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国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3项规定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对于冒用信用卡的行为如何界定学界尚无专门讨论,“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冒充他人身份和使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二者必须同时具备.而对于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并不能因为刑法规定“盗窃他人信用卡并使用以盗窃罪定罪处罚”而认定为诈骗罪,应认定为冒用他人信用卡,从而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使用他人遗忘在ATM机中信用卡的行为既不符合侵占罪的构成要件,也不具备盗窃罪中秘密窃取的特征,而是符合了信用卡诈骗罪中“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因此对于该种行为应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  相似文献   

3.
信用卡诈骗罪是97年刑法规定的一个新罪名,它为司法机关打击“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扣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和“恶意透支”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但是现行法律在该罪名的认定上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笔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刑法第196条之“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帆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1):115-119
信用卡诈骗罪中的“冒用他人信用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冒充他人身份、利用信用卡在特约商户消费和银行营业柜台、自动取款机上取款、转帐的行为,被冒用的信用卡既可以是他人合法有效的卡,也可以是他人伪造、骗领或作废的卡。在司法实践中,一般将冒用捡拾的他人信用卡、冒用代他人保管的信用卡、通过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等六种行为方式认定为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3项的“冒用他人信用卡”,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  相似文献   

5.
信用卡被冒用,并且在无法追究冒用人刑事民事责任的情况下,发卡机构、持卡人、特约商户三个主体中,究竟由哪个主体对该信用卡被冒用所产生的损失承担责任或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责任,这是司法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之一,但我国的法律对此并无规定.文章从一则案例人手,剖析三者之间的责任关系,以期对司法审判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前,学界对于冒用他人信用卡在ATM(自动取款机)上取款行为的性质认定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此行为属于盗窃性质,应当以盗窃罪定罪;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行为属于诈骗性质,应当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本文通过对银行客户服务终端和用户密码法律地位的分析,认为应当将ATM视为银行的电子代理人,冒用他人信用卡在ATM上取款的行为应当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信用卡是改革开放中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一种先进的电子货币.由于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使用信用卡的会计处理方法未作规定,致使许多企业难以使用信用卡;有的企业自行将信用卡业务作为银行存款下设二级帐处理,却违背了银行结算的原则.为了有利于中国信用卡的进一步推广使用,笔者提出以下处理办法:1.在“其他货币资金”总帐下增设“信用卡备用金”分帐;2.在“财务费用” 总帐下增设“信用卡费用”分帐;3.设置《信用卡使用登记簿》备查簿.通过以上三项帐务处理,可以妥善处理好信用卡的会计业务.  相似文献   

8.
第三方网络支付方式下侵财行为的刑法定性存在诸多争议,实践中主要有盗窃罪、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三种观点。明确第三方网络支付机构性质、所涉及法律关系、侵财行为类型是行为定性的前提,通过梳理相关争议理论学说,提出非法使用他人第三方网络支付账户的行为不符合"秘密窃取"的特征、第三方网络支付方式应当视为是刑法意义上信用卡支付的延伸,并在肯定"机器"可以被骗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非法使用他人第三方支付账户的行为应当定性为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9.
对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从界定信用卡的概念出发,并根据现行法条,结合实际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对信用卡诈骗罪的罪名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民间远距离旅游及经济往来的增多,圉人已渐渐接受了产自西方的信用支付工具——信用卡,并开始享受着刷卡消费不需携带现金的乐趣。但新生事物总是不完善的,在信用卡的使用过程中纠纷不断,比如:信用卡被频繁冒用、盗用;或在使用时由于无规划的乱刷卡使年轻人在无形当中成为“卡奴”。这些事件之所以发生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多数使用者对信用卡知识的匮乏。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法对信用证诈骗罪作了专门规定。在司法实践中 ,信用证诈骗存在多种具体表现形式 ,如委托人与信用证收益人、信用证开证申请人相互串通等 ,其犯罪特征符合信用证诈骗罪构成要件。信用证诈骗产生的原因在于信用证的单据交易特点、独立性特点、跨国性特点等。由于犯罪活动的复杂性 ,信用证诈骗中有争议的法律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依照罪刑法定原则,单位不是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因此对单位实施的信用卡诈骗活动,只能按照自然人实施的犯罪处理。对“使用”内涵的理解仅限于可以用信用卡进行交村结算的经济行为但不包括出售。既有“伪造”又有“使用”行为的定性,是实行数罪并罚,还是从一重罪处罚,应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我国通过《刑法修正案(五)》后,信用卡诈骗罪又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对于信用卡诈骗罪和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性质和司法认定存有较大争议。对信用卡诈骗罪的司法认定,持实质的解释论,考察刑法用语的真实含义,用实质的、正义的标准界定构成要件的内涵与外延。认为盗窃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使用的行为,只构成一般盗窃罪,而不构成盗窃金融机构罪。  相似文献   

14.
《刑法修正案(五)》主要针对妨害信用卡管理行为和信用卡诈骗行为作出补充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利用信用卡实施犯罪的行为方式,使得法律更具可操作性。《刑法修正案(五)》的出台为打击目前严重的信用卡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但立法解释也并非尽善尽美,并没有解决法律上存在的所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利用"短信嗅探"技术进行网络侵财的案件频频发生,相较于传统的网络侵财案件,此类案件在行为上更具隐秘性和技术性。然而,考察该类案件的技术原理和行为模式,不难发现,该类犯罪行为定性的内核仍然是信用卡诈骗罪和盗窃罪的界分。在定性时,应当先明确"嗅探"盗刷行为的对象是信用卡账户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如果为信用卡,应定性为信用卡诈骗罪;如果是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应定性为盗窃罪。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信用卡行业发展迅猛,受传统量入为出观念的影响,中国消费者的循环授信使用意愿低,国内信用卡的利息收入不足,难以支撑盈利。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面临如何盈利的难题,本文通过信用卡业务的收入结构分析来研究中国特殊消费环境下的信用卡盈利问题,并提出突破盈利瓶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消费者对网络信用卡应用的需求在最近几年内快速地增长,但是该领域存在许多信用卡欺诈行为。本文着重探讨消费者使用金融网络产品中存在的信用卡欺诈问题。与传统交易相比,在此类产品中进行的信用卡交易欺诈容易发生,却更难查明原因和恢复数据。通过分析网络信用卡欺诈类型,对比现有的防范欺诈的典型解决方案,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安全电子邮件和伪随机数校验码模拟AVS的方法来防范网络信用卡欺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