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儒家自然生命观认为生命的本原来源于自然,强调"生生之德";生命过程应该顺应自然,强调"存顺没宁";生命需要养护,强调"乐以忘忧"、"君子三戒"。儒家自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是要教育大学生珍视生命、科学养生,教育大学生乐观面对生活,正视困难挫折。教育途径是将儒家自然生命思想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开设国学课程,加强传统生命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很多学生漠视生命事件层出不穷,他们面对各种生活问题时无力接受挫折,自暴自弃,甚至犯罪、轻生。一些学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对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基于这样的现实,在我国少年儿童中实施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小学低年  相似文献   

3.
<正>亲近自然是幼儿的生命天性,呵护幼儿的自然天性,满足幼儿的生命成长需求,支持幼儿生命完善与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使命。因此,幼儿园可以利用自然规律,尝试建设四季自然生命课程,来完成幼儿生命成长教育。自然生命课程的建构是幼儿园实现幼儿生命成长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儿童亲近自然天性的回归、对儿童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回应。  相似文献   

4.
生命与名利     
有些哲学家将"人"定义为"社会性的动物"。既然是"动物",自然就离不开生活的必需品;既然属于"社会性"的,自然就不可能无视他人对自身的正反评价。于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有财富才有幸福",被许多人当作理所当然的铁律,"人留名,树留影","人生在世只图名",名声也被夸大为生命的终极目的。大家在滚滚红尘中钻营争夺,很少有闲暇冷静地想一想: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个更亲切?生命和财富相比哪一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样更有害?汉语中"声价"一词大概是由"名声"与"价值"或"价格"集合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物教学》2019,(16):5-10
生命教育包含自然生命教育、社会生命教育及精神生命教育三个维度。生命教育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是教师面向学生进行有关自然、社会、精神三个层面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认识自然生命本质,感受社会生命内涵,提升精神生命价值的过程,这就是"生命对话"。对于生物学教育而言,无论对象还是内容都是自然生命本身,生物学教育是始于人与自然生命的对话,这种"求真"的过程就是"对话生命"。由此可见,生命教育与生物学教育是包含关系,生命教育包含生物学教育。  相似文献   

6.
<正>席慕蓉:"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一个孩童从呱呱坠地、蹒跚学步到成长为少年,生活一点一滴的浸润,但是生活轨迹的不同,对生活的感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生活的感受是苍白的,对生命的感受是浅薄的?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又该怎样引导和激发他们对生活产生真诚的热爱呢?一、融入自然,感悟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大自然是神奇的  相似文献   

7.
<正>[专家简介]岡田恒周(Koshu OKADA),男,日本籍,现任日本正食协会会长,该会长期致力于推广正食生活,定期出版会刊《正食杂志》,向日本民众宣传正食文化,倡导正确的健康饮食生活,影响广泛。[编者按]岡田恒周先生是日本正食协会会长,专攻食物营养学,积极倡导正确健康的正食生活,在日本国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10月17日,以"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为主题的第五届亚洲食学论坛在孔子故里——圣城曲阜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由  相似文献   

8.
壮族民歌的情感内涵,在本质上是与壮族的天性以及壮族在其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独特民族心态、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密切相关的。主流是爱,而且常常表现为一种深沉和广博的"爱",具有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自然精神与社会精神水乳交融的特点。壮族民歌在"情"的表达上,以物寄情的方式较为突出,并且具有强烈的行为性。壮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依然保持着与生活、自然和生命的巨大亲和性,以及采用有大二度音程和声的二声部或多声部群体性歌唱的特点和由壮族语言声调特性生发出来的歌唱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生物学教学不应仅在教室里照本宣科,而要走进生活、亲近自然。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生物,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中也有生物,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生物,缺少的只是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大脑。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能够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生命的神奇,在自然中领悟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使生物学课堂不再枯燥无味、生物学知识更加丰富多彩。带领学生在农田中体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可使他们明白"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意义,知  相似文献   

10.
"人生艺术化"是以审美观照来克制对人生实在物的过分欲求,它挣脱了各种现实的束缚与狭隘的人生局限,最终带来人生境界的提升与拓展。人的生活审美化、艺术化,艺术自然便成为人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人生艺术化"的意图是在寻找生命的和谐中让生命获得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开放式语文教学"是基于主体性发展理论,基于儿童生活,构建以活动、体验、多元表达为特征的个性化教学。它注重听说读写整体关联,强调学科融合;探索语文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关注生命自由成长。我们以"生命化语文"为核心思想,在"开放式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儿童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基本框架就是开放式"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和"活动课程"三大体系。这个框架的建立,最初也是从习作教学开  相似文献   

12.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贯穿于其始终的是对生命的思索。"自然"与"生命"其实质是两个相融相生的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人们由观乎物质世界到体悟内心世界的人生历程。作为道家思想代表的庄子以天地万物为大美,并在生命中浸透其对自然本质的思考;庄子睿智,遨游于自然,超然于生命;渊明豁达,皈依于自然,淡然于生死。本文试图于从"自然观"与"生命观"这两个角度,对庄子思想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习作原是生命本真体验的一种自然流露,体验可以让作文成为学生心灵的舞蹈。一、融入生活,捕捉刹那的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我们取之不竭的作文材料。1.参与生活,激情的诞生学生习作的激情来自于生活的激情。把生活体验视为一种追求。然后才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做生活的有心人。才会发现  相似文献   

14.
《新作文》2007,(Z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础作文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引  相似文献   

15.
正"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感知、前后联系、紧扣重点、潜心会文、强化感悟"等方面,合理地渗透"读、思、议、写、说"这五个环节,引领学生立足文本,并进入文本的深层进行生命的感悟体验,从而找到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之间的契合点,促进阅读的自然形成,激活学生的生命潜能,真正生成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深刻的生命感悟,真正让阅读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隋艳苹 《生活教育》2014,(13):101-102
"生活德育"是德育回归主体、回归规律的体现。作为德育的主体,学生在"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生成和发展"爱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爱艺术"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17.
《河西学院学报》2017,(6):67-76
贾植芳先生是精神界的战士,而不是所谓的"启蒙者",对于知识分子自身命题的不断反思,几乎贯穿了先生的一生。"监狱"在先生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里的双重存在,无疑是走进先生的情感生活、思想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把钥匙、一条通道,也是理解后五四一代人所无法回避的关键。贾植芳先生身上健康而自然的个人主义的特质,来自一种生命的自然与本性,是先生生命的本色。而抵抗生活的重重压力的依靠,就是这种本色所支撑的精神的风骨与硬度。  相似文献   

18.
不平等的性     
古人说:食色性也。食,是为了生存,而"色"即性活动,则是为了繁衍后代。无意之间,竟概括了生命的两大主题:生存与发展,可算"微言大义"了。既然动物的性活动也是生存斗争的手段之一,自然也就少不得"优胜劣汰"  相似文献   

19.
当前聋校数学教材偏于陈旧,无法跟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且与儿童生活脱节。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笔者着手对听障儿童主题式数学资源进行挖掘,架设"生活-数学"之桥,沟通"数学-生命"之路,从认识自我、观照世界,认识生活、观照未来,认识自然、观照心灵3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思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领学生驰骋于精彩、鲜活、生命的数学世界。  相似文献   

20.
闫学 《教师》2014,(33)
正ISBN:978-7-5617-5738-3作者:闫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19.80元开本:32开包装:平装"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地超越自身,在精神上逐渐地从日常生活中突围,从而不断地走向开阔和'无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