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前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网络终端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海量信息处理及充分互动为特征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在我国得以迅速的发展,并深刻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成长与中国互联网的成长同步,对网络的依赖性高,无疑是受网络人际传播方式及其环境影响最深远的一族.但网络人际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给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与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时代的发展,拓展教育的空间与渠道,创新其工作手段,充分利用新型的网络人际传播模式优势,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负面效应,减轻网络对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冲击、消解作用.  相似文献   

2.
迅猛发展的传播技术促使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融合发展的趋势,并对社会产生作用。媒介融合对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和传受关系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坚持内容为王的内容生产理念,建立具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特性的传播渠道,重塑教师与学生的社会关系,是解决媒介融合与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传媒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后现代的网络传播时代。后现代主义为网络文化传播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使网络人际传播打上了后现代化的印迹。后现代主义在网络社会中处处能够找到鲜活的生存场景。网络人际传播的后现代化具有:网络在不断消解权威话语,人们开始追求网上"不受限制的自我",人们"宁信机,不信人",人际关系冷漠以及人们逐渐成为了"数字化的人"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出现使传播学的一些理论受到了挑战,传播类型的划分便是其中的一种.网络新媒体因其新的传播特点使传播学传统的二分法或四分法的划分难以解释网上的传播活动,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多媒体特性打破了内向、人际、组织抑或大众传播的界限,一个网络传播活动往往集多种传播于一体.因此,以参与者的规模对网络传播的类型进行分类已经不能适应了.鉴于此,以网络传播行为的目的和动机为依据,可将网络传播类型划分为网络交往型传播、网络广场型传播、网络组织型传播、网络公告型传播和网络检索型传播,以适应网络传播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在概括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对网络交流中的传受心理和语言进行了分析: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理想化的互动交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传播空间,语言就是身份。网络生活是一种真实的虚拟人生。  相似文献   

6.
网络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以网络为平台,数字化传播为基础,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呈现出多种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特点,如技术上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人际交流中的双向性与互动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以及思想建构的独立性与自由性等。这些新的特点从多种角度、不同层面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挑战,体现在因知识边界消解带来的教师话语"霸权"危机,大众传播个体化带来的传统德育掌控失衡,个体主体性凸显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师地位的变化和角色转换等方面。由此,今日之学校德育必须针对这些危机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传播、星状网络传播、多功能传播、超文本链接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的技术特征;自由传播、平等传播、实时传播、互动传播、匿名传播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的人际特征。网络传播人际特征的形成以网络传播技术特征为技术支撑和前提,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对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舆论产生:"议程设置"全民化;舆论心理:"群体极化"现象突出;舆论演化:"蝴蝶效应"加剧;舆论控制:"把关能力"弱化。只有深入了解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与演化规律,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8.
数字媒体基础网络课程已经历了4年的课件开发完善和7个学期的网络教学实践。本以该课程为基础,通过多年的教学调查数据和实践经验,分析网络教学中的交互性以及人际传播对教学的影响。网络的交互性虽然具有人人平等的特点,但教师应该主动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样才能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法在传播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其人格结构以及潜意识等理论对当今的人际传播学研究,特别是在新兴的网络人际传播的研究中,在理论支持和思维拓展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笔者研究探讨在新兴的移动互联网通信时代与全新的网络人际传播模式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和模式,以及如何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合理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网络作为当代社会一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它对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巨大,由于它的隐蔽性、包容性、便捷性等特征,不仅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但同时,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时空跨越性等特征,也对大学生的交往能力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反影响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在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校园SNS网站以实名制和交际的低成本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改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为校园网络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但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以人人网为例,研究校园SNS网站的现状及特点,并提出了基于校园SNS网站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网络虚拟交际不同于日常言语交际,交际者会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表达意图,表情符号就是其中之一。文章将结合表情符号在网络交际中的具体应用,以互动式会话语料为例,重点分析其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语用功能,如补充语境、明示意图、调节人际关系、构建形象身份,缓和话语等,探讨表情符号在交际中的价值并对其使用和规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谐与否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顺利实现。针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人际冲突、交往恐惧、沟通不良和沉迷网络等障碍,进行自我调节,就一定会建立和维持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考察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以期为完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性别因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显著;(2)年级、家庭居住地、父母职业等因素对人际交往总体影响显著;(3)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学科等因素对人际交往总体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months, certain major policy documents have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vocational teachers. These documents include the provocative Australian Education Council Review Committee Report (Finn Report) which lists interpersona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as one of six key competency areas. As new voc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like the Bachelor of Teaching are beginning to be developed on a national scale within Australia, it is appropriate to ca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voc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a. Among the more vexatious questions which need to be addressed is the determination of whether vocational teachers can demonstrat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their professional roles. This paper examines current scientific literature 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ince competence implies more than skill alone, consideration is also given in this paper to ways of identifying vocational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and their importance in relation to the facilitation of learning in the post‐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tor. Such issues as asses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teacher‐learner relationships by means of direct observation, video‐based structured reflection, and self‐analysis are identified for further study. Finally, implications are drawn for voc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a currently being developed within Australia.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流动变化快、宣泄性倾向、认同化选择和社区化形式等主要特点,分析了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良好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排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处理好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自古至今,在人际交往中,为使交际过程谈吐优雅,从而形成融洽、谐和、高雅的交际氛围,说话讲究文雅、得体、礼貌,尤其在委婉语的选择上尤为重视。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委婉语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给出了人际关系伦理的一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大学生交往中如何做到公平公正交往、如何正确处理异性同学关系、如何进行网络交往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