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词汇也在发展演变,"脱"就是其中一例。作为现代汉语使用的高频词汇,"脱"的词义纷繁丰富,既有实词义也有虚词义。从上古时代起,绵延至今,"脱"的词义和用法一直处在不断演变的历程中。本文梳理"脱"的词义演变脉络、并尝试探究其词义演变的原因。"脱"的词义演变主要是历经了词义引申和词义虚化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饶"词义丰富,在古汉语中它不仅有实词义,还有虚词义。虚词义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仍有保留。从以下三个方面问题探究:(1)其意义的演变情况;(2)词义虚化的原因;(3)从"饶"及由它组成的双音虚词来探讨古汉语中的假设连词与让步连词之关系。  相似文献   

3.
奇妙的修辞新格:坐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圣林 《学语文》2003,(4):45-46
词义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往往由本义生发出引申义、比喻义,这些非本义常常取代本义成为最常用的意义。也就是说,那些比较“虚”的意义往往取代了比较“实”的意义。不过,出于特定表达的需要,有时有意叫比较虚的非本义让位于比较实在的本义,即让一个词由“虚”义回到“实”义,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坐实”。使用“坐实”手法,往往可以取得以下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4.
"怕"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既是一个高频动词,又有虚词的用法。从上古到现代"怕"的词义处于不断演变中,"淡泊宁静"是其本义,后来"泊"代替了"怕"表"淡泊"义。"怕"表"害怕"义出现于东汉时期,后逐渐发展出"担心"疑虑"和表示推测的含义,"怕"字不断虚化。本文考察了"怕"字的来源,分析了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和诱发"怕"字语法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副词"难道"是由原本分立的两个语言单位"难"与"道",因句法位置的相邻而线性地组合到一起,在双音化大趋势以及人们心理"组块"的作用下,通过取消二者之间的语法边界而逐渐融合并凝固成双音节复合词的.其词义经历了由实而虚的演变过程,由最初的"难以言说"演变为"说不定"的意义之后,"难道"便可引入一个具体而有疑问的命题,以此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主观判断或推测.后来在表判断或推测的基础上,词义又得以进一步虚化.当"难道"引入的是说话人无疑而问的真值判断时,"难道"就逐渐失去其具体的词汇意义而演变成一个表反诘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6.
从"盘他"的词源入手,根据语言学和词汇学相关知识,对"盘他"的演变过程、方式进行了分析。从词义演变的范围上来看,"盘他"体现出词义的扩大和词义的转移;从语体风格上来看,体现了词义从书面语到口语的转化。"盘他"的演变受到了社会外部事物的影响;从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言,则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语言的模因理论;词义的演变还遵守言语交际性原则,说话者为了达到自身目的而将词义进一步多义化;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词义的演变体现了人们隐喻性的认知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真心"从名词演变为形容词,再从形容词演变为副词,经历了一个由实而虚的语法化历程,其演化路径符合汉语词类系统的降类特征。"真心"虚化为副词的动因有两点:一是形容词义和副词义在语义上的关联性;二是形容词和副词作状语这一句法功能上的一致性。"真心"一词在句法和语义上与典型的语气副词"确实、实在"具有高度相似性,因而将其归入语气副词这个词类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真心"有其特殊的语用价值,即主观评价功能和强烈的情感凸显功能。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形""容"同义联合成名词,初始义为事物的形态、形状;在战国后期,"形容"由此引申为"容貌、模样"义,并成为该词核心义位,沿用至民国;同一时期内,"形容"还存在另一义位———"盛德的体现",但该义位在元代基本消失;中唐开始,"形容"产生另一引申义,指"对事情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此义位沿用至今。本文通过遍查各时期文献,以探寻"形容"一词的词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比分析"蠢"和"silly"词义演变的路径及其动因。研究发现:1."蠢"按语义扩大路径演变。从"虫类苏醒,慢慢爬动"演变为"蠢动的样子,有所行动",引申为"愚蠢""笨拙"义,后引申出"狭小"义。2."silly"按词义贬降路径演变。从"开心的,愉悦的,无忧无虑的"到"无害的、简单的",再到"头脑虚弱的,愚蠢的",最后演变成"傻里傻气的,愚笨的"。上述词义的演变,是社会背景、主观情感和经济原则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打"字的语义分析再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是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词.本文在前哲时贤研究基础上就"打"的衍变递嬗从形、音、义、结构诸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考察,指出"撞触"义最初由"打"表示.同义的字尚有敞、敦、揨、枨,表"击"义的"打"至迟在汉代已在语言中使用.由于木与扌的笔误,"打"渐包容了"打"的"撞触"义.大约在唐代"打"已由笔误而成为"打"的俗字.最终取代了"打"."打"的阴声韵很可能受方言的影响由文白异读叠置演变而来."打"在"触事皆谓之打"的语言应用中由其动词义演变虚化而产生有介词、连词和助词义,其词义的演变与其形和音的演变亦有密切的关联.探明"打"这一类常用词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演变发展的轨迹,这在揭示总结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和为信息时代人机会话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语是不断发展的,不仅表现在汉语词汇双音节词占优势,词汇量扩大,同时还有词汇意义的发展演变。关于词义的演变,主要包括词义的主要部分即概念义,以及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色彩义。而概念义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词义范围有差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本文主要是就当下网络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进行分析,这里以"奇葩"为例。这个词语,古已有之,但是当下出现在口语及网络语言中时,其概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由一个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本文主要分析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并且针对之前的先例,对该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使"经过词义泛化发展出多种动词义和名词义,其中的"使役"义又进而脱落"动作"义素,发展出虚化程度较高的"致使"义,在"致使"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出"假设条件"义。组配功能的增强、"使"字处于句首和"使"字分句后接判断句和评议句,是造成"使"语义演变并语法化为连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阐释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各学科都能有所借鉴,语言的阐释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以"情伪"之"情"的"实"义为研究对象,以词义演变和语境限定为视角,研究发现:在产生机制上,语言本身的语义衍生、语法变化、语用偏义等客观因素,语言主体的层次认知、心理共识、譬喻思维等主观因素,共同促进了"情"之"实"义的形成。在解决方法上,阐释循环、以意迎志、知人论世等,有利于"情伪"之"情"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14.
释 “佞”     
《说文解字》大徐本、段注本对"佞"的六书分析不同,大徐本云"从女信省",段注本云"从女仁声"。本文运用据形索义、因声求义等方法,搜集相关文献材料,对"佞"字的音、形、义进行考辨,揭示了"佞"的词义演变过程,从而证明"佞"当依段注本作"从女仁声"。  相似文献   

15.
从词汇主观化的视角研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名转形词义演变现象,重点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探讨名转形词义演变的具体表现。从语义方面提出:名转形过程中,受词汇主观化影响,义值中的具体客观义有一部分则进入潜隐状态,而陪义中的内在评价义得到凸显进入显性状态。在义位内部的微观结构中,义素有增、减、替换的变化,部分限定性义素进入中心义素的位置得到凸显,而类义素则进入限定性义素的位置,或者脱落,或者扩大化。从语法方面提出:在汉语词类连续统中,名转形词义演变涉及语法功能的游移,由名词到形容词经历了从结构"名词1+名词2"到"程度副词+名词1"的变化过程。在语用方面提出,名转形词义演变,在语用功能上发生了由指称到修饰再到陈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在汉字"家"词义的演变过程中,根据其构词能力可将其词义变化分为四个阶段:本义(居所)、作为单音节词时的词义派生(有一定血脉联系的组织、出生或自幼居住的地方、国家等)、在复音词中的语素义(凡尘俗世之家、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以及作为词缀时的用法。从词义演变的过程中能进一步归纳出"家"的文化内涵:个人私有、血脉联系、情感寄托等,"宀"下有"豕"、何以为"家"也可从其文化内涵中窥探一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汉语语境下英语词词义的演变,主要指英语词在汉化后理性义和色彩义的演变,并对词义演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湘南学院学报》2017,(4):76-80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怨恨"义,并且不同的词在同一义项中其情感色彩强弱、语义指向、语法搭配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现代汉语时期,"憾""恨""怨""悔"的基本义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各个词的基本义逐渐单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19.
"地理"一词是汉语中较为古老的词汇,其词义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演变,既有"对山川地貌描述"之义,又有"地理学""行政区划"之义,甚至一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的代名词。通过对"地理"词义的考释,结合具体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探索其词义变迁的社会依据。  相似文献   

20.
表示"(人和动物)吞进……(食物)"义在中古时期一般用"食","喫"作为一个古代口语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在口语中替代"食"频繁使用,"吃"在元明时期开始与"喫"出现混用,最终在明清时期"吃"完成了对"食"在动词义"(人和动物)吞进……(食物)"的历时替换。拟从词义演变的角度,通过定量和词语搭配方面的分析方法观察"吃"对"喫"与"食"的历时替换问题,以期更好地探究常用词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