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沙盘游戏治疗是一种融认知、情绪、行为于一体的综合性心理疗法,在一个自由和受保护的沙盘空间里,对个体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人格发展和心性培养都有促进作用。大学生正处于向成年人转变的重要阶段,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生态度对其今后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沙盘游戏治疗的视角,讨论有效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他在表现技巧方面也主要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关于梦幻、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法。施蛰存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借鉴、运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施蛰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浓郁的诗性特征,颇似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复杂韵味。对此富有诗性韵味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笔者认为其诗性由三种因素构成:施蛰存人生感悟及情怀与对古典女性美的文化怀旧情调;弗氏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及施蛰存自身的诗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4.
关于《现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及施蛰存的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汶(杜衡)在<现代)一卷三期发表了<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从而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因为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编辑,所以施蛰存也被鲁迅和左翼作家称为"第三种人",虽然施蛰存说他在<现代>编辑这场论争的文章时,"始终缄默无言."但我以为,施蛰存白始至终有他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5.
善女人与漫游者——施蛰存笔下的女人与男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施蛰存作品中人物设置上的某些特点,提出了“善女人——漫游者”一对概念,试图采用意象分析的方式,对施蛰存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回避了以往施蛰存研究中所强调的“心理分析小说”、“历史小说”等概念。对他作品中不同文化空间的对视和互渗,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本文的中心意图在于展现施蛰存敏锐的都市感觉, 寻找其文本中这一特征产生、成熟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中西合壁的文化体系”的建构,其笔下的“理想女子”姚木兰,集闲适自然的道家人生态度、忠贞贤良的儒家伦理观念和自由开放的西方精神于一身,形象地体现了他中西兼融的审美取向,反映了他独特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对心理分析创作手法的成功运用,与二十年代“为人生”和“创造社”的小说有着密切关系。二十年代小说模式催生了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雏形《娟子姑娘》,后来促使他有意识地借鉴国外心理分析理论和创作手法,在心理分析小说创作上有所成就。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鲜明创作特色的作家,在文学史上,他同穆时英和刘呐鸥一同被归为“新感觉派”。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施蛰存似乎并不完全属于“新感觉派”,他与中国“新感觉派”存在一种“疏离”。这点可以从他所受外国作家的影响、作品的内容、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等方面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正>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厦大附中”)首先是一所学校,也是一种文化,对于很多在厦大附中学习和生活过的“附中人”来说,它也是一个温馨的“家”,是一个爱的港湾,是一种情感归宿和精神寄托。但我想说,厦大附中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一种生活方式,也即附中人不仅能从哲学层面上在附中养成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活方式,这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历程中信心百倍,而且在面临具体事件时,厦大附中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它将使我们面临具体困难时游刃有余。态度决定一切,而生活方式就是人生画卷,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是一个人什么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公民社会“基础上的,自由的自我解放和民主的社会解放始终是这个社会的两大支柱.传统中国自然不会有关于这两个“解放“的鲜明意识,但却有关于“自由“、“民主“的“心性“憧憬.11世纪中期的中国是个闹“改革“的年月,伴随着王安石式的旨在强化“家国一体“的传统专制政治的“改革“行动,苏东坡开始了反方向的思想“突围“.他把关于“自由“、“民主“的“心性“憧憬转化为宋代文化建构中的一种音响和符号,从而使他成了一个“问题“.尽管这种音响和符号很快又被权力本位政治所极力张扬的主流意识形态所笼罩,但它们毕竟存在过.其音之余响,韵味无穷.苏轼不是思想家,但他确实思想过.他的魅力正在于他始终没有“易其所为“,给历史留下了一个本来面目的自己.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施蛰存一生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翻译以及碑版整理等四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自喻一生开了"四扇窗子".其实,他同时从事期刊和图书编辑出版活动八十余载,成就同样斐然,为自己开了人生第五扇窗子--天窗.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学意义的层面分析,薛宝琴的独特气质与道家文化相关,具体表现在:逍遥自在的人生体验、真纯真率的人生理念、无视礼法的人生境界。而邢岫烟的淡泊人格与儒家文化相关,体现在:理性克制的处世态度、朴素淡然的君子之风、推己及人的为士之道。从小说对这两个形象与其他女性的描写中,可以看到曹雪芹进步的妇女观:赞颂女性的美好品德和出众才干;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命运;反对男尊女卑,呼唤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13.
人活在世界上,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与生存态度。三毛为自己的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并以学作为载体。三毛作品折射出三毛对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真挚持久的情感三高度契合的理想世界的不朽追寻,而其中表现出的对于个体生命存在与个人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正是其可贵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不幸的命运使史铁生苦苦思考命运,成为命运的猜谜者,终于破译了命运的诸多秘密:不公平性、偶然性、荒诞性、连锁性、对初始点的依赖性等.命运的发生机制相当复杂,是世界与人及其相互关系的纠结组合,世界是谜,人也是谜,人在世界还是谜.对待命运的态度应该是,坦然接受,勇敢抗争.  相似文献   

15.
"不希求了解……"--师陀(芦焚)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多数人遗忘的师陀(芦焚)的研究现况,人格秉性,作品的风格内容等的简括引领,是期盼更多的人注目师陀.师陀虽难以归入任何思潮流派,却堪称三四十年代文坛-奇峰.  相似文献   

16.
《婴宁》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主人公婴宁由无时不笑到"虽逗亦不复笑"继而反笑为哭的巨大性格转变,是作者有意而为之,既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反映,又是道家"撄而后成"的人生哲理的通俗演绎,体现了作者儒道互补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7.
早年的林语堂服膺钱玄同的意见,认为中国人是根本败类的民族;进入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对国民性的看法有了较大的转变,虽然仍然采取批评的态度,但锋芒已不毕露,且多有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国民性”认识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即不是以“一元论”而是以辩证的态度进行理解。晚年,林语堂对于中国文化及其人格的欣赏往往大于批评,肯定往往大于否定,表现出复归的倾向。林语堂对“国民性”的认识对于新世纪中国文化乃至于人类文化的建设都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第一,“和平”、“容忍”与“和谐”等内涵有助于世界“和平与对话”的主调。第二,“知足常乐”与“诗化人生”的人生观,对于冲破物质主义和金钱至上的迷雾,十分必要。第三,理想与梦幻、奇思与妙想、放逸与优雅,这些灵心对于克服当下过于现实的人生困境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不仅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令世人敬仰,而且更以其别样的人生态度向世人展示出独特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他的人格精神主要体现在:“奋厉有当世志”,关心百姓疾苦,坚持文学创作,胸怀旷达,乐观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孔子曾为“隐”、“隐居”正名,这件事在中国化史上一直重障不显,致使人们认为他对“隐”的态度自相矛盾。孔子认为理想的隐性格主要包括三点:无道则隐,行义达道和安贫乐道。他以自己的一生行事,陶铸了这种理想隐的化性格。  相似文献   

20.
论庄子视野中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坚持从“他人为尊”、与人为善的“以鸟养养鸟”人格立场出发,追求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物质和人身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生活,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参透生死,依据自然的内在法则傲立于天地之间,从宇宙大道的立场观照死,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审美理想人格。庄子审美理想人格不是现实人格的简单复制或摹仿,它导源于、却又超越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格,这本身彰显了庄子某种积极“入世”的对于社会民生困境与出路的深层关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