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自然”之道和虚静观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文艺观点,将它们与老庄的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和虚静观相比对探究,可以看出道家对刘勰创作《文心雕龙》的影响十分巨大,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其中的道家存在。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以此为核心探讨了文学创作之发生、文学风格之生成、创作自由之实现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相当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站在现代中、西文论的高度上,对刘勰的“情志说”作出界定并俯瞰观照,追寻它在“言志”与“缘情”两大思潮斗争交融中诞生的根与触媒;分别从以“虚静”酝酿审美胸襟,在心物交融中培养审美情志,以“入兴贵闲”把握艺术契机等三个方面剖析其审美内涵,最后在回眸观照文学历史的基础上,确立并揭示它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影响及局限.  相似文献   

4.
关于刘勰的文体学思想,既往研究多偏重于就文体论文体,理论系统性不是很强。从文化角度看,刘勰的文体学思想起始于文观念,中经文明、文饰、文道、文体、诗体、史体等环节,并最终凝定于语言结构。刘勰的文体学思想有注重文体逻辑本质和相关创作经验传统的总体特点。  相似文献   

5.
历来对《原道》篇中“道”的内涵的解读呈现出一种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仅仅将之归于一家之说的见解都是有失片面的。结合《文心雕龙》全书去细究刘勰的思想,其所说之“道”应更近于魏晋玄学兴起以来所形成的融合儒道于一家的新“易”学。从文与道的关系看,刘勰主张文源于道、文道并重,这有别于重道轻文的“文以载道”说;从背景和目的看,刘勰主张原道,既是为了矫正当时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也有着满足特定时期皇权政治需要的考虑。  相似文献   

6.
韩非的政治学说是法、术、势三者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历来研究先秦诸子的评论家,谈起韩非,多以其“法治”为讨论主题;这对探讨韩非的政治思想,自然是有益的.不过,研究韩非,更应发掘他“法治”思想的发端和归旨.我认为,这个发端和归旨就是“势治”.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抛砖之举,并冀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以自然论艺术的文论家可以说首标钟嵘。梁代的钟嵘在《诗品序》中针对宋刘以来的不良文风,即“文章殆同书抄……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提出“自然英旨”的创作原则。但钟嵘并没有对它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有到了刘勰,作为艺术创作原则之一的“自然”才得到充分的论述。因为,一方面刘勰也看到了魏晋时期刻意雕饰的文风,如他评价晋代群才的文章是“稍入轻绮”,而到宋初的文章,则“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明诗》)。清代纪昀评《文心雕龙·原道》时也指出:“齐梁文藻,日竞雕华,标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之处。”可见刘勰提出艺术自然论是具有针对性的。另一方面刘勰的艺术自然论受到“玄学”自然本体论的影响。自然最早是作为哲学术语出现于老子哲学中,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道。”的特点就是“自然”,而“自然”的含义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道是无为,无私的,但它又是万物产生的源泉,所以它又是无不为。到魏晋玄学,“自然”则上升到本体高度,何晏说:“自然者,道。”(《无名论》)把“自然”直称为道,也是万物之本。玄学“自然”本体论为刘勰的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以“文道自然”为基础的虚静理论,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文章写作的始终.写作主体在面对纷繁的万物,应保持“入兴贵闲”的审美态度;在构建意象时,要保持“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审美心境;在把意象转化文辞、文思受到阻塞时,要“秉心养术,调畅其气”,保持审美状态,让写作活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些同志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思想(以下简称“同时胜利”思想)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同列宁一样,都是主张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区别只在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列宁则认为可以首先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持这些意见的同志,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作出了新的解释,这对于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进程的思想,无疑的是有启发的.但是,他们所做的解释,他们否认马克思、恩格斯有“同时胜利”思想的论据,有的地方是值得商榷的.一些同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根本没有提出过“同时胜利”的思想,主要论据是:(1)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只讲“同时发生”,没有讲“同时胜利”;(2)《共产主义原理》之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未再出现“同时发生”的提法,更没有“同时胜利”的思想;(3)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在谈到无产阶级革命进程时,讲的都是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恰恰否定了“同时胜利”的思想;(4)“同时胜利”的思想是斯大林强加在马克思、思格斯身上的.在这里,牵涉到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的原意问题.是全面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对《原道》篇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周振甫先生对于此篇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同时他也指出刘勰《原道》篇中的两处局限之处,一是刘勰“道”的观点偏向客观唯心主义;另一点为刘勰将“自然之文”与“人之文”相提并论。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古典文学批评的一种态度——“了解之同情”,这种指导方法为现代文学批评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野。从还原背景的角度出发,可以理解刘勰为什么有这种“不科学”的观点,《文心雕龙》的成书受《易传》的影响很大,同时还吸收了汉儒和魏晋玄学的思想,这些既是刘勰《原道》篇形成的思想根源,也导致其蕴含了两点被后人批评的消极之处。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文以载道,言为心声,文章是思想的反应,刘勰《文心雕龙》说:“情者,文之径。”根据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中学生的作文过程就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艺术表现过程,一篇文章是否成功,可以以“作者自然情感的表达程度和艺术情感的再现程度”做为衡量的重要标准。在这里,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图从生理学、心理学和文章学的综合角度,把作者的情感分为自然情感、诱发情感和艺术情感三个阶段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肖莉 《广西教育》2010,(1):61-61,64
文道结合是我从教十年一直追寻的目标。我认为,体现“文道一体”的语文课,是依托文本的语言文字去感受、领悟、体验情感,进而领悟文章思想内涵的课,这样的课“缘情而悟道”,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笑赞》是我国明代著名的笑话作家赵南星编写的一部笑话故事集.它的每则故事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笑话,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评赞.作者在笑话中嘲笑和讽刺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病态和丑恶现象,而在评赞中又有意识地点明和发挥笑话的意义,把笑话和寓言自觉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寓言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先秦哲理寓言、唐宋讽刺寓言和明清诙谐寓言三个创作高潮.先秦哲理寓言从神话、传说、诗歌中吸收创作题材和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唐宋讽刺寓言又兼收佛经、传奇和变文的艺术成果,明清诙谐寓言进而融汇笑话诙谐幽默的特色.而赵南星的《笑赞》正体现了明清诙谐寓言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笑话和寓言的结合,是中国文学的土特产,也是中国笑话的民族特色.刘勰《文心雕龙·谐隐》说:“古之嘲隐,振危释惫.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会义适时,颇益讽戒.空戏滑稽,德音大坏.”主张嘲笑文章和隐语应该通过戏谑、滑稽等逗笑手段发挥“振危释惫”的讽刺和劝戒作用.赵南星在《笑赞》题词中也说:“书传之所纪,目前之所见,不乏可笑者.时所传笑谈,乃其影子耳.时或道及,为之解颐,此孤居无聊之一助也.然亦可以谈名  相似文献   

15.
根植于深厚的诗性文化,秉承日月天地精神,《文心雕龙》的言说在富于诗性意味的时间观中展开.“文比日月”和“四季言说”体现了刘勰的自然时间体验;“千载万世说”与古今意识体现了刘勰的社会性时间观念,蕴含其特殊的政治和历史经验;对应于两类时间观念,刘勰提出“藏器待时”和“因时顺机”的思想,即君子处世要为时所用,作家为文要抓住机神才能达到机妙效果,无论处世还是作文都要善抓时机.  相似文献   

16.
简单地认为古代文道论中缺失主体地位的现代看法是极不准确的。刘勰的"文以明道"观是中国古代"文以载道"理论原型的第一个明确体系,也是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文道关系中的创作主体问题。刘勰大量论述了心、志、情在创作中的作用,通过"原道心"与"原道"相勾连,通过"志与道申"将志道相贯通,通过"为情造文"将情道相统一,可以将其命名为建构了文道关系中的"情志主体论"。  相似文献   

17.
李定广先生回护旧说,认为《〈辨骚篇〉“博徒”“四异”正诠》释“博徒”、“四异”为“褒美之词”,“观点虽新却失真”,“属断章取义的曲解”,并认为刘勰在《楚辞》的评价上“存在深刻的矛盾”。但只要精细解读,参酌时贤,“博徒”、“四异”仍是“褒词”。刘勰将“博徒”与“英杰”对喻《楚辞》,正好体现了《楚辞》“四同”、“四异”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特征。此乃刘勰所理想的创作原则与境界。故刘勰力荐《楚辞》为后世诗赋创作之典范。《辨骚篇》“博徒”、“四异”终究是“褒词”。  相似文献   

18.
《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主要论述诗歌的历史沿革,但其中些许微言大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质。本将从体流变、艺术创生与风格范式三个方面,探讨刘勰诗学中的“折衷”与“求通”思想以及自然为美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苏轼推崇韩、欧散文,继承了他们的文论思想.但又有很大的独创性。他主张文道并重,其基本内容是“有道有艺”、“意为文之要”、“文以述志”。他肯定文章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也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他所谓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整个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道”要在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条。所以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道”问题曾引起不少的争论。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已渐趋一致:“文道结合,不应偏废,不可分割。”教学大纲对此也做了明确的阐释。这为语文教师的施教指明了方向。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文道结合”,如何搞好“渗透”教育,却又是个既陈旧又迫切的话题。我认为在语文学科中要搞好“渗透”,关键是要把握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即对“道”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