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768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特点,以自尊和幸福感为心理健康的两个指标,探讨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民族认同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对抑郁幸福感产生影响。(2)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对主流群体态度呈负相关;(4)民族认同具有情景性,随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民族认同逐渐减弱;(5)民族认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社会中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采取不同文化适应策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个体从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环境进入新的异文化环境时,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新入者会出现适应焦虑等困难。各高校应采取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采用文化整合的策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语的熟悉和理解程度等方法来解决文化适应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具有多元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院校进行跨文化学习和生活,文化适应能力成为其信息素养构建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借助文化适应理论,依据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和个体深度访谈的数据分析结果,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构建中的态度倾向、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建构与其文化适应意识、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的信息素养文化资本较弱,入学后普遍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呈现积极态度;民族院校开设的信息技术等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提供了重要帮助,校园网络、在线网络课程、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和信息素养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亟待完善。最后,本研究基于文化适应的学习环境,提出提升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路径:(1)在意识观念上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教育;(2)在技术知识上不断完善民族院校的信息素养教学改革;(3)在组织管理上加强民族院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我国跨民族文化交流,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成为当代高校苦思的问题.文化适应问题关系到学生对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影响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而教学模式的是否合理,也对教学效果产生关键性作用.从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及思政教学模式定义现状入手,找出它们之间潜在的关联性,并推敲出基于两者关系下的思政教学问题,科学运用先进教育理论提出一系列解决办法,期望以此增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教学工作,实现民族的融合和社会教育的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5.
将"能力"作为文化适应的一个研究范畴,与"态度"、"策略"、"模式"一同构成教育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的四维研究路向。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教育统计方法,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学校、生源地、性别、专业、年级、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其中学校和民族分别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最显著和最不明显的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未呈现出随年级的增加而随之提高的趋势;民族院校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普遍低于其他高校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与学校生活满意度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截至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与国家认同教育现状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性问题。为此,在实践中,要以文化和历史教学为纽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为主导,以多元文化教学为重点,切实提高民族与国家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分析,认为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表现出积极的民族认同,但也存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和民族认同观念弱化的倾向。这些问题可尝试通过拓展历史文化课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成长过程以本民族文化为主。当他们考上大学并来到异文化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否适应新的学习及生活环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调查及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真诚希望通过此研究,引发更多的研究者对此问题的关注,以期对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育是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脱离了自己的母体文化环境并与主流文化群体交往频繁,经常面临着因文化差异而带来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困难和考验,同时也对建设和谐校园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现状与校园满意度的调查分析,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以及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民族也众多。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服饰、文化特色、宗教信仰,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到完全不熟悉的环境时,面对与自身的差别会产生许多的不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发展事关国家团结一致,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未来经济文化发展。本文力求从现实角度剖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造成原因以及疏导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内地求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要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还要在以汉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内地进行跨文化的适应。在这一角色和文化适应过程中,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认同,以致产生被疏远、被孤立、不和谐等消极情感,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从个体行动者的角度入手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的张力及困惑,试图探索一种比较理想的"叠合认同"方式,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对母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积极认同,从而实现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12.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13.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不足,以及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其民族认同逐渐强化,相对削弱了国家认同。为了更好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人"、"中国梦"和"中国路"的认同;创新利用互联网,推行"互联网+国家认同教育";丰富社会实践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切身感受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4.
文化适应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地方高校以后,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本研究以赤峰学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从主流文化生活适应、学校学习适应、人际关系和宗教氛围等四个维度来调查赤峰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状况.对当前地方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对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现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表示认可、接纳的一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生成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与其所处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以及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时期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是未来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还是未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同其他大学生一样,生理、心理处在一个迅速变化期,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不适。这种心理不适应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语言交际、生活习俗上,还表现在其内在的宗教信仰、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因为冲突带来一系列的心理体验上。我们必须正确引导民族学生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进行心理调适,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民族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校园和谐与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认同对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社会中,文化和人口占相对弱势的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对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方面给予恰当的引导将会对他们未来的文化适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美国学者Carol Markstrom-Adams和Margret B.Spencer借助观点采择的理论,指出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过程中的三个阻碍因素,并根据E.Erikson,J.Marcia,M.Atkinson和Spencer等人的青少年认同发展理论,提出了少数民族青少年认同的五步干预模型,该模型可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方面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模糊,加强两个认同教育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培育两个认同意识的理论基础,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具有鉴往知今、资政育人的现实作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为构建两个认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诉诸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认同包括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两个层次,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对于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本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叠合身份认同,并担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双重任务,因此,对他们民族认同现状的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如何促进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途径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海是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持续上升.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他们的国家认同状况值得高度关注.本文调查并分析了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状,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增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