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和系统论为指导思想,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构建一个经济理性服从生态理性的社会主义社会,并阐述了其社会变革的途径、领导力量和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和内在矛盾,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建设生态文明的论断,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可能进行.在此基础上,他们把实现"环境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把"以人为本"和建立动物多样性伦理作为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作为力图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相勾连,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弊端,重新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探寻人类新出路和新的生产方式的生态社会主义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高兹从生态学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最为系统和尖锐,所提出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构想直接与现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相对立,试图建立以生态理性、合理消费、集约化生产等要素相调和的社会建制,并期望以此维护最大生态利益,缓解生态问题,并使人能在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中生活得更好更自由。重点基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学》一书进行研读,挖掘高兹生态理论中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构想"消费得更少,生活得更好"这一核心内容,以期对其所要构建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有较为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危机表现形式作了重新考察,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力图寻找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它对我们研究保护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安德瑞·高兹的"经济理性批判"理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该理论反思现代化的合理性问题;分析"经济理性"的含义,阐述资本主义经济理性所导致的生态危害和社会危害;论述克服经济理性的方法与途径;提出生态重建的主张。高兹认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佳选择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6.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扩张性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尖锐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最终摆脱生态危机的困境。他们主张建立一种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基础上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7.
"生态虚无"是现代社会中人的普遍精神样态,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存在根源。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生态虚无"萌生的源头所在,资本逻辑下的强制性生产和消费是"生态虚无"全面涌现并不断加剧的内在动力,资本主导下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态虚无"在全球蔓延的根本原因。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克服资本逻辑、合理安排物质生产,解放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化解"生态虚无"之道,这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生态社会主义(亦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流派之一。它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主流幸福观是一种"他者性"的幸福观,不仅在质底上不能真正实现,而且还会造成个人人生意义的异化、社会生产目的与消费手段的异化、自然从生存根基到谋利工具的异化。据此,后资本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应改择马克思的"自由劳动"作为"自为性"幸福观的内容。其重要意义在于: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个人只有选择了"自由劳动"的幸福观,才能克服"消费主义"所导致的幸福的异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们只有选择了"自由劳动"的幸福观,才能复归正常的"生产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只有选择了"自由劳动"的幸福观,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对"幸福"观所作的探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性"困境"。这需要当代全体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努力奋斗来加以"解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生前根本没有正式使用过“卡夫丁峡谷”一词,这个词也不能正确表达他的思想。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意思是避免资本主义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俄国农村公社在种种前提条件下,可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但并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人社会主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跨越理论”或者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也无法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是跨越资本主义提供理论依据,与此相反,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否定了“跨越论”,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缩短阶段的观点形成了有力的互证。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互相补充”的思想,找到了首先胜利的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没有得到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帮助下,获取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危机思想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就生态问题所发表的基本理论体系,从人类发展视角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及生活方式,指明了"剥夺剥夺者"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具有的生态特点和生态价值。研究这一课题,对世界生态社会框架的构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福斯特通过对比生态工业革命和生态-社会革命两种截然不同的革命路径,强调只有依靠劳工-环保联盟,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生态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统一,才能真正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福斯特的生态-社会双重革命观对审视全球生态问题,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阿格尔从重建马克思危机理论出发,系统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展开了有力批判,指出异化消费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他认为要消除生态危机就必须克服异化消费,途径就是进行"期望破灭的辩证法"的社会变革,只有无情地粉碎人们对资产阶级商品永远丰富的期望,重建生态社会主义,才能走向绿色解放之路。他返本开新的研究,大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对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的物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和理性的主宰地位,而当它过度膨胀时却背离初衷,颠覆了人的主体地位.在资本无孔不入的消费社会,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物与物的关系取代了人与人的关系.资本给一切神圣美好的抽象或具体的东西去魅,现代性带来了量化、异化和物化的社会关系.在消费社会里人的主体性物化,人的审美感性物化,人际关系物化,人只能无助地任资本左右而支离破碎,难以再找回曾经在地球上诗意的栖息.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生活,必然导致人们在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的多元性,认真思考并研究新形势下的道德建设,建立既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又能体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德体系,对弘扬道德主旋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形态及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形态的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与秘密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五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观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建党60年的理论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把改革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动力的论断,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最后,通过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极化及全球生态危机的国际环境及国情基本不变和快速发展的国内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提高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6.
实践的主体性具有社会性。从宏观上说,即从根本上说,只有制度更新和观念更新,才能确立有利于人们实践的合理的主体性原则,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可以说,制度更新到何种程度,有利于人们实践的合理的主体性原则就确立到何种程度,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就维护到何种程度。观念更新到何种程度,有利于人们实践的合理的主体性原则也就确立到何种程度,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也就维护到何种程度。从宏观上说,即从根本上说,只有制度更新和观念更新,人们才能充分发挥实践的主体性,人们才能为发挥实践的主体性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习方式转变有它的理论依据、价值基础、现实基础和社会基础.而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确立新的学生观,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的教学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的目的应是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者道德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道德教育研究的首要目标不应是寻找工具而应是寻找灵魂。基于对道德及道德教育的重新理解,以及对人的主体意识发展的考察,提出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观。  相似文献   

19.
消费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如何消解消费时代带来的社会危机和精神生态困境,已经成为当今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试图以马尔库塞对工业社会的批判作为出发点,分析当今消费时代的特征及其影响,并以马尔库塞的新感性理论为依托,探讨在消费时代建立现代新感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寻找建立现代新感性的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