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文艺的本质是主观的,表现的”客体和主体、再现和表现、反映和创造之间的关系,是同文艺的本质特征密切相关的问题。郭沫若作为富于个性特征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年在泛神论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强调艺术本质是主观的、表现的,倡导自我表现和主情主义,重视直觉和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本世纪初期,郭沫若走上诗歌创作道路,受到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的激励,  相似文献   

2.
一“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句话是对的,但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是:“文艺是人的审美创造”。两半合起来才能说明文艺的本质,才能说明文艺和社会、主观和客观、反映(再现)和创造(表现)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文艺的反映不是机械直观的,而是通过审美创造来进行的。这样,文学艺术必然包涵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形式,必然包涵客观事理和主观感情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3.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新时期以来,郭沫若的研究者在“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这一领域亦有可贵探索,其探索涉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泛神论、文艺的非功利观及文艺的“自然流露”说诸方面,这些也正是郭沫若融贯中西文艺思想、促成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转向现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对于文艺特征问题,也有两派不同意见:一是形象论,一是情感论。这两种意见是与文艺本质的两种不同理解相联系的:再现派强调文艺是以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派则强调文艺是主观情感的表现,这之间还有论争。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理论专著《什么是艺术?》里说:“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而且还强调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用艺术互相  相似文献   

5.
一、符号学文艺论中的审美符号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审美性,其表现主体——文学形象,是通过能传达审美信息的特殊符号——审美符号来实现的。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勿宁说即是由创造文学语言的作者和具有审美知觉的读者所共同创造的审美符号的艺术。“审美符号”融汇了主观与客观的丰富内蕴,包容了再现说和表现说对文学本质的片面概括。符号学文学理论即是这样站在鸟瞰全局的高度,统各派之说,弃一家之言,将文学的本质囊括在由无数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对于郭沫若的思想转变和文学创作发生影响的角度,来论证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对于郭沫若由浪漫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产生的催化作用。这种催化作用本文认为主要在于表现主义文艺思潮自身独特的艺术和社会职能观在当时纷繁的西方文艺思潮中对郭沫若文艺思想的转变产生的刺激效果,这为郭沫若早期较为矛盾的文艺观实现清晰化以及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2005年8月13日,由中国人学学会和教育部社科中心共同主办的“文艺与人性”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分析了近一个时期以来文艺在表现人性方面出现的一些值得注意的不良倾向,并针对这些倾向所带来的现实危害和理论混乱,围绕如何理解人性,文艺应表现怎样的人性,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评价和克服文艺表现人性上的不良倾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1.人性本质上是人的社会的、历史的属性,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阶级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我们理解人性…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作为诗人和剧作家,热情冲动,自由奔放、放荡不羁、乐观自信.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影响到他的历史剧的创作风格,使其史剧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情感化,具有了一种浓烈的抒情性和诗意美;大胆的创造和丰富的想象,使他的史剧表现出更多的主观性和理想色彩;悲剧中的光明成份,使其史剧中呈现出悲壮乐观,哀而不伤的基调.郭沫若史剧中所表现出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风格与其个性特征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以1924年他写的《孤鸿》为界碑,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以个性主义为核心的积极浪漫主义,认为诗的创作是诗人精神人格的表现,诗的形式应当是创造的,诗的美学价值在于诗情的纯真自然;后期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革命浪漫主义,与前期相比,在对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大众、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的认识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郭沫若文艺思想的发展,与中国新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历史逻辑的统一性,这是他文艺思想发展的典型性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上海徐家汇藏书楼查阅旧期刊时,在《东线文艺》创刊号“东线笳声”专栏里读到了郭沫若给该刊编者的一封信.这封信从未收入郭沫若的任何集子,龚济民、方仁念及王继权、童伟钢的两种《郭沫若年谱》亦均未予列目.现先将这封佚简转录如下: 你们要创刊《东线文艺》,你们的热心,你们的努力,使我感受兴奋. 你要我帮助你们,是的,只要我力量办得到,一切我都是乐于帮助的.但我现在的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作为一代文化巨人,其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早已盖棺定论,载入史册.纵观他的一生,可以发现其思想、人格及文艺现在前后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对这种转变的解读与分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受中国政治伦理观念束缚着的郭沫若.  相似文献   

12.
一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坛出现了一股文艺思潮,认为文艺是个人主观精神的表现,强调表现精神活动中的潜意识,下意识;否定文艺与生活的联系,文艺为人民服务和艺术家对人民的职责以及文艺思想内容的意义及其对形式的作用,主张“纯形式”等等。其核心即“自我表现。”这就是所谓“新的美学原则”。这种“新的美学原则”,实际上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的文艺观在中国的变种。西方现代派文艺观,包括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抽象派以及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等,都主张艺术脱离现实生活转向主观、否定艺术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审美本质有较系统的认识,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形态这一特殊角度出发对文艺审美本质、及美的规律的再现和表现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阐述,驳斥了马、恩无暇窥探文艺审美本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运动 ,是对西方文学艺术成就吸收、借鉴 ,使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国作家通过对西方文艺的吸纳 ,完成了文学体裁、题材、表现形式等方面的革新。本文结合五四时代背景 ,探讨郭沫若诗歌早期创作与未来主义的关系 ,从作家创作意图、作品主旨、表现手段等方面分析郭沫若诗歌的未来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一近年来,国内关于文艺本质问题的探索似乎越来越热烈,除传统的文艺“反映生活”论外,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对文艺本质的不同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答案,在众说纷纭、令人眼花缭乱的诸多??学说面前,人们对文艺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日益深入??产生了困惑.  相似文献   

16.
日本茶道的“四规”强调人民精神内在的一面。深谙茶道的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其早期诗歌创作表现了茶道“四规”的“和、敬、清、寂”的内在精神实质。基于这种操作理念,郭沫若早期的一个著名的文艺观——文艺的非功利说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7.
作为开一代诗风的五四新文坛的杰出抒情诗人和作家郭沫若.从叙说自我情感体验出发,把自我的热情灌注到他的文学作品里,同时又把巨大的历史忧患感和社会使命感融合在自我情感中,让个人情感浓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使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感召力.郭沫若是一位主情的文艺大师,他的作品就是他抒情的产物.研究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应该说是郭沫若研究中的一大课题之一.本文谨就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阐述本人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8.
1944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先生53岁生日.这天一大早,刚从延安飞抵重庆不久的周恩来,便风尘仆仆地赶到位于重庆西郊赖家桥的文艺工作委员会的驻地,为既是战友又是部下的郭沫若祝寿,并借机看望工作在那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9.
文艺典型理论是文艺典型形象塑造的抽象和概括.文艺典型形象是作家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来的.文艺典型塑造的发展,和作家对于社会和人的本质的认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就算是进步的作家,在他们的文艺典型塑造中都表现出一定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因而作为典型塑造的抽象的典型理论,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有可能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典型观,才有可能正确地解释文艺创作中的典型问题.我们在典型问题的讨论中之所以争论不休,其中一个原因是有些同志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理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以炽烈的情感呼唤自我的表现和扩张,以求完成人的自觉。在早期的文艺主张中,他始终以艺术创作是纯真心灵情感的直觉表现作为自己的核心观点,以“自我表现”作为创作准则,并使之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