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依照1986年12月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原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的内容,即中国近代史部分,安排在新教材第二册的后半部。本文拟就中国近代史部分的修订情况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2.
现行中学初、高中世界历史课本,有相当篇幅的章、节、段叙述有关普鲁士和德意志的历史,例如初中课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共17章(包括古代部份),有9章全部或部份讲述普鲁士或德意志的历史,而高中课本关于欧洲封建社会的两章都有关于德意志内容的叙述,近代部份19章中的8章,现代部份8章中有6章全部或部份地介绍了德国的历史。本人从多年中学世界史教学实践中了解到,无论是初中或高中学生在学习世界史时,能够正确地把握普鲁士和德意志国家历史基本轮廓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被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帮助教师钻研初中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第二学期部分和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这篇文章试图讨论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基本线索和重点。文中有些材料超出了大纲和课本的范围,仅供教师参考。一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包括从隋朝到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就是课本的基本线索,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学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例,将政治、经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叙述,这对于中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是适宜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学历史教材中经济史的内容与政治、文化史的内容在教学上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认真探讨一个中学历史教材中经济史教学的特殊规律。一、中学历史教材中的经济史 1.经济史教材的编写方法在《中国历史》第一、二册中,经济史的内容约占四分之一,几乎每个朝代都谈到  相似文献   

6.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被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延安根据地的中学历史教育,经历了由自编讲义到编订历史教科书的转变,在这其中叶蠖生所编著的《中国历史课本》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对此则鲜有提及。叶氏课本是为适应根据地中学历史教育而"降一格"的文本,根据地历史教员严格遵循唯物史观价值立场的教学,有效保证了叶氏课本所承载的价值理念的落实。根据地历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过去历史的重新叙述,进而塑造学生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其落脚点在于服务现实。这种政治化与现实化的历史叙述模式逐渐成为了历史教科书叙述的主流,并对建国后历史教科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透过当时根据地师生对叶氏课本的评论,也可看出"层次"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是如何透过历史教学实践传播下渗的实态。  相似文献   

8.
一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和次数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封建社会部分,用较多的篇幅叙述了规模较大的农民战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隋末的农民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课本内容:十年浩劫时期,历史课本充满空论或史为帮用的内容.中国古代史取消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许多重要内容;世界史课本中的古代、中世纪史被一刀砍光.粉碎"四人帮"以来,中学历史课本几经修改,有了很大的改进,尤其注意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去介绍、评论历史事件和人物.例如,在中国历史第四册(以下均新编课本)中,如实地介绍了中共中央第一任书记是陈独秀、海陆丰农运领袖是彭湃,还介绍了李大钊、邓中夏、彭德怀、刘志丹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历史功勋.但也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如"四人帮"时造出了一个怒斥孔老二的柳下跖,打倒"四人帮"后,课本删去这一部分,新编课本又提到了跖,但在史籍中应  相似文献   

10.
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一、三册课本试用本,经过从1978年秋以来四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将从1982年秋起改为正式本在全国使用。现在把这次正式本修订的情况,作一简要的说明。一修订原则 1.这两册课本分别在1978年秋和1979年秋开始试用,第一册安排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内容从原始人群到南北朝;第三册安排在初中三年级上学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也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每周均为二课时。从1981年秋开始,根据教育部规定,中小学历史课教学计划和课时都作了适当调整。小学增设历史常识课,安排在五年级,每周二课时。初中一年级上学期讲《中国历史》第一册,每周三课时;初中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写的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古代史》.在内容、编排体例等许多方面,较旧教材有较大的突破.特别是新颖独特、图文并茂的编排,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由于中国古代史教材涵盖的历史跨度大,内容庞杂.在教材编校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叙述顺序上的颠倒、观点表达上的不严密、校对上的误漏等等.这些疏漏的存在并不能否定这是一本优秀的中学教材.我们指出教材中的不足,其目的是使本教材能够不断走向完善.一孔之见,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问:《小学课本历史》下册由试用本改为正式本以后,在总的体例编排和课题内容上有那些重要变动和增删? 答:这次小学历史下册的修改,变动比较大。与试用本比较,正式本有如下不同处理: 首先,从整册课本的编排上,将中国史部分和世界史部分分开。按照新的正式本,中国史部分包括十五课,内容自鸦片战争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就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全部历史。世界史部分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即自1640年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中国和世界历史下限的安排,和现行中学课本是一致的。为什么正式本小学历史的下册,把中国史部分和世界史部分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人教版)对此阐述比较薄弱,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中国史与世界史内容缺乏有机结合;二、中国在其中的历史作用体现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14.
自1956年秋季起,我们全国中学都将按新的教学程序来讲授历史课了。本文所要介绍的是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三册,即叙述中国近代史(1840—1919)的这一册。这一册是衔接着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和第二册(从中国远古吋期到鸦片战争前)编写的,和第一、二册有着“统一的体裁”,有着共同的体例上的优点。这些优点是:(一)在教材的分量编排上,注意到了课  相似文献   

15.
新编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一、二册,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肃清"四人帮"影射史学的影响和流毒,拨乱反正,正确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里,仅就课本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谈谈我们的做法,供广大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6.
问:新修订的1983年春季始用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以下简称修订本)隋唐部分,在章节子目内容上有哪些主要的变动和增删?答:隋唐部分在章节的安排上,为了同《中国历史》第一、三册体例一致,也为了按照时代和内容的性质来归纳叙述,更便于课堂教学,就把原课本第二册第三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分为四章:第一章《隋的统一和隋末农民战争》,第二章《唐朝前期的繁盛》,第三章《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文化》.其中第二章《唐朝前期的繁盛》,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分为四节.  相似文献   

17.
新编中学历史课本是根据新大纲编写的,新大纲的颁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件大事。新的大纲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总任务编制的,课本反映了新时期的总任务,给学生以必要的、基本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它的知识范围和知识内容都是国家规定的、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全面掌握教材,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应该认真学习课本、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8.
怎样才是一堂好的历史课,这是当前不少历史教师探讨的问题,我认为一堂好的历史课,还要注意抓好二点:即教材与语言。首先既要紧扣教材又要丰富教材内容。中学历史教材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概括性强的特点。课本篇幅有限,但内容丰富多彩,囊括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而每节课又只有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因此必须紧扣教材按其系统性找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突出重点,讲清观点,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围绕教材的重点讲授,紧扣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教懂,教会,教好,也就是完成智育和德育的任务。但是,正因为中学历史教材概括性强,所以不可能对每一历史事实的来龙去脉叙述得尽善尽美,教师为要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并受到一定思想教育,光凭课本的内容是不够的,并要适当补充和丰富教材内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86年12月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我们把原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四册,即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部分,安排在新教材的第三册的前半部分,并作了修订。修订后的第三册还包括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本文只介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容的修订情况。一章、节、目的变化此次教材修订反映在章、节、目上,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一、三册课本试用本,经过从1978年秋以来四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将于1982年秋起改为正式本在全国使用。现在把这次正式本修订的情况,作一简要的说明。一、修订原则 1.这两册课本分别在1978年秋和1979年秋开始试用,第一册安排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内容从原始人群到南北朝;第三册安排在初中三年级上学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也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每周均为二课时。从1981年秋开始,根据教育部规定,中小学历史课教学计划和课时都作了适当调整。小学增设历史常识课,安排在五年级,每周二课时。初中一年级上学期讲中国历史第一册,每周三课时;初中二年级上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