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7,(3):117-121
恐怖小说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至今已有30年左右,在发展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具有了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审美。而其根本是具有"审丑"风格的类型小说,"他者"的存在性,让恐怖小说的"审丑"具有别样的特色。探讨恐怖小说的"他者"审丑,可以审视当前文化的审美走向,对于揭示"审丑"规律和"审丑"内容有极大的帮助。对当代恐怖小说在创作作品时应该如何将审丑的内涵扩大有一定的启示。并对当今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恐怖小说进行一个合理的归类和整理,以期让中国当代恐怖小说朝着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西方文化中dragon,中文译为龙。在西方国家文化,龙总是和一些不好的寓意联系上,在西方文化中,dragon象征着死亡恐怖,战争和杀戮,与中国文化大不相同,可以说是邪恶的象征。反观中文的"龙",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中国人因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骄傲。中国"龙"在神话当中,常常与繁荣昌盛,富贵荣华联系在一起。本文将介绍从文化起源,文化象征和文化含义等方面来介绍中西文化中"龙"的不同寓意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学生永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学生发展、彰显文化的教育意义永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题。然而,审视当下的学校文化建设,在一些学校出现明显的"形式化"倾向,将文化建设仅仅视为一种工具,甚至成为一种教育价值扭曲的外在形式。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要义在于通过环境打造、制度建设与精神陶冶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应该牢牢记住的是,学生永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  相似文献   

4.
眼下,一种被称为“鬼怪文化”的现象正悄悄地在某些校园流行。一些学生爱看封面上充满“尸”、“鬼”的恐怖书,有的学生还看恐怖电影,玩恐怖游戏,听鬼怪故事。这种“鬼怪文化”似乎成了一种“另类时尚”,非常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值得我们警惕。不少中小学校周边的报刊亭、书店都有《黑色之夜》《鬼声》《魔戒》之类的鬼怪恐怖书刊,一些杂志大多封面暗黑斑斓,以一些吓人的标题配上诡异的照片引入注意。“极度心寒、魂飞魄散、鸡皮疙瘩、零点尖叫、恐怖传说、毛骨悚然……”这些字眼竟成了卖点;阴森森的白骨、眼睛滴血的骷髅头、长…  相似文献   

5.
今天上课时,李老师让大家做一个游戏——恐怖"竹子"。看了这个游戏名称,你一定会很奇怪。竹子有什么恐怖的?它只不过是一种植物而已,既不会咬人也不会吃人,为什么同学们一听见"竹子"这个词就会变得精神紧张呢?其实,恐怖"竹子"是一个锻炼同学们注意力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一、同学们围成圈站立;二、每位同学将手掌张开,掌心朝下,右手食指抵住旁边同学的左手掌心;三、听老师讲故事,讲到"竹子"一词时,快速地用左手去抓身边同学的右手食指,同时将自己的右手食指从另一边同学的左手掌心逃脱出来。  相似文献   

6.
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古人早有定义,两千多年前韩愈就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人民教师,主要的职责是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生活技能;解答学生的疑问,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可是现在由于传统的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的缺陷,许多教师被考试指挥棒牵着鼻子走,只注重于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结果造就了一些"高分低能"或"高分低德"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张华 《生活教育》2014,(23):63-64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数量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方法、一种抽象、一门艺术以及一种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通用文化。该文分析了数学文化的内涵以及重视数学文化的意义,最后探讨了在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几种方法,如对话故事,本味回归。提出从本质上去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促成学生数学涵养的形成,从而让数学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助跑器"。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急需我们去解决。民族歌曲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具有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促进学生智力开发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本文就如何加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化"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关键词一:情境 教育理论中较早使用"情境"一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传统教育的失败归根于没有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以"引起思维的情境".他认识到"思维取决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情境"一词已经成为众多学说的基本或者是核心概念,尤其是情境认知论表达的见解更值得我们关注.它认为,如果课程和教学能使得学生像学徒那样进入某一真实或逼真的从业者的文化情境,从事使用工具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可能是真实有效的.进入每一种文化情境,学习者会有意无意地接受这样的文化共同体的行为和信念,因此,情境认知理论强调一种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 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首先要创设一种优化的教学情境,营造一种文化情境式的教育氛围,让"问题学生"在充满文化的情境中,接受教育,濡染品德.  相似文献   

10.
在《拿来主义》一课即将上完之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第6段,"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句表达是否有误?正常情况下,这里该是"于是连糊涂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只有连糊涂的青年都恐怖了,才能更好地表现出送来的东西危害之大.  相似文献   

11.
正校园文化有显性的与隐性的。显性的校园文化包括"墙面语言",合理地利用墙面传递一些"正能量"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面墙都说话。"那么,学校该如何恰到好处地设计墙面文化呢?墙面文化要恰到好处。学校的墙面不能"空空如也",那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适当地点缀一些励志语言和图画,可以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实可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也。但是,现在看来,一些学校的墙面语言存  相似文献   

12.
一、音乐文化阅读的意义纵观现在的音乐教学,教师能认真地完成国家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在课堂上也注重了文化的融人,但对文化的挖掘却只是蜻蜓点水,这就使得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直接影响了审美的高度和广度。"音乐文化阅读"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而开设的。"音乐文化阅读"以音乐为载体,以音乐中丰富的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阅读相结合,它直接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是一种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新型校本课程。可以说,"音乐文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新年到了,同学们都喜欢互赠贺年卡,互相祝福,这本是很有意义的事。可有的同学居然喜欢买一种“恐怖卡”,上面印着一些骷髅什么的,让胆小的同学吓一大跳。对此,有的认为只是同学之间开开玩笑,挺有意思的,不值得大惊小怪;也有的认为这样的恶作剧不好,不但没意思,而且还有害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周小海(学生):现在的贺卡真是设计得千奇百怪,有的印着漂亮的图画和祝贺语,有的却印着一些可怕的画面,比如骷髅呀、红眉毛绿眼睛的妖怪呀,还有一些看上去俏皮其实是一些无聊的话。打开这种“恐怖卡”,有时会吓得…  相似文献   

14.
"玩是孩子的文化,孩子通过玩来认识世界,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由此可见"玩"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巧妙地设计"玩"局,让学生在在"玩"中引发兴趣,增长知识,求得发展,为此我做了一些尝试,现与同行们交流。在"玩"中炫出精彩与自信音乐是一种表现艺术,课上,学生或唱、或跳、或奏、或  相似文献   

15.
为追捕恐怖爆炸嫌犯,伦敦警方费尽周折。终于,他们发现了首犯奥马尔德的踪迹。在抓捕过程中,奥马尔德负隅顽抗,最终警察使用一种名叫"泰瑟枪"的武器才将其制伏。这是  相似文献   

16.
<正>《文化生活》如何上,如何让《文化生活》课像一堂文化课,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课,这是开设《文化生活》这门课程以来不少专家、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要上出《文化生活》的"文化味",要让《文化生活》的学术观点与流淌在学生血液中的地域文化接通,从而激发起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和对课程的归属感。现以"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为例,谈谈对"文化味"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一、渲染文化氛围,营造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07,(21)
在中小学生中流行许久的"死亡笔记"终遭封杀。从5月28日起,全国文化执法人员开展为期一周的查缴《死亡笔记》等恐怖类非法出版物的专项集中行动,以净化中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大规模的整治活动开展的同时,人们还关心:为什么中小学生心中会生出那么多"黑色宣泄"?这次行动过后,  相似文献   

18.
动物王国里有许多狡猾的"猎人"。它们个个身怀绝技,捕猎工具各式各样,真有趣!一起去看看吧。"钓鱼"能手鮟(ān)鱇(kāng)是一种长相很恐怖的海鱼。它的眼睛长在头顶康  相似文献   

19.
正所谓"蛋壳文化",是指一些儿童、少年沉湎于闭门看电视、玩电脑、或随时随地都戴着耳机听音乐、听复读机,而终日处于一种封闭式的现代视听享受之中。"蛋壳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近年来,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孩子们的需求,"蛋壳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教学模式的认识有两种病症:一是模式"拒绝症",二是模式"红眼症"。"拒绝症"认为教学模式是一种固化的模具,就如同工厂按程序加工机器零件一样,有什么样的模式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学生,模式容易束缚学生个性,势必造成千人一面的恶果,不应推行。"红眼症"主要是一些人看到一些学校因模式而出名,也想"火"一把。于是一夜之间,各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见诸报端,甚至个别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