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于己不利事实的承认,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两大法系国家和地区的 证据法中皆有明确规定,具有证据法则的性质,其构成须具备必要的条件。符合法律规定的自认对当事人和法院产生 效力。  相似文献   

2.
自认制度是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民事诉讼制度,我国由于缺乏统一的立法和完善的司法实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自认理论体系。分析诉讼上自认的效力及其例外情形,以期对我国自认制度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初探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认作为民事诉讼特有的概念之一,在民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对自认的不同理解,各国的自认制度存在许多差异。我国自认制度尚在建构中,应当在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立法理念,结合本国司法实践基础上予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法院裁判对后诉案件具有预决效力,进而使得当事人免于举证的理论基础——既判力,在我国尚未完全确立,且从既判力的角度审视,我国现行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做法都存在诸多不当,故法院裁判预决的事实作为民事诉讼免证事实存在正当性方面的欠缺。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中对自认与当事人陈述、自认与认诺没有加以区分,对诉讼上自认的对象、效力、自认形成的程序性前提以及诉讼外自认或是没有明确规定或是没有规定。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民事诉讼的相关立法上应明确区分上述两组概念,而且对诉讼上自认制度和诉讼外自认制度也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6.
自认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而古老的制度,它孕育于辩论主义原则的基础之上。自认拥有约束当事人和法院以及免除另一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但并非所有的自认都能产生法律意义上的效力,其受到一定的限制。自认的限制虽在我国的法律条文中有所涉及,但在实践过程或实务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民事诉讼中自认的限制问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法院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经验"。但法院调解制度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也不断暴露出弊端。对此,应当从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论法院查证     
法院查证是中国民事诉讼法和司法所特有的,由于民事诉讼立法缺陷,导致司法实践中种种荠端。为此要通过完善立法。建立举证责任制度和法律保障机制。明确法院查证范围与条件。从而使民事诉讼健康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9.
诉讼上的自认,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向法庭承认对方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构成诉讼上的自认,须具备时间要件、实质要件、形式要件。诉讼上的自认一般说来具有两方面的效力:其一,对当事人的效力;诉讼上自认的构成,免除了他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其二,对法院的效力;诉讼上的自认对法院有拘束力,即无论法官本身如何看待案件事实,都应当把当事人的自认当作真实对待,并以自认的事实为基础进行裁判,不得对自认的事实作出相反的认定。实践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对于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全部承认的,可以免除对方当事人的全部举证责任;如果仅为部分承认的,只能免除对方当事人对自认部分事实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0.
自认事实所具有的免证效力对提高诉讼效率有极大作用,它不仅能适用于民事诉讼,也可适用于刑事诉讼。美式辩诉交易制度的实质就是认可被告人的自认。因此,只要将属于“自认”的部分事实从“自白”事实中分离,其免证效力将大大提高刑事审判的效率。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是以解决纠纷为目的的活动。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彼此在诉讼中的地位,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民事诉讼的体制性问题。如何调整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诉讼关系,是每一个国家民事诉讼法必须解决并加以规定的基本内容。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处分原则以及诚实信用原则,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诉讼中的级别管辖,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上下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与权限的制度。我国民事诉讼级别管辖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级别管辖制度提供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司法解释中规定的证据交换制度是对行政诉讼制度的有益补充。效仿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难以在行政诉讼中发挥功效。结合行政诉讼立法目的,证据交换制度只适用于第一审程序,其他程序不宜适用;证据交换应由法院依职权启动,书记员充当证据交换的主持人;证据交换是行政诉讼中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在法定时限内进行并对开庭审理中事实认定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诉讼承担是一项学理上承认且理论成熟,司法实践中被普遍运用的重要民事诉讼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却没有正面对其作出明确规定,诉讼承担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且程序性规则完全缺失,导致司法适用鱼龙混杂,于法无据。而与我国立法渊源十分相似的日本,在其《新民事诉讼法》中对诉讼承担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制度科学,实操性强,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我国应该吸收日本的宝贵立法经验,从诉讼承担的适用范围厘定及程序规则构建两大方面去完善我国的诉讼承担制度。  相似文献   

15.
民事中间判决,是指在民事诉讼审理还未达到终局判决的阶段,法院为准备作出终局判决,而事先解决当事人之间有关本案或者诉讼程序的某争点的判决。中间判决制度有助于法院在错综复杂的案件中正确作出终局性判决。拟对中间判决的价值及功能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的有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论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之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的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已具有了独立存在的价值。诉讼中,法院、当事人双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诉讼共同体,所以,为使诉讼更加协调地进行,对各主体诉讼行为进行一定限制就成为必要。诚实信用原则能在这一领域发挥作用,它通过调整诉讼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诉讼在协作、诚实、善意的协同关系中进行,并以此实现诉讼的公正。  相似文献   

17.
诉讼时效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同于除斥期间.我国现行民法对诉讼时效的各项内容有必要作进一步补充.其中,诉讼时效的开始以“权利主体能够行使请求权时”为起算点更为适宜;其中止情形应作扩大解释;诉讼时效多次中断的有效性不符合民事立法的真正目的,对中断次数应加以限制;诉讼时效延长的法定情形太笼统,不利于司法公正,应对“法院认为”的情形作出具体规定;诉讼时效纵容了侵权人的行为,这也正是其“后遗症.”  相似文献   

18.
由于立法的简略,致使我国民事诉讼送达方式上具有诸多现实缺陷。可以“随时随地送达”,法院专递,缩短公告送达期限,特殊案子实行当庭或者定期宣判,增加电话、电传、手机短信以及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等达达方式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行政诉讼中赋予法院的司法变更权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在司法实践中,行政诉讼的有限司法变更权的缺陷逐渐凸显。在通过对司法变更权的法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拓宽司法变更权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