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沉重的边缘:“问题大学生”的内涵及成因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学生”正成为一个时常“吸引”我们目光的群体,他们处于学校的“边缘”。在理论上“问题学生”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问题学生”进行系统的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首先要研究的就是“问题学生”的内涵、特点厦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留守学生”教育案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学生”问题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民工潮”开始,这个问题就相伴产了生;“留守学生”问题却是一个热点问题,除人数越来越多、已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外,更在于它关乎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关于国家未来建设的整体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稳定,关乎国家未来建设的整体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留守学生”问题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更应该是政府的责任。 本刊继2006年11期《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天》对我省“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经验进行了综合报道后,本期我们又选取了三所学校,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以期能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提供可鉴之资。[编按]  相似文献   

3.
“开放教学”已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在主流下有一股不可忽视的暗流-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比较突出而又普遍的问题:“死”的教案支配着“活”的教师和学生,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好不容易提出一个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又怕“节外生枝”,马上“尽教师的‘诱导’之责”,使学生落入“教师精心设计的圈套”,直到达到预定目的为止,美其名曰:本节课已顺利完成教学计划,这样的课,看起来进展顺利,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课堂教学需要“节外生枝”。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胡剑 《中学理科》2006,(11):5-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育理论,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较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生中流行着这样一句口头禅:“代数繁,几何难,物理难于上青天”,形象地说明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态度。长期以来,学生感到物理“难学”,教师感到物理“难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困扰广大学生和物理教师的“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五育”融合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而目前学生的视力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青岛宾川路小学建立学生“亮眼”工程专班,探究学生近视成因,分析其形成要素;打造“亮化”校园,探究“亮眼”课程,强化家校融合,形成多维度的“亮眼”系统,落地“亮眼”工程。学校自实施“亮眼”工程以来,学生近视率连续三年不断降低,并且形成学生日常护眼常规,让学生形成受益终身的“亮眼”意识。  相似文献   

7.
孙红 《常州师专学报》2002,20(2):31-32,35
以往人们就学生的环境问题主要关心的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但学生的相当一部分时间是花在习题上的,习题“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良好的物理习题“环境”是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梁利利 《现代教学》2005,(11):24-25
问题驱动是我校的“四动”课堂教学过程特征之一。“四动”,即问题驱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学生主动。我们对问题驱动的界定是,设计真实的任务、清晰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将学习与任务、问题相挂钩,使学生投入到问题之中。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能自觉地应用提问进行教学,但是怎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以“基因突变”的问题为例,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自然教学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刘保胜,贾莲珍一、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所谓“认识过程”,也就是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过程要注意按四个阶段分步进行训练。第一,明确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提出问题已找到的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探究性教学已走进课堂,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的问题探究式教学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师生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问题仍是个值得再思考的老问题。“教师——教材——学生”、“学生——教材——教师”以及“教材——教师——学生”,尽管只是前后主项的移动,事实上是构建起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折射出教育思想的演变,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的真正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已充分认识到学生质疑问难的重要性,注意了对质疑能力的培养。但在学生思维活跃、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质疑有的是我们没有想到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出乎我们的意料,“离题”太远。但正是这些看似“离题”的问题,往往闪现着学生智慧的火花,体现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不予回答或干脆持否定态度,就会挫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如果回答不当,又会使我们陷入尴尬的境地。那么,如何驾驭课堂,处理学生“离题…  相似文献   

13.
一、科学设疑,灵活解疑,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说学生读书时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产生疑问是进一步探求知识、深入理解文章的优化表现,这是好事。可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往往这个“疑”已成为老师精心设计的陷阱,问题与答案都已预设好,教师引导学生千方百计地猜测,学生往里跳,这是“请君人瓮”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江保成 《湖北教育》2004,(19):28-3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1~3年级学段,《标准》就已提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给予定性评价。”可见,学生能够很好地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是新课程理念所特别强调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目前“专转本”政策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转本”作为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职高专学生转入本科继续学习深造架起了通道,这对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益处。目前,全国不少省份试行“专转本”,有的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如江苏省2002年招收“专转本”学生的普通高校已达21所,招生专业大类已有24个,计划招生人数达到5985人。但目前“专转本”工作带来的负面效应和存在问题不容忽视。为了使这项工作更趋完善,笔者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谈几点政策建议。一、选准接口:“专转本”宜改为“专升本”目前的“专转本”,是由高职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大远程教育的开展,各种教学支持服务手段日趋完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电大面授课“上什么”和“如何上”的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拾遗补缺是其基本定位,强调结构,注重思路,着力计算是其基本方法,面授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方向,同时也应该体现在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运用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保护法”已颁发多年,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主要体现为“学生保护”问题。本从“学生保护”的概念意义;素质教育及普九突破口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三方面阐述了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课堂上,由于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已乐于发表个人的感受与见解,部分学生开始有个性地学语文了,教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惟一了。但稍作观察、分析,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  相似文献   

19.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或缺的一环,这已成为中学教学教育界的共识.但笔者感到,当前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存在一种“误区”.即我们总是试图让学生“分析”、“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而对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尤其在习题教学中更是如此.通常,我们编出的习题都  相似文献   

20.
问题解决的思想和实践,已成为近年来教育的主题之一。问题解决活动是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在教育的历史上,对改善课堂教学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是目前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的课题。我们要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沃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