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巩岩  戚洪 《文教资料》2010,(7):214-216
针对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异常难的现状,本文详细分析了高师院校非师范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研究揭示了在这三个方面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非师范生就业难问题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政府应减少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数量、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应合理地进行专业调整、重视师资建设、引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科学地进行就业指导;学生个人应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降低求职要求、继续教育深造等多方面的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市场的指导及就业信息的反馈中,我院积极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学校期间充分掌握职业所需技能,尽量使教学与就业做到无缝接轨。  相似文献   

3.
职高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关乎学生自身利益和学校未来发展的大事,每年的学生上岗实习和就业都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应该从市场需要、综合素质、合作沟通、调研反馈和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顺利上岗实习,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格局发生了急剧的深刻变化,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英语专业以纯文学为专长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难越加严重。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想方设法调整课程设置;学生为满足就业需要学习了各种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或不相关的知识。但是,他们的就业前景仍然不乐观。笔者根据这些现象,分析目前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对学生就业能力产生的作用。论述了改变目前英语教学管理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以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知识扩展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与老牌大学毕业生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制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即学校、就业市场和政策环境、学生自身。其中学生自身因素是内因,学校、就业市场和政策环境是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就业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为适应市场需求,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对科类专业结构不断地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然而,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大学生就业市场变化与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关系。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历史的经验、教训警示我们:不要在眼花缭乱、复杂多变的社会变革面前忘掉了大学教育的本质特性。让我们记住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话:“学校越开放,对外部要求就越敏感,从而过于轻率地适应眼前需要而舍弃长远责任的危险就越大。”  相似文献   

7.
最近,大学教材的出版受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日趋明显,这主要原因是就业率决定招生专业的存留,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必须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相应专业的培养计划直至具体课程的安排都在进行调整。目前学校定位不尽相同,在大学评估时,为了得高分,学校要求学生选择有一定标识的教材,显然这既不能与人才市场需求接轨,又不能与各校定位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是就业由于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一些人觉得上大学得不偿失,后悔上大学。也有人认为教育到了功利化时代,如果穷人“不为功利上大学”,是不是有点残忍?由就业问题,人们自然延伸到一个根本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各人的话语背景不同,对教育目的的看法也各有侧重。当我们面对青少年的不良品行时,我们自然要求教育能够培养合格的公民(参见2005年6月24日《工人日报》评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合格公民》);当我们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时,我们要求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合市场需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前每年高校就业压力都很大,学校为了提高就业质量,既要抓好本身的教学质量,还通过与专业相关联的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企业的调研需求和就业反馈,高校应结合目前市场上的就业导向来培养学生技能,使学生毕业时能快速进入工作岗位。本文围绕校企合作中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在影视动画专业的实践为例,以学生的就业导向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来铸造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对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校企合作科技教育基地的建设和运作,一定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锻炼为重点,以实习、实训、就业、创业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要求,遵循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不断健全和完善科研教学体系和大学毕业生竞争力评价体系,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切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以及社会英语培训机构的不断出现,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在职场竞争力方面不断下滑,其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现状出发,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阐述了学校和学生面对就业难的挑战应如何调整自己,从而提高英语专业大学毕业生的职场争力。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实现大众化教育的方向转变,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2015年高校毕业生高达749万人,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党和政府把引导、安置大学生就业创业放在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先位置上。中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作为一把手工程予以高度重视,全国各高校更是设立专门机构,拨出专项经费,把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到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长期从事高校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成长成才及就业工作进行了长期的市场调查和跟踪调研,本文就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高水平大学毕业生高端就业市场的建设是提升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必然要求。基于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高水平大学毕业生高端就业市场的建设、要突显人才培养特色、突显学生为本的要义、突显大学的国家责任,注重差异化竞争战略和整体性实施策略。高水平大学要充分考虑影响高端就业市场定位的诸多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4.
本报告以新疆医科大学2016届本、专科大学毕业生800人为对象,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根据分析和学生反馈,提出学校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对未就业学生跟踪和帮扶;进行毕业生薪酬调研,切实维护毕业生权益;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生间沟通和交流;完善就业服务,提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质量等意见。  相似文献   

15.
浅谈职业指导全程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白云学院为了适应职业教育市场的变化,提出了职业指导教育全员化、全程化的要求。今年学校的机构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突出了对学生就业和实习工作的重视。本就我三年来的工作实践,结合学校职业指导方面的一些要求,谈几点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6.
行业院校在服务国家战略和需求上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就业工作也有着区别于一般高校的特点,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不足。在建设高水平行业大学的过程中,就业工作必须根据学校的定位和目标进行调整和提高,突出特色,形成联动机制,建设与学校相匹配的就业市场,构建与高水平行业大学相适应的就业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设置柔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要求高职学院能够及时捕捉并反馈就业市场信息,使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这就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柔性管理,通过就业分析调查小组的"就业分析"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应用"职业分析"进行课程模块设置和实训项目设置,实现自下而上的课程设置,使课程教学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使高职学生能够立足于社会,真正做到教育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8.
郎逸 《中国培训》2009,(9):26-27
一、坚持就业培训→任职考核→资格鉴定→就业推荐一条龙服务 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反馈信息看,无一技之长,缺乏新的职业技能,往往成为下岗职工重新上岗的主要障碍。对下岗职工进行就业培训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从调整教育与培训的专业结构入手,进行劳动力需求总量和结构预测,使之适应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就业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大学生就业工作更是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综合性重点大学的学生就业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中应当如何定位自身的工作思路,具有非常特殊的探讨价值。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哪里?这些学校的就业基本特性如何?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之后,对这些学校的教育状况如何认识?其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分析研究,给出回答。先说说对综合性重点大学就业工作的基本认识:认识之一:综合性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市场在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它的市场的全国性分布也非常明显。据教育行政部…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就业,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社会需求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当学校将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来抓时,就会主动去适应市场,去了解市场对人才类型和规格的需求,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就要认识到就业导向赋予职教的新内涵,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单纯的企业导向转向兼顾个人发展需求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