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族之间以及性别之间的不平等存在着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女性被殖民者身上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在《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沈从文通过描写女主角萝对男性以及殖民者双重屈服的"被殖民"心态,表现出他对于女性独立以及民族独立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客家"族群在香港新界和台湾六堆有不同的历史形成背景。两地在19世纪末期以后分别受到不同殖民政府的统治;在不同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客家"身份建构呈现出差异;由于两地历史经验的不同,"客家"身份形成的时间与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藉由比较新界与六堆两地客家族群与认同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与联系,有助于更进一步思考近代殖民经验对于族群身份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殖民是政治殖民和经济殖民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在资本进行全球扩张的不同阶段,殖民的主要形式也在发生改变。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文化全球化显然带有强烈的文化殖民色彩。文化殖民采取知识与权力的融合,进行理性伪装下的知识生成,造就"内殖民"的文化陷阱。后殖民理论虽然对东方主义这一文化殖民理论进行了批判,但批判的软弱性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后殖民国家所超越。后殖民国家要想防范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除了要完善话语防御策略,还要切换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4.
运用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海明威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殖民主体、被殖民主体的矛盾身份焦虑问题,继而考察小说中被殖民主体从"失语"到"发声"的表达历程,探究由殖民主体和被殖民主体建构的自然层面非洲形象与人文层面非洲形象的书写特征。最后指出海明威笔下的非洲形象书写是带有双重性的——在显性书写具有自我拯救功能的理想他者自然层面非洲形象的同时,又隐性绘制出以被殖民主体非洲动物"发声"反抗殖民统治为核心的人文层面非洲形象。  相似文献   

5.
自然教育的要义与教育可能性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远东保教权在葡萄牙的远东殖民扩张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它庇护下前往远东的葡系耶稣会士对于发展和巩固葡萄牙在远东的殖民利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建立和维系商业关系、提供商业信息、参与商业贸易和殖民管理等方面葡系耶稣会士的种种世俗活动对葡萄牙殖民利益极具促进作用,传教士的这些世俗功效是它国争夺远东保教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遭遇中西文化冲突,"求真"研究的无根意识与"求用"研究的功利化所造成的相互偏离,"求真"与"求用"的偏离,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殖民与反殖民困境,学术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等多重本土困境.但是,高等教育研究者在迷惘中没有停止探索,在此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本土意识由自发走向自觉,以文化自觉引领本土高等教育研究,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缅甸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具有地缘战略意义的国家,在近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与侵略。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渴望独立的昂山将军(Gen. Aung San)组织缅甸独立义勇军协同日军对英军的战斗,在日军支持下,反对英国殖民政府,宣布缅甸独立。缅甸人民对于同为殖民侵略者的英国和日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欢迎日本的到来,视其为解救缅甸者,另一面则急于将英国赶出缅甸,甚至有"英国人的困难,就是我们的时机。"这样的说法,这两种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缅甸民众反英亲日心态。  相似文献   

8.
顾菡 《文教资料》2012,(1):122-124
一、教学目标(一)课程标准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欧洲早期的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  相似文献   

9.
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殖民政治和社会文化为背景,劳伦斯·达雷尔在其自传体小说《恋人们的吹笛手》中揭示了"帝国之子"沃尔什有"家"难回的经济、种族与文化原因。与从被殖民"他者"的视角出发对殖民政治的伦理批判不同,达雷尔从对英国底层殖民者后代沃尔什的英国"家园"情节与文化焦虑的描写入手,实现了对帝国辉煌之主流话语的政治伦理批判。  相似文献   

10.
塔伊布·萨利赫被认为是一位探寻中西方矛盾及殖民与被殖民关系的"政治"性作家,他的《北迁季节》是对他"政治"性作家的头衔精确详尽的阐释。尝试对传统意义上的东西方关系进行解构,对文化殖民的强有力反击,并对西方殖民话语进行颠覆。  相似文献   

11.
对于地点和风景的建构是殖民话语强加并维持殖民统治的重要策略,地点和风景描写是殖民再现的手段,在殖民话语中非洲被建构为"黑暗的中心",其象征意义甚至取代了其真实存在。重新描绘风景并赋予其新的想象空间是后殖民作家的反抗策略之一。阿契贝的《瓦解》描绘了伊博族田园生活美景,颠覆了康拉德及其欧洲文学传统所建构的"黑暗的中心",促使人们反思景物描写中蕴含的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2.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独占了在中国大连地区的利益,对大连暨"关东州"实施了有计划的殖民统治。日本殖民当局在沙俄所建"达里尼"(大连)的基础之上,对大连市重新进行了行政区划划分和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口显著增加,经济亦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其中"满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看到,日本殖民时期的大连之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根本原因是与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源,倾销日本商品,以及旨在为侵略中国全境和发动大东亚战争等目的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音乐教育的审美本体价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已成为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这对于体现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本质、规律与内在要求,扭转和克服音乐教育长期存在的"德育化"、"智育化"的倾向,纠正先前的音乐教育在本质和目的上沦为其他学科、其他教育的附庸和"殖民  相似文献   

14.
资本主义的崛起,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密不可分。获取巨额利润始终是殖民者对外关系的终极目标与利益准则。殖民者的主观愿望和被殖民地的客观现实条件制约甚至决定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方式与特性。以英国对清代中国的殖民贸易为例,由于中国在东亚朝贡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清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英国对中国的殖民与侵略经历了"被动适应——积极调适——武力征服"的历程。  相似文献   

15.
庞金友 《教学与研究》2008,225(2):65-71
对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保守自由主义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自由主义的消极国家观和"小政府"理论,倡导"弱政府、强社会"的关系模式,并提出民族国家收缩、公民社会扩张和全球治理兴起三大假设.以哈贝马斯为首的新左派基于"合法性危机"理论,反对市场逻辑和新殖民主张,寄希望于"超民族国家共同体"使现代国家摆脱全球化困境."第三条道路"则走在两者之间,既兼顾民主和福利,又重视市场和公民社会,力求在国家与社会、安全感与灵活性、理性调节与自发秩序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自18世纪中叶,英国将其殖民触角伸向西南太平洋地区。至20世纪初,英国通过各种手段占领了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岛屿。为体现帝国体制在管理上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英国对这一地区的殖民统治采取了统一但有所区别的管理模式,如监管与"间接统治"、托管以及殖民共管等。实践证明,这些多样的殖民管理模式在一定时期内是行之有效的,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殖民地或附属地的传统社会结构,而且最大限度地确保了英帝国的殖民利益。  相似文献   

17.
在后殖民理论的框架中,"他者"一词主要是指处于权力关系弱端的一方,例如东方被殖民国家较之于西方殖民国家,女性相对于男性,自然界相对于人类,都属于他者。在西方的想象中,西方是男性的自我,而东方是女性的他者。《世界收藏家》中印度妓女昆达丽尼与英国殖民军官理查德?伯顿之间的关系正是男女关系和西方殖民与东方被殖民关系的融合。本文旨在分析昆达丽尼这一角色中这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经济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殖民同时起步,随着20世纪60年代帝国主义政治殖民活动丧钟的敲响,经济殖民主义也经历了从赤裸裸的殖民掠夺到隐蔽但更加变本加厉的殖民剥削的发展过程.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以后,其经济殖民活动并未歇止,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9.
以《妙妙》《小鲍庄》《我爱比尔》等为代表的王安忆的"城市与乡村"系列中,主要表现了以下几点:人物身处乡村的情况下,对城市的渴望和求而不得后所遭到的排挤与异化;传统"仁义"文化对人性的贬抑和异化;后殖民主义时代下,以"阿三"对西方男性的向往,反映出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殖民和弱小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依附、崇尚心理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在其最为经典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用精妙的语言、超凡的想象力向世人再现了殖民以及新殖民的历史进程中美国南方的众生百态。本文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读这部小说,分析作为美国南方文化代表的爱米丽在北方"殖民"统治与文化杂糅的环境之下的身份危机与试图进行身份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