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堂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与学生的课后成长有效链接三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钟琳 《教师》2016,(6):29
好的品德修养,是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它可以使人生的道路变得顺畅、通达,可以为人生增光添彩。俗话说:"播种习性,收获行为。"小学品德教师不能只把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作为自己的任务,更应注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  相似文献   

3.
正南京师范大学的高德胜博士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安排历史题材教学内容具有独特的意义:没有历史,学生的爱国情感是空壳,也就没有了爱国的内涵,成了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知识符号。由此可见,历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历史题材内容是以"散点"式"跳跃"地呈现在相关学习主题中的,存在"有混编、断联系,有事件、缺背景,有历史、少现实"  相似文献   

4.
正《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高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和历史有关。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科知识的凸显,品德课容易变成历史课。其实课程中的历史内容只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载体。因此,德育课中的历史教学必须还原德育课堂本色,即"回归生活"。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一、把握历史教学的目标,追求实效品德与社会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历史成为了德育课程的内容之一。在教材中,历史内容以"散点"的形式分布,由于缺乏历史本身的学科逻辑组织,只是成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情感体验、品德学习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论述了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联系家乡特色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具体举例论述小学四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观察调查家乡的历史变化发展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结构中,历史元素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在历史元素的素材选取、形态分布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充分显示了历史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培育未来公民素质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在历史知识的学习、历史元素的分布和历史学习的梯度等方面仍有不少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小学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品德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优化学习素材、借助综合活动、开放实践渠道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推进学生的参与深度,拓展学生的参与广度。  相似文献   

9.
魏新程 《考试周刊》2011,(93):138-139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要求,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永恒话题。本文从利用和发掘现行历史教材资源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及道德品质出发,证明历史教学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历史题材的文本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对课程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一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枯燥的历史课,无法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活动性。而情景创设能借助媒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通过故事,激发道德情感;展开对话,促进沟通交流;回归生活,获得体验实践……在短时间内将历史中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难懂的道理等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点燃学生心灵的沸点,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情景中互动、对话、感悟、体验、收获、升华,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认为,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让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就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品德与社会学科,真正参与到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与教材中的孩子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会消亡的,历史是维系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条件.品德与社会学科涉及很多历史内容,然而,历史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并非学生所熟知的,很难使学生广泛参与和产生共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拉近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增进历史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思维层次、思辨能力、思想素质是《品德与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提高学生品德修养、能力素质等方面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能力提升的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和整理信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用学科知识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思维层次、思辨能力、思想素质是《品德与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提高学生品德修养、能力素质等方面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能力提升的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和整理信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用学科知识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呈现的都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与孩子眼中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教师处理不当,难免使得课堂出现抽象、乏味的历史说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历史板块教学不同于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它应立足于品德教育,教材中关于历史的学习只是作为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实践等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知道,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是求知的前提.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它还要求学生主体积极的情感参与.因此,在教学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努力创设活动情境,让教学内容"活"起来,借助于同样有着生命和心灵的历史人物,去找寻走进学生心灵的通道,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中来.  相似文献   

16.
<正>欲成才,先成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应该从四个字——"品德""习惯"做起,并且品德远比习惯重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一、不贪小便宜不贪小便宜是诚信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个人,一生中总会受到各种大大小小的诱惑,若小时候贪惯了小便宜,长大后当官可能会大贪特贪;干买卖可能会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干事情可能会偷工减料,见油就揩,不揩不欢,没有道德底线。古人就有"小时偷油,到大偷牛"之说。  相似文献   

17.
态度和品德的学习属于情感领域的学习,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部分.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事业有重要意义.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学生不良品德进行分析并提出矫正方法,为解决学生不良品德提供参考,以促进其改正.  相似文献   

18.
<正>品德课堂的教育内容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关怀与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师生、生生间平等"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允许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其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以多元的积极评价,全面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让他们享受有尊严有意义的品德课堂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学校生活是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尊严,对学生有现实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小学品德教学,是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凌驾于学生生活实际之上的,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觉得呆板沉闷,体验不到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导致学习兴趣开始逐渐丧失,学习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新课改提出:"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鉴于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做到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拉近学生和品德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品德课程达到乐学、爱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诚信"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一般为技能型人才,学生的品德素养直接影响了人才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本文从音乐教育的角度,探索提高高职学生品德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