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学教学》2012,(12):75
据2012年6月30日《科技日报》援引新华社东京6月28日电,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人员利用高龄实验鼠的细胞诱导出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育出了能够发育成血管的细胞。据报道,研究人员利用来自实验鼠胎儿和已出生20个月(相当于人类80岁)的高龄实验鼠的细胞培育出iPS细胞,然后利用两者培育出可发育为血管的细胞。结果发现,来自高龄实验鼠的iPS细胞与来自实验鼠胎儿的iPS细胞在血管再生方面具有相同的功能,而且在实验鼠治疗实验中,两者功能也相似。研究人员认为,脑梗塞和动脉硬化等疾病将能够利用  相似文献   

2.
据新华社东京4月13日电,日本冈山大学教授妹尾昌治领导的研究小组13日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他们先用小鼠细胞培育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然后向培养液中添加曾培育过肺癌、皮肤癌等癌细胞的液体,4周后将其中未分化的iPS细胞移植到小鼠皮下。结  相似文献   

3.
《生物学教学》2011,(3):77-77
据中国军网2010年9月23日援引新华社东京2010年9月23日电,日本北海道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利用诱导多功能细胞(iPS细胞)成功使患白血病小鼠的存活期大幅延长。  相似文献   

4.
《生物学教学》2010,(1):75-76
据2009年7月24日《新民晚报》消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员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曾凡一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小组,用黑鼠皮肤细胞培育出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育出了27只小黑鼠,相关研究结果已于7月23日由国际权威杂志《自然》在线作了报道。同一天,另一国际权威杂志《细胞·干细胞》在网上发表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绍荣博士及其同事的论文,报道了科研人员用小鼠成纤维细胞培育出的iPS细胞,培育出了一只小鼠。《自然》杂志的在线报道中也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教学》2011,(8):78-78
据中国军网2011年2月22日援引新华社东京2月22日电,日本近畿大学医学系教授福田宽二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可将人体诱导多功能细胞(iPS细胞)在小鼠体内便捷地培育出人体间充质干细胞,后者能发育为人体骨骼、软骨和肌肉等组织的细胞。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教学》2011,(11):77-78
据中国军网2011年5月31日援引新华社东京2011年5月31日电,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报告了他们利用人体皮肤细胞培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的实验中新的发现——只有皮肤细胞内的特定细胞才可发育为iPS细胞。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教学》2011,(12):72-72
据2011年7月16日《参考消息》援引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011年7月13日报道,德国明斯特和汉堡的科学家用剔除了基因缺陷的诱导多能细胞(iPS细胞)成功培育出了健康老鼠。干细胞研究的目标是有朝一日用iPS细胞修复患者的基因缺陷,德国科学家的这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7月23日,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Nature)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周琪研究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院曾凡一研究员等的合作研究成果,首次利用iPS细胞的全能性.  相似文献   

9.
《衡水师专学报》2010,(1):125-125
一只名为“小小”的小老鼠诞生引起了大大的震动.因为它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iPS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克隆出的活体实验鼠,从而证实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这项研究的完成,避免了使用胚胎干细胞引发的伦理争议,在器官移植、基因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外媒称这“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全新道路”.7月23日,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细胞·干细胞》杂志分别在其网站公布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20日,注定是一个被生物学界记住的特殊日子,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詹姆斯&#183;汤姆森实验室和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的2个独立研究小组在这一天分别在美国《科学》杂志和《细胞》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宣布已成功地把普通的人体皮肤细胞转化为了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新型“万能细胞”。由于这一细胞实质上就是借助基因工程将一些特殊的基因重新编排进人体皮肤细胞,诱导该细胞成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细胞,所以又将这些细胞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简称iPS细胞。这一被学界称为生物科学“里程碑”的重大突破,有望帮助各国的科学家绕过克隆技术的伦理、道德分争,为医学应用打开大门。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教学》2010,(1):76-77
据2009年8月2日《参考消息》援引美国《新闻周刊》文章内容,综合介绍了近年在于细胞及其应用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前景光明iPS细胞是由成体皮肤或其他组织的细胞经过基因嵌入后诱导而成,它们像胚胎干细胞一样,能够培育成身体220种细胞中的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科学家最近发现了调节细胞排斥过程的机理.这可能对研究癌细胞扩散和转移过程具有一定意义设在都灵附近的坎迪奥洛癌症研究所所长费·加沃斯托日前向新闻界宣布了该所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这、小组发现了可诱发细胞排斥机制的一些对子触角和9种基因.这些基因可形成一定的分子信号,而那些分子触角相当于感受器,当这些信号与感受器接触时细胞排斥即开始!启动一细胞排斥在生物机体正常发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自身的免疫机能,细胞会自觉地排斥外源细胞,阻止其生长。然而对有害的癌细胞却没有这种功能。因此,厂解细胞…  相似文献   

13.
鉴于酵母细胞中一种特殊糖分子的发现,为前线伤员提供“速溶血液”的梦想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这项技术还可以应用到细胞生物实验室中。近日,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在研制便于运输和储存的血液技术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就像速溶咖啡一样,这种速溶血液可在室温下存储若干年,而不是数日或数星期。对于这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研究小组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取得了突破,他们已经将人类血小板的存活期从1周延长至2年左右。DARPA小组成员声称,除了在血液贮存方面的应用外,他们的工作成果可能在实验室里有更广泛的应用,从而根本上改…  相似文献   

14.
罗斯 《教师博览》2003,(7):56-56
大科学家声称发现了“灵魂细胞”据《星期日泰晤士报》3月9日报道,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佛朗西斯·克里克,日前在医学杂志《自然神经学》上发表论文,称他和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人类的“灵魂细胞”。克里克称,人的灵魂或意识根本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人体大脑中的一小组神经元细胞产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教学》2014,(10):76-76
据2014年4月27日《参考消息》援引报道,英国剑桥大学马库斯·拉尔泽研究小组发现在细胞外自发出现构成地球上生命基础的新陈代谢过程——糖酵解和戊糖磷酸途径。这是研究小组在对实验室用于培养细胞的培养基进行例行质量控制测试时无意中发现的。当时,拉尔泽的一名学生为了走捷径而把未使用的培养基放入质谱仪,发现了丙酮酸盐的迹象,而丙酮酸盐是一种被称为糖酵解的代谢途径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心脏和脚劲盼修补手术大多使用患者其他部位的动脉,或是使用在塑料血管或塑料“脚手架”上使皮肤增殖的人造皿管,这种血管有可能引发致命的强烈反应。而且以往用人体细胞制作的血管由于过于脆弱,大多以失败而告终。加拿大拉瓦勒大学医学那的研究小组从患者自身的微小组织中制作的用于外科手术的人造血管没有异物,所以不会被患者的免疫系统排斥。而且血管的耐压性能是人体血管的20倍。这种血管由3层组成。其内侧有内皮细胞,外侧有外股,胶原纤维中包裹着皮肤细胞和纤维芽细胞等复合层。在外膜和内皮之间夹有平滑肌细胞。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7.
激素刺激细胞形成脂肪有两个研究小组发现一种刺激产生脂肪细胞的天然激素。这个发现可能提供新的减肥办法。了解该激素的活动也可能导致产生新的抗糖尿病药物。这种激素是一种前列腺素。它能刺激所谓的干细胞——一种不成熟的能发展成各种类型细胞的细胞——成熟。波士顿...  相似文献   

18.
据2011年10月29日《科技日报》援引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28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等多家机构研究人员组成的合作小组利用一种质谱测定技术,绘制出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蛋白质相互作用图谱,揭示了果蝇细胞中约5000个蛋白质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共同协调以维持生命运作的。研究小组通过10年努力绘制的这份图谱揭示了蛋白质之间的精确连接和它们之间复杂多样的关系。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细胞模型的搭建”专题为例,将STEAM教学理念应用于初中生物学实验课堂,对研究目标的明确、小组研究方式的自由选择、小组成果展示、组间评价等环节作出改进,围绕一主题多方式进行探究,便于学生从多角度提高认知、精准归纳并加深记忆。  相似文献   

20.
Embryonic stem(ES)cells are widely used for different purposes,including gene targeting,cell therapy,tissue repair,organ regeneration,and so on.However,studies and applications of ES cells are hindered by ethical issues regarding cell sources.To circumvent ethical disputes,great efforts have been taken to generate ES cell-like cells,which are not derived from the inner cell mass of blastocyst-stage embryos.In 2006,Yamanaka et al.first reprogrammed 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s into ES cell-like cells calle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iPS)cells.About one year later,Yamanaka et al.and Thomson et al.independently reprogrammed human somatic cells into iPS cells.Since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iPS cells,they have now been derived from quite a few different kinds of cell types.In particular,the use of peripheral blood facilitates research on iPS cells because of safety,easy availability,and plenty of cell sources.Now iPS cells have been used for cell therapy,disease modeling,and drug discovery.In this review,we describe the generations,applications,potential issues,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iPS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