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统收统支、三级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几个主要阶段。80年代以后至今在政府投入内部进行了重心下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重心上移(乡镇与县)的关系调整、教育与其他部门关系的调整(预算单列)、政府投入及其与外部投入的关系调整。在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于1995年以后采取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方式进行特殊投入。经一系列制度变迁,我国已形成较有特色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相似文献   

2.
在贫困民族边境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存在许多困难:财政监管和调控机制不健全,学校预算能力差,预算执行随意化.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存在软预算约束综合症.无论是作为预算约束体的学校还是预算支持体的政府,或是具有双重角色的县教育局、银行等都受影响.只有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强化预算约束.治理软预算约束综合症,加强事前预防比事后督导检查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探析——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中,最为重要的是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投入体制的核心是建立一套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投入机制.为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创造一个好的基础。安徽省是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省,也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问题暴露最早最充分的省,剖析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状况,分析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困境的原因在于:县域经济不发达,地方财政匮乏;政府对教育投入总量严重不足;中央、省、市、县、乡政府的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衡;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义务教育体制的严重扭曲。尽快建立和完善规范的中央、省、县三级合理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合理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出结构,以法律形式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不仅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困境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理论上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尤其义务教育,外部受益性极强,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其经费应由政府投入。但在现实中,由于我国投入主体错位。导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面临一系列问题。当务之急应谊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费用分担体制。  相似文献   

5.
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是造成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的重要原因,这种乱收费在农民与学校之间扮演了一个十分尴尬的角色.治理农村义务教育乱收费必须建立规范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政府分担主体重心偏低的局面,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边界,变学校收费为国家收税.  相似文献   

6.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最为根本的就是教育经费的投入,而教育经费投入充足与否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变化紧密相联.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建立规范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专项转移支付制度,鼓励企业单位捐资发展义务教育,从而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 《教育探索》2006,(2):38-39
经费难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职能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加大投入力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主体重心仍需上移,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作适当的倾斜。  相似文献   

8.
关于农村教师弱势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教师因各种原因至今仍处于弱势地位,要改变农村教师的弱势地位可以积极采取以下对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分割;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各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和监督;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城乡教师共同发展;鼓励农村教师寻求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9.
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把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予以保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是牵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改革。因此,县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并切实予以保证。要依法将本县(市、区)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和执行情况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接受人大的监督和检查。农村税费改革后,省、市、县(市、区)都要保证义务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要认…  相似文献   

10.
论税费改革后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基层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 ,其中乡镇财政和农民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 60 %以上 ,有的达到 80 %左右。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地方财政收入的 80 %~ 90 %上交给中央和省级财政。县乡两级财政可用财力大幅度下降 ,尤其是乡镇财力十分薄弱。乡镇财政无力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 ,很多地方开始拖欠教师工资 ,教育负债日益严重。农村办学体制与农村财税体制的矛盾越发显露。税费改革后 ,由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  相似文献   

11.
农民负担沉重是中央政府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诱因;现行财政体制的弊端是造成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源;现行的财政体制不改革,农民负担就仍有反弹的压力.因此,农村税费改革的趋势必然是财政体制创新,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制,使农村税费改革彻底跳出“黄宗羲定律“怪圈.财政体制创新的内容包括: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按照事权范围合理划分财权;统一城乡税制;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最大的教育不公平现象。2005年全面废除农业税后,县级财政收支及县级财政义务教育收支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义务教育支出占县级财政支出的大头,挤占了对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工业经济、支农等方面的投资,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二者呈负相关增长。鉴于此,笔者呼吁义务教育经费由县统筹上升为省统筹,加大中央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中央、省(市)、地方政府分项比例义务教育经费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是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财政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民隐性税费负担沉重、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足、农村公共物品提供的资金投入保障体制尚未建立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适度倾斜于农村的税收制度、建立农村公共物品提供的资金投入保障体制、加大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投入规模、理顺财政管理体制、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作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有一种商业化的倾向,这种倾向集中反映在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农信社改革的争论上。这忽视了单纯商业化改革中国农村金融的种种弊端,是值得商榷的。中国的农村金融必须坚持合作制,不过这种合作与以往政府为主的合作制度相比,是要真正实现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互助。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共财政角度看,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巨大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包括城乡一体化的财政分配制度、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以及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公共财政视角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纯公共性、正外部性等理论特性,结合地方政府财政监管难度大、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工作薄弱、预算控制乏力等现状,提出加强政府监管、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强化农村中小学预算控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金融落后,势必导致农业产业落后。中国“二元社会”需要“二元金融”与之适应。农村的落后现状,正适合“原生态”的“高利贷”与之匹配。我们可以把“高利贷(金融个体户)”作为农村金融业发展的“胚芽”,由“农发行”代行银监会、央行职责,对金融个体户进行限制(利率)、培育、引导、规范,催生并培育成农村民营金融业的参天大树,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为农村产权改革与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调配资源。  相似文献   

18.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是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为背景的。这就必须改革传统的“重城轻乡”的国家财政体制,并遵循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同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大地。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农村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也有一个生存、发展的制度变迁过程。本在研究合作经济及农村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研究了法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法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农村金融组织的生存条件、制度变迁及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通过对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发现,自2001年开始实行的以县级政府作为投资筹措主体的财政体制,使政府投资主体的重心有所提升,中、西部地区获得了较之以前更多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但是,由于县级政府大多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能力,而县以上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仍然缺乏稳定的保障,经费供给总量依然严重不足,各级政府投资结构不合理,以及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国家财政体制应加快向公共财政体制的转型,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尽快使捉村义务教育成为国家财政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重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要以国家财政体制改革为背景,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责任,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工合理、职责明确、运行规范、稳定长效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