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卵”实验,是运用直接涂片法观察寄生虫卵。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该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2.
蛔虫病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往往影响小儿的食欲和肠道功能,对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关注蛔虫病的防治,可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 四个特点 1.传染途径:环境被蛔虫卵污染,是小儿蛔虫病的主要病原.小儿喜欢在地上玩儿,蛔虫卵沾在手上,特别是指甲缝中,很容易带进口中.有时尘土飞扬,蛔虫卵随之腾起,被小儿吸入鼻腔或落到饭菜食具上,也能造成感染.此外,粪便污染水源和苍蝇携带蛔虫卵也是感染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高一教材“硝酸盐”一节的教学中,我改用下图装置做硝酸银受热分解的实验,效果明显,直观安全,比教材上采用的实验方法易让学生观察到硝酸银受热分解的产物——单质银、二氧化氮和氧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初中“孵化鸡卵及观察鸡卵的结构”实验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让学生经历实验生成的过程。通过优化、整合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答案,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皖北地区的利辛、界首、泗县、风阳四县564头犊牛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进行粪便检查,发现有252头感染丁犊牛新蛔虫,其感染率为44.68%,表现该病症状的有102头,死亡22头,病死率为21.57%.粪便检查中最早发现新蛔虫卵的为l6日龄;各县间阳性率(感染率)差异不显著,而日龄间感染率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生物教材和高中生物课本中均提到了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有直接关系的“中心体”,但在实验观察中,中心体标本难以制备,染色方法极为复杂。经笔者试验,找到一种简捷的方法并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取马蛔虫活体输卵管于固定液中2  相似文献   

7.
人教社初中《生物》第二册中实验五“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实验中,所用的材料是活小鱼,需要放在培养皿中观察。但在观察时小鱼往往会蹦跳,而且尾鳍常出现皱褶,直接影响了实验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对此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铜和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中,NO 是用透明塑料袋收集,并观察 NO 与 O_2反应的颜色变化。利用教材上的装置和方法演示实验,一是试管内空气没排尽,NO 很快被氧化成 NO_2,NO 的无色很难观察到;二是实验完成后,气体不方便回收,NO会部分逸出,污染环境。针对教材演示实验中存在的不足,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发现用如下装置制取NO 和验证 NO 的性质,现象明显且不污染环境,效果较好,如图1所示。1 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9.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它要求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选择要恰当,实验预期结果要科学。如2000年江苏卷理综试题第25题,实验目的就是题目中的“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实验原理也已在题干中给出,即“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实验(教材中的实验)中,观察细…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物》第一册 (上 )实验十二“观察叶片的结构”中 ,是用新鲜的蚕豆叶片作观察叶表皮的实验材料。我们还用过青菜叶片、槐树叶片、菠菜叶片、卵准莲座叶片等等。在比较研究这个实验的材料时 ,我们发现观察表皮的最好材料是卵准莲座叶片。卵准莲座 ,属于景天科 ,枷蓝菜属植物 ,叶对生 ,叶片肉质状 ,俗称“厚脸皮”。用它作为观察叶片表皮的实验材料有以下优点 :1 取材方便且经济 卵准莲座可用叶繁殖 ,繁殖速度较快 ,在我们校园、教工宿舍阳台都有栽培 ,所以实验时取材非常方便 ,不像蚕豆、菠菜需要专门种植或者要到市场上购买。2 叶…  相似文献   

11.
金秋,驱虫正当 夏天,人们常贪吃生冷瓜果,各种主卵“快捷方便”地登上了这一班班顺路车。比如,蛔虫卵进入人体以后,先在小肠里孵出幼虫,约2小时后,便钻进人的肠壁,随着血液在人体内循环,进人肝脏、心脏,4天~5天后移到肺部。幼主在肺内经过两次蜕皮;再经过气管到达咽部,然后被咽下,经胃再次到达小肠,并在小肠中“安营扎寨”,发盲为成虫。这段“生命之旅”大约要 70天左右的时间,目前各种驱虫药都只能驱除成虫,而对正在“旅行” 途中的幼虫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夏天感染的蛔虫卵只有到了秋天发育为成虫才能被驱除。  相似文献   

12.
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蛔虫吗?它是一种寄生虫,它的形状和蚯蚓很相似,而且它的虫卵很小,用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若平时我们不注意个人卫生,比如饭前便后不洗手,吃东西时不干净等,就最易遭到这些“细致入微”的“黑客”的攻击。进入肚中的蛔虫卵在你营养充足、温暖的肠道中。  相似文献   

13.
实施教学的依据是教材,而教材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必不可少的“范本”和“载体”。小学数学新教材不仅删除了旧教材“繁、难、偏、旧”的知识、增加了新知识,还对原有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重构,它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生活,教材的很多内容精而少了,以前是“教教材”,现在则是“用教材教”。过去那种教材是什么教师就教什么的现象显然不合时宜了。新的理念告诉我们,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物》第一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需要淀粉酶。若用唾液做实验材料,取唾液时,不省时且取量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若用小麦麦芽提取淀粉酶,则取材容易,实验能节约时间、节省经费,且实验的效果颇佳。1 提取淀粉酶的原理淀粉种子小麦在萌发时含有大量的淀粉酶,淀粉酶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第八册教材、教参中有两处值得商榷,我在教学实际中进行了更改,效果很好。这两处一、第7课,“二氧化碳的制取”。教材要求是用碱和醋反应。在实验中,碱和醋的反应往往气泡不够明显,严生的二氧化碳量少。原因是,醋作为酸其酸性浓度偏低。实验者在操作时,碱中的水量往往会加多了一点,无形中又降低了酸的浓度,因此反应更微弱,实验成功机会更低。如果将醋改成稀盐酸,则实验就很容易成功。二.第6课,“氧气的性质”。”烧红的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教材是烧红的木炭放在燃烧匙里再放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烧,并观察现象。…  相似文献   

16.
对“双元制”实验教材建设的意见王兆文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媒体,任何教育都离不开教材,学校教育更是如此,职业教育因其特殊性,其教材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培训质量。一套好的教材对职业培训来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教材本身具有引导教育过程并使其达到教育目标的...  相似文献   

17.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材中的内容,多数采用了这样的教学结构:首先从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中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探索问题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广泛联系实际。在这几个环节中,“观察、实验”基本上都安排在“结论”之前,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知识。可见“观察实验”在自然教学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重。这样突出“观察实验”地位是有道理的,因为实验生动形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抽象到具体,符合认知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实验不仅是自然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实…  相似文献   

18.
蔡启仙 《物理教师》2007,28(10):31-32
在浙教版《科学》教材7年级上册的第4章第1节“熔化和凝固”中,编者试图通过探究海波熔化特点的实验,让学生发现晶体熔化时,继续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的规律.为了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总结出晶体熔化的规律,教材中的实验采用“水浴”加热,如图1所示.采用水浴加热海波,其目的是为了使海波受热均匀.但是用该实验装置测定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时,却难以观察到熔化过程中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的规律.下面我从实验的异常现象入手,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两点改进措施,供同行们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抹布三用     
小学《自然》第九册教材第一课《蒸发》安排了一个观察演示实验———用湿布在黑板上擦出一片水迹,让学生仔细观察水迹的变化,从而知道什么是蒸发,达到教学目标之一。教材的这一编排让学生简、明、快地观察到了这一现象,“简”在实验器材容易得到,随便一块抹布沾点水就行了,“明”在现象清楚、直观,湿抹布擦在黑板上,水迹非常明显,随着蒸发水迹渐渐缩小直至消失,“快”在现象产生到消失时间很短、节省了授课时间,可谓独具匠心,然而抹布在这一节课中却可以用三次。第一次用在理解“蒸发”内涵中揭示课题。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  相似文献   

20.
刘利  薛永红 《物理教师》2005,26(10):58-59
“分子间有间隙”演示实验中,中学教材中采用的是一支长试管倒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观察其体积减小来演示说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这样做的效果较差,不易明显观察到液体总体积变小的现象,难以令学生信服,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也有一些中学采用1m多长的空心细玻璃管(一端封闭一端开口),通过用滴管往长玻璃管中滴满等量的水和酒精,之后用大拇指按紧开口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