淀。鲁迅在面对自己、时代和文艺时所采取的务实态度 ,就体现着儒家传统中的尚用思想。鲁迅在五四时期对待儒家传统问题上的激进表现 ,实际上只是为了实现某种并不激进的历史目的的务实选择 ;鲁迅在许多问题上都不肯调和 ,与儒家的“好善而恶恶 ,是是而非非”的“中道”思想关系极大 ;鲁迅在文艺上强调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但这种统一又是认为文艺的历史功能应该在审美的构架中来实现。在文艺自身的这两种因素中 ,历史功能是重心 ,审美价值是手段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野草》贯穿着焦虑的生命体验,主要表现为孤独焦虑、死亡焦虑,反映了“五四”落潮的时代困境、进化论观念局限、伦理与情爱矛盾等对鲁迅早期思想的影响。在《野草》中,鲁迅通过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方式用象征手法实现了内在焦虑的平衡。焦虑的存在使他获得了正视自我批判自己的勇气,并从中激发出他独特的反抗哲学。自我生命体验哲理化,这正是《野草》深刻哲理内涵的转化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后,中国关注俄苏文学。在译介和接受中,鲁迅与瞿秋白都注意到了果戈里对俄苏“写实”传统的先导意义,并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对其艺术成就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以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优质的资源。而由于审美趣味和学术视野的不同,鲁迅与翟秋白对果戈里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特点,这反映出他们为中国文学谋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各自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事变发生后鲁迅对这一事件反应强烈,对国民党政府不思抗日却制造内乱的行为进行深刻揭露和彻底批判,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的镇压进行猛烈抨击。这一事变对鲁迅的思想造成深远影响,使鲁迅与中国共产党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以后的文章中鲁迅多次提到这一事件,让人民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6.
《野草》是鲁迅献给世界的证词。而《题辞》则是全书的总结之篇,是精髓之作。鲁迅通过"我"、"野草"、"世界"三者的回旋看到世界的哲学。在世界的矛盾之中完成对生命的本质超越,从而对向死而生辩证哲学进行充分的阐释。这一切都预示着鲁迅对世界的永恒、圆满的决绝。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干宝     
全文解读了鲁迅对干宝的评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鲁迅所作的《铸剑》也承继了干宝《三王冢》的复仇主义精神,同时在对生命的观照上,鲁迅和干宝都体现出对人的个体生命的重视.而从审美的角度而言,鲁迅和干宝的作品都有着怪诞的色彩和以鬼事论人世的审美趋向,这也成为了他们精神传承的所在.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一位曾经较长时间从事过教育工作的文学家、思想家,在儿童教育问题上亦颇有见地:基于他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儿童观、父母观及其传统文化层面的考察,在儿童教育问题方面提出了要理解儿童、指导儿童和解放儿童的思想。他认为,应当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去理解儿童,从正确的儿童观出发去正确地指导儿童,从摈弃传统教育观出发去解放儿童。鲁迅先生关于儿童教育的这些认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今天儿童教育中如何科学地认识儿童、正确地指导儿童、理性地解放儿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史记》之所以是文学,其灵魂并不在于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甚至也不在于其写人艺术、叙事艺术及其语言艺术等。而在于写出了人之"气",即写出了人的生命本体之真。"气"郁结回荡于《史记》的人物传记之中,且成有节奏的律动,从而使这些优秀的人物传记如诗如歌,这就是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人物传记的诗性美学本质,同时也是《史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真实相统一的真正切合点。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希伯来文化信息的关联是人本立场和文化性质的。鲁迅对人性的态度充满矛盾,尊崇之,又怀疑之。鲁迅语境对人性阐释的重心不是善恶问题而是人性脆弱、易变和可塑的问题;希伯来文化中的人性是阶段性的,起源时候神圣,犯罪之后可怕,恩典之中完美。鲁迅精神因素与希伯来文化资源的关联对中国文化生态的良性建构卓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