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韵味。 2.通过品读,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体悟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3.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一、有效对话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读出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感觉、感情和感动,获得自己真实的体验和情感,做到"情动而辞发","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4.
1教学目标 1.1认读9个生字,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识字方法。 1.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爱护国徽,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争光的思想感情。 1.3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节奏,并读出诗歌的语气。  相似文献   

5.
朗读的魅力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课文蕴含的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写景特点:①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2.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3.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体会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能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4.状…  相似文献   

7.
陈斯桢 《文教资料》2014,(19):159-160
读在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朗读指导当"三读其味":在教学中可采用抓重点词句,通过"咬文嚼字"读出文中情境;抓住关键问题,通过"追本溯源"悟出文中意境;抓住重点句段,通过"浮想联翩"品出文中美境的方法,领略和体验文章的内容,升华情感,从而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8.
一、读出课文的意境之美 在《灰椋鸟》这篇课文中,描绘优美环境的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林场的静态美;另一方面是灰椋鸟的动态美。教学中,简要地揭示课题和介绍作者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并整体感知课文。接着,教师引导学  相似文献   

9.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感情。2.查词典,理解“自读提示”所列词语含义,对生字生词注音、释义。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四字成语,着重领会关键词语的作用。4.揣摩作者以深沉的笔触,明朗而优美的语言,细腻而生动地记叙了动物之间为生存而抗争的曲折故事,从中引发思索和联想,体会人生应如何正确对待生与死的内涵。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作者的选材角度,理清文章的脉络,品味目睹斑羚飞渡那惊心动魄场面之时作者蕴涵的感悟。学习侧重点1.学会朗读,从课文的意境中剖析动物世界,体会作家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朗读,应读出情(情感),读出形(形象),读出意(意境),读出味(品味),读出律(韵律)。恰当运用朗读培养学生学会品析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运用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11.
解读作品既要读出作者,也要读出自己;虽可作多元理解,又万不可勉强了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问世已近80年,自30年代起就一直为各类教材所选用,其艺术魅力可谓历久不衰。然而,文中的“我”,即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却长期以来被作“政治”化处理,许多人认为“我”  相似文献   

12.
吴迎霞 《黑河教育》2014,(11):60-60
正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2.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3.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写作能力;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及难点1.学习作者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不同时段景色;2.体会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教学设想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应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去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分析、品味文章的意境,感悟作者抒发的热  相似文献   

13.
怎样学好初中古诗词呢?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诗歌的语言特点,用多种朗读方式,读出诗中韵味,了解意境和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深一层体会诗词内涵,之后通过精读片段,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许多教育家都特别重视情感教育的作用.他们把情感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通过中外古今的优秀名篇引导学生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意境、读出文章的美感来.培养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劳动、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5.
一、赏析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情韵,初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2.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及技巧。 二、赏析重难点 1.理解诗人独特的风格。 2.掌握历史典故及诗歌创设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要求1.学习作者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体会诗的意境。2.学会以轻松、柔和、舒缓而略带一些忧郁的节奏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意。3.准确地把握文中有表现力的词语,体会语言的优美、朴素。4.明确诗中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心理研究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许多语言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借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在读中入情入境,领会汉语的音韵美,感受作品的情感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才能使学生品味出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中蕴涵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通过学生阅读,才能对课文的内容做到基本了解,从整体上感知;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立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必须依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择适  相似文献   

19.
易中天"品三国"品出了一阵名著阅读的热潮。何谓"品"?"品"就是仔细地体会、玩味。何谓"品读"?有人说,品读就是创设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是这样理解品读的:品读的基本特征是反复地读,有比较性地读,它的重要特点就是品味性,它要求读出情味,读出意境,不但在读中理解意义,更重要的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20.
朱洪青 《考试周刊》2015,(18):39-40
阅读教学要践行"以读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读,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并给足学生时间,循着不同的方式,善读课文,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读出思想,读出情趣,读出意境,在读中构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