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学与史学评论》是瞿林东教授的史学评论集,汇集了作者80年代以来撰写的一些评论文章,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二十年作者对当代史学的许多思考认识,以及在史学领域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对传统史学现代价值的思考,提倡史学评论的研究和实践,以及认真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展望未来史学前景等,都是作者在史学研究过程中自觉意识的具体体现。正是作者不断追求的自觉意识,促成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对历史、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教育史学评论是以教育史学自身实践和成果为研究对象的史学理论分支学科,它所关注的是历史学研究的所有方面和全部过程.其内容包括事实真实评论、历史观评论、文采评论、史德评论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教育史学评论是教育史学理论中一个既具批判性、又具建设性的重要分支。它以教育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按照学术的和社会的标准,对教育史学研究的主体和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及理性反思,总结教育史学研究的成败得失,引导和规范教育史学的学术研究和论著编纂,丰富教育史学理论,推动教育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育史学评论是以教育史学自身的实践和研究成果为对象的史学理论分支学科。教育史学评论的标准包括社会的和学术的两个方面,社会标准包括选题的现实性、成果的社会效用、研究著述在文化积累和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学术标准包括研究成果的真实性、创新性和表现形式的完美性等。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教育史研究的客观对象,也是教育史评的客观基础和确立教育史评标准的重要依据.教育史学评论的社会标准往往集中体现为一定的阶级和政治标准,尤重其"资治"功用,但必须尊重教育历史的客观事实,遵循教育史学自身的客观规律.教育史学评论的学术标准主要是史学内容的真实性和表现形式的完美性.  相似文献   

6.
对史学批评性质与作用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史学批评的认识对象、认识目的、认识过程所体现出来的性质特征 ,说明史学批评对史学的分析和评论 ,其重点在于考察史学家的史学思维过程。史学批评具有主体性与当代性的特点。史学批评的作用一方面体现为史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促进史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另一方面则起到沟通史学与社会之间的中介与桥梁的作用。史学批评由此而推动史学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瞿林东,1937年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研究生,师从白寿彝教授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主编。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专著,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2005年上半年,邹兆辰教授对瞿林东先生进行了访谈,2005年11月又补充了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8.
在史学界,多年以来讨论的"史学评论"或称"史学批评"问题,所涉两个词语含义相同,但选用不一。实际上稍作辨析,以"史学评论"为佳。史学评论在学科上何所归属?学界流行两种见解,一是主张自成一门学科,二是属于史学理论,二说皆不允当。史学评论是史学史学科的一项内容,是史学史评议以往史学现象向当代的延伸。史学史视域下的史学评论要将评论对象置于历来史学发展的进程中作定性和定位分析,眼光是长时段的、广视野的,具备深入的学术性。史学评论的价值标准,只有学术标准一项,其他因素都应该深化为学术性评议。史学史视域下的史学评论,需要克服难点,承当其推动历史学健康发展的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9.
章认为,20世纪西方史学发展大势为:历史哲学转向: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方法变革;马克思主义史学影响扩大。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与国外史学界的对话与交流频繁;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兴起并走向深化;“现代化”研究变为重大课题;历史现象与规律的探求向多层次发展;历史知识的普及更加多样化,当前中国史学的不足表现为:理论研究热点减少;研究对象琐碎化;选题趋同化、庸俗化;成果过乘化、泡沫化;学风轻浮化;人才培养盲目化。改革方略为:明确目标,立足启点;选准突破口;探索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0.
史学史是对历史学进行反思的学科,相对于历史学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思,史学史的反思更为深层。新时代史学呼唤中国当代史学史研究,通过在检讨与自省中完善自身学科体系,在与其他史学学科的交流对话中共同发展,在史学评论、尤其是当代史学评论中引导史学的自我反省与批判,21世纪的中国史学史将在世界史学发展的视野中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11.
Comment     
In response to your invitation to participate in a symposium on Jewish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in the next decade, I would like to suggest a number of processes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make for an effective and rewarding educational system. In spite of the recent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in Jewish day schools, more than two-thirds of the Jewish students registered in Jewish schools attend supplementary schools in a variety of programs. Therefore, frustration and hand-wringing which have become too fashionable among layme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ors who readily proclaim these schools to be inherently ineffectual due to constraints of time, the unavailability and inadequacy of trained and committed teachers, the indifference of family and community, etc., leaves us with a sense of hopelessness. Such an attitude is destructive and must not be perpetuated. Instead our energies should be invested in a thorough reexamination of the constructs of the school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otal Jewish community. If we recognize that great education can only come from bold and creative measures confronting the nature, the values, the conditions and the potentialities of the civilization in which we live, the schools and the community agencies must plan together to meet the challenge.  相似文献   

12.
Comment     
The basic self-instructional programme is, of course, the book. Many books are not, however, programmed as such. A book is generally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it, and many others, need sampling in parts in order for a student to complete a particular course of study.  相似文献   

13.
Commen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Comment     
  相似文献   

15.
Comment     
During the fifties and the sixties there had been a pronounced increase in the interest of pre-school children and their development. This interest has been encouraging as well as frightening.  相似文献   

16.
17.
18.
Comment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