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四通八达的江湖水路,形成了其特有的商品流通活跃频繁、自成体系的水上交通网络。江南各主要商路的连接点或中转枢纽,多为明清时期富有特色的各类米粮、棉纺或丝织业专业市镇。各主要商路的分布走向,明晰地反映了江南地区以市镇为基础的城乡之间、镇与镇之间的工商业活动的空间关系结构以及商品流通的动态轨迹。  相似文献   

2.
近代江苏常熟市镇状况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常熟市镇不仅经历了数量、密度和人口比率的变化,而且还因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的差异而在规模上发生明显分化,市镇和农村人口、资金、商品向县城高度集聚的事实,说明近代常熟经历了有别于普遍市镇成长的城市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20,(2):99-103
明清时期板闸镇的形成、兴盛与政府对运河线路选择及板闸、榷关设置有根本关联。明清时期板闸镇地处中国南北地理中间地带与南船北马交汇区域,政府对运河河道疏浚、运行设施建设,导致新区域网络形成,板闸镇正是运河区域网络中市镇的缩影,它是国策、人口、商品、价值等在运河线上聚集的体现,它具有运河城镇普适性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生态、人文特点。通过分析里运河沿线重镇板闸,厘清明清时期板闸镇概貌,揭示运河区域社会网络运行模式,透视运河区域市镇发展动力,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明清时期的河南市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大量市镇在河南水陆交通沿线兴起,河南市镇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涌现出一批中等市镇和大市镇,成为河南与外地商品流通的重要节点。市镇经济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促进了农村副业和手工业一定程度的发展,促使大市镇出现了城市的特征。但是,受河南自身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市镇发展有很大局限性,这也影响了市镇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5.
丝绸专业市镇群的形成,是明清时期湖州重大的社会经济现象。它的兴起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基础。湖州丝绸专业市镇具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它的形成既加速了湖州农业商品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又使湖州确立了全国蚕丝贸易中心的地位,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代徽州的市镇与宗族--歙县岩镇和柳山方氏环岩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明清时代市镇研究大部分集中于经济先进地带的江南平原地区,而对山地市镇--徽州市镇则较少注意。笔者注意到,徽州的代表性市镇--岩镇在明代中期以后的逐渐繁荣,其过程可能与以岩镇为根据地的宗族中的一个支派势力的扩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与平原市镇不同,使得徽州市镇在宗族文化上成为徽州乡村社会的缩影,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徽州市镇与宗族的研究,有助于中国都市史研究的深化,扩大市镇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潍县乡村手工业的近代转型主要表现为技术创新和市场发育。它不仅引起手工业内部结构的变迁,而且使整个潍县城乡社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如传统农家经济结构的变迁、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各种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行业的兴盛、城乡集市贸易的发展、以规模生产和大宗集散手工产品为特征的手工业型市镇的勃兴。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国时期,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的压迫下,中国部分地区的手工业走向衰落、萧条。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历史原因,广西境内的主要手工业行业不但没有衰落,反而出现了相对的繁荣,因而对广西市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本世纪前半期广西市镇发展的基础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9.
两宋时期,太湖流域不同类型的市镇在经济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从中表现出多种发展趋向。就市镇商业而言,北宋时总体水平尚相当有限,南宋时逐渐走向繁荣,发展形态也趋于成熟。就市镇手工业而言,行业种类繁多,专业化特点日趋明显,经营方式方主要有个体生产和作坊生产两种。就市镇的市场形态而言,由草市和镇构成了农村初级市场和中心市场两级市场体系,进而与城市市场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客家是中国汉族中一个独特的民系。其所处闽、粤、赣边区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带,素有“八山-水-分田”之说。明清时期,客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垦荒辟地,开发物产,兴山利;积极发展纺织业、制瓷业和矿业等手工业;开展商业贸易,促进了市镇的繁荣,形成了客家地区的早期经济开发格局。  相似文献   

11.
江西信江流域与浙江、福建二省相毗邻,是明清时期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同时也是江西省市镇分布最为稠密的地域之一。明清时期信江流域市镇的分布体现了如下特点:基本上以信江水系网络为支架,市镇的密集程度和繁荣程度与水陆交通尤其是水运的便利程度成正比,交通状况是影响本区域市镇分布及繁荣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2.
传统广西圩镇大多濒河而建。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广西圩镇分布格局的变化是:清代以水运线为枢纽,圩镇因水而兴,影响较大的圩镇基本上都建在河流两岸;民国时期,随着公路网的出现,圩镇排布有向陆路交通线转移的趋势。广西近代圩镇主要沿河分布的特点及其变迁对于当代发展流域经济具有启示意义:一要继续建设圩镇,尤其要重视把圩镇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由此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二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和区域间的协调;三要合理开发流域资源,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四要完善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3.
清代常熟诗坛概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常熟文学分清初和清中叶(晚清属近代文学)两个阶段.清初,常熟诗坛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遗民诗人如群星璀璨,创作了众多忧国忧民的作品,烙下了时代印痕;二是以钱谦益为核心的虞山诗派,与云间、娄东鼎足而立,给中国诗歌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清中叶,"神韵"、"格调"、"性灵"诸说登陆常熟诗坛,造就了许多才华出众,颇具影响的诗人,给虞山文坛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14.
作为“湖丝”加工与销售的专业型市镇,南浔镇在江南市镇群中一直占据着突出地位。但就一般意义而言,南浔镇首先是作为周边农村的经济中心而存在的,其经济结构也并非单一的“湖丝”产业所能涵盖,而是包含着多种经济成分。到了晚清时期,南浔镇不仅商品经济发展得十分繁盛,经济结构“发育”得相当完善,而且其本身也孕育出了某些近代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清初,常熟戏曲家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作品大都以政治、历史事件为题材,以邱园、嵇永仁为代表。清中叶,戏曲家的民族意识淡化,作品或者歌功颂德,或者宣扬封建伦理道德;随着昆曲的衰微,宫廷大戏的撰写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以周祥钰和王廷章为代表。清代常熟在戏曲史上的重大贡献在于保存了《古今杂剧》和《六十种曲》。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经济的高涨,州县城市的兴盛,人口的增加,从北宋中期起,各种市镇在太湖流城广泛兴起,并呈快速发展之势。到南宋时期,不仅形成了颇为密集的市镇网络,而且市镇的工商业普遍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市镇形态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市镇的广泛兴起和发展,直接推动了太湖流域农村市场的成长,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动,引发了农村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南宋时期,太湖流域的镇级中心地和规模较大的草市,在空间规模上大多达到或超过了县级城市,并呈现出类似州县城市的社区结构和街区布局特点。在社会管理方面,也逐步形成了有别于一般乡村的行政、税收、治安、户籍、役法等制度。同时,市镇的文化教育日趋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重商逐利、追求富裕的观念颇为流行,竞奢好侈、尚慕虚荣的风气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18.
镇市是城市与乡村集市之间的纽带。明清时期,北方五省镇市崛起于明中叶,乾隆、嘉庆年间达于鼎盛。它分布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形成商业市场、集贸市场和手工业市场的市场体系,其中以集贸市场居多。这种格局,为沟通城乡商品流通、互通有无,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镇市的存在和发展受制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和交通,这些内陆镇市的发展趋势,出现三种结局:少数上升为县市,多数长期处于一般集市状态,也有一些大的商业名镇随着河道的变迁,水流量的减少和铁路的出现,失去了水陆码头的地位而沦为乡村集市。  相似文献   

19.
作为江南市镇代表的南浔镇,其空间结构大体是在明清时期定型的:元末城墙的兴建引发了南浔镇区中心由南而北的转移;十字交叉的水道走势使南浔镇区布局呈现了“十字形制”;自然的水域环境使南浔镇的民居街道因水而设,从而形成了一个典型的江南“水市”。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通过贩运贸易,山西商人的行商足迹遍及东北、西北、京津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以及本省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省内晋商经营活动舞台和交易场所的山西市镇,也因晋商而盛衰。文章结合不同地域的晋商在这一时期发展轨迹,对山西商业市镇作了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