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道德学:即“道德科学”。一般说来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也有学者认为道德学不同于伦理学。学术史曾分科学为三大类:一般哲学、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一般哲学包括数理哲学、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文化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属于文化哲学;理论科学包括数学、自然科学、人的科学和文化科学,道德学属于人的科学。由此,道德哲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现象的一般科学,道德学是关于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具体学科。 道德体系:是道德理论、原则、规范、和范畴的总和。表现为完整系统的理论形态和明确的道德原则,规范和范畴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元伦理学对象可以归结为四大范畴:“价值”、“善”、“应该(包括正当)”和“事实”或所谓“是”。价值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的需要——及其经过意识的各种转化形态,如欲望、兴趣、目的等等——的效用。善亦即正价值,是客体事实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符合主体目的的效用。应该是行为善,是行为事实符合其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则是行为的道德善,是行为事实的符合道德目的的效用性。正当、应该和善都是客体事实对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某种效用,都是客体的依赖主体需要、欲望、目的而存在的属性,因而都属于价值范畴;反之,事实或“是”,则是价值的对立范畴,是客体的不依赖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独立存在的属性。事实与价值构成客体的全部外延而与主体相对立;主体及其需要、欲望和目的既不是价值也不是事实,而是联接二者的中介物。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道德概念与定义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概念的定义一直是伦理学研究中争论的问题,也是一个含混不清的问题。然而,“道德”概念是伦理学研究的基础,其定义清晰与否直接影响到伦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如何对“道德”概念进行定义,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因素:一是中西伦理思想史上对“道德”的理解;二是日常生活中对“道德”的使用;三是伦理学研究中对“道德”的运用。结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对“道德”做如下定义:所谓道德,是人们头脑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观念,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特殊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思想品质中的一项特殊内容。  相似文献   

4.
本文评述卡尔·波普的元伦理学思想——批判二元论。波普在自然法则与规范法则之间,道德决定(判断)与事实(陈述)之间作了明确的区分,认为道德决定不可能由事实导出,即“应该”不可能由“存在”导出,从而伦理学不是科学。本文则从道义逻辑和元伦理学角度论证:不应该在道德决定与事实之间掘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否则不仅会使一切道德判断失去客观依据,而且会使主体无法负起道德决定和选择的责任,而这一点又是波普本人所特别强调的。  相似文献   

5.
道德价值推导法是伦理学所特有的发现和证明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发现和证明任何行为或规范的道德价值,首光必须弄清道德价值终极标准:道德目的、亦即道德终极标准究竟如何?这是道德价值推导法的一个前提;其次必须弄清道德价值实体,亦即弄清所要发现和证明的行为或规范之事实如何,也就是行为或规范的事实依据;是否实际存在抑或纯系子虚乌有?如果实际存在,它属于何种行为类型?它的本性是什么?这是道德价值推导法的另一个前提;最后用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来衡量这种行为或规范之事实,便可以发现和证明它们的道德价值;符合者便具有正道德价值,便是应该如何的行为或规范;违背者便具有负道德价值,便是不应该如何的行为或规范,这是道德价值推导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论道德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由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构成:道德规范是形式,道德价值是内容。道德价值亦即所谓行为应该如何,它是行为事实如何对于道德目的(亦即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社会的道德需要、社会的道德要求)的效用,因而又由道德目的与行为事实两因素构成:行为事实是道德价值实体;道德目的是道德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7.
一、人文精神与语文教学目标定位1.关于人文精神。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将是一门科学。”现实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统一,构成科学的整体化发展。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这里说的“人文”,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  相似文献   

8.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面具”、“脸谱”,用来表现剧中人的身份、性格和角色特点。在“面具”转化为“人格”时,产生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行为;另一方面是指一个人的真实面目。现代教育伦理学认为,所谓人格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现的品格和行为程式。马克思也曾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由此可见,人格应该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某一部分(道德、文化关系)中形成和塑造的。所谓“学生人格”则是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文化关系中所显出的品格特征和行为程式。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4月5—10日在巴西北部的贝伦召开了第三次“科学与文化关系讨论会”,主题是“走向生态伦理”。大家都知道,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当前自然科学的前沿;而伦理学是关于道德及其起源和发展,人们的行为准测、人们相互间和人们对社会,国家等的义务的学说,历来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观在把生态和伦理联系在一起,主要目的在于强调人类对待自然界也应该讲道德;符合一定的行为准则,之所以这样提出问题,原因是——  相似文献   

10.
“事实-价值”问题是西方哲学与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从环境科学的“事实”推出伦理学的“价值”,这是环境伦理学必须回应的问题。罗尔斯顿与克里考特的环境伦理思想分别形成“事实→价值→义务”与“事实→情感→价值”的推论逻辑,为解决理论层面的“事实-价值”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在现实中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出了多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道德和伦理这两个概念,不论中外,在一定的词源涵义上,长期以来都被视为同义异词,指的是社会道德现象,虽然也有人指出单纯的“道德”与“伦理”的不同,认为“道德较多的是指人们之间实际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伦理则较多的是指有关这种关系与行为的道德和理论。”(《伦理学大辞典》宋希仁等,检民出版社,第395页),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尤其在讨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始终是把二相通运用的,因此学术界常有所谓的“伦理学就是道德学学科,伦理学就是道德学学科,伦理就是道德,道德即是伦理”之说。本试从另一角度对伦理学主题作一新的辨析,旨在引起学术界同仁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伦理学界,关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以及关于道德的规范性与主体性、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关系等问题,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些分歧至少不全是从我们自己的研究中“自发地”产生的,西方伦理学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其中有些分歧和有些观点,在西方伦理学著作中早有其“雏形”或“原本”。因此,对西方近现代伦理学中那些对立的观点,特别是基本立场相同却又在许多原则问题上互相反对的派别进行比较分  相似文献   

13.
已往乃至今天,我们伦理学的宣传、教育、研究只着力于对社会主义的公民进行“应然的”或称之为“应该”模式的描述,却没有告诉人们面对具体的道德情境如何进行道德践履,或者说没有告诉人们如何实践这一“应该”,从而使这一“应该”的东西无“可操作性”。虽然应然的描述从理论上看是必要的,但从现实看,无疑是有缺陷  相似文献   

14.
<正>道德认识、道德真理问题在广义上虽然属于哲学认识论的范畴,但是它的特殊性又决定着它必然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讨论以下:个问题:一是伦理学研究道德真理问题的重要意义;二是道德认识和道德真理之特殊性;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真理性分析。 一 道德行为总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愿自觉的行为。所以,一种道德要被人们所接受并转化为行为实践,就必须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情感。那么,主体道德意识和情感是依据什么来建立的呢?在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三卷中,亚里士多德以“行为”为切入点,探讨了道德责任判定这一伦理学领域的重要主题.首先,在将“行为”区分为“违反意愿的行为”和“出于意愿的行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违反意愿的行为”细分为“被迫”和“无知”两种情形,并对二者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其次,他具体分析了“出于意愿的行为”的3个环节:“希望”“考虑”和“选择”.最后,通过论述德性、恶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应该为自己的品质负责”的道德责任论,从而实现了对柏拉图伦理学中不对称论题的驳斥.  相似文献   

16.
<正> (一)编辑伦理学构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伦理学是一门研究道德的科学。伦理学的英译为ethics,从词源学来说,该词渊源于古希腊文ethso,意为伦理、道德在现代汉语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亦常常把“伦理”和“道德”这两个术语作为相互指称的词来使用,有时干脆连起来应用,如指责某某行为有悖于“伦理道德”。道德具有到处渗透的特点,它并不局限于人类活动的某一领域,只要有人群的地方、有集体活动的地方,都将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当然包括编辑,他既是改造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17.
环境伦理学(又称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它要求改变传统伦理的两个决定性概念:(1)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对生命和自然界本身的关心,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道德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生命和自然界,赋予它们按照生态规律永续存在的权利。环境伦理学的主要特点是,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但这不是传统伦理概念的简单扩展,不是简单地把人际伦理应用到环境事务中去,也不是关于环境保护或资源使用的伦理学。它是伦理范…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关于人际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也就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人们的经济活动,还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准则来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经济活动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作为经济主体的人,同时也是具有某种道德观念的人。在经济行为的动机,以及实现经济目标的方式和手段中,都包含相当多的道德成份。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支持社会稳定需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人解释“伦理”,是指人们的道德原理。《荀子·臣道篇》说:“伦以为理”。“伦”释“类”或“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子、朋友的关系等等。每种关系就是一伦,每一伦的行为准则称作“常”或“理”;所谓“常”、“理”就是正常的不可改变的道理。研究“伦理”或“伦常”问题,就是研究人们相互关系及其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简单地说是道德科学。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伦理学》中说:“所谓良心,就是人们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志中的统一。”表现在:一是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二是个人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内在的自我评价能力。正是依靠这种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才推动我不断进取、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