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①崤②渑③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 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 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 五季④之酷,甚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  相似文献   

2.
洛阳处天下之中 ,挟崤、渑① 之阻 ,当秦、陇之襟喉 ②,而赵、魏之走集 ③,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 ;有事 ,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 :洛阳之盛衰 ,天下治乱之候也。唐贞观、开元④ 之间 ,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东都 ⑤者 ,号千有馀邸⑥。及其乱离 ,继以五季⑦之酷 ,其池塘竹树 ,兵车蹂蹴 ,废而为丘墟 :高亭大树 ⑧,烟火焚燎 ,化而为灰烬 ,与唐共灭而俱亡 ,无馀处矣。予故尝曰 :园囿⑨ 之废兴 ,洛阳盛衰之候也。且天下之治乱 ,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 ;洛阳之盛衰 ,候于园囿之废兴而得 ;则《洛阳名园记》之作 ,予岂徒然哉 ?呜呼 ?公卿大夫…  相似文献   

3.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 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相似文献   

4.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觳、渑之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呒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僦。”  相似文献   

5.
正洛阳处天下之中,挟殽、黾之阻1,当秦、陇之襟喉2,而赵、魏之走集3,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唐贞观、开元之间4,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5,其池塘竹树,兵车蹂  相似文献   

6.
这个标题是对这篇短小精悍的跋文经撮词并变通而成的。文章中.作者着意于天下,着眼于洛阳.着手于园圃,并通过宏、中、微三观思维加以立论——正好同三段论推理的结论不谋而合:大前提是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小前提是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兴废,结论是天下之治乱候于园圃之兴废。  相似文献   

7.
郭象的政治哲学可称为无为论,他把无为解释成自为和不为,即自尔而为、无心而为。落在人事政治上,就是“各当其分”,各在其位,位称其能,能尽其职。他主张君道无类则臣道有为。 君主重在用人而不在于亲事,贵在能用天下之才而不求自己必是天下之才,不应以一己正天下而应任物自得,同时应保护农本。“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即克服了矛盾冲突的最高和谐,是郭象玄学的终极价值理想。郭象以“独化”说论证无为政治,认为事务各自独立的变化发展构成了世界的原始和谐,政治的运作因循独化之理,就能复归于和谐。  相似文献   

8.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叫做同义词。例如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  相似文献   

9.
郭俊臣 《初中生》2009,(7):52-53
【原文】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人,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  相似文献   

10.
<正>《吕氏春秋·慎势》:"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古都的择址一般在天下之中。传统意义上,"天下之中"就是指洛阳。《河道一·河南府》曰"《禹贡》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为都邑。"加之洛阳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东临嵩岳,西接周山,层峦叠嶂,群山环绕,  相似文献   

11.
《吕氏春秋·慎势》:“卉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古都的择址一般在天下之中。传统意义上,“天下之中”就是指洛阳。《河道一·河南府》曰“《禹贡》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为都邑。”加之洛阳北依邙山,南对伊阙,东临嵩岳,西接周山,层峦叠嶂,群山环绕,如天然屏障,中为伊洛盆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境内黄河、洛河串流而过。因此,  相似文献   

12.
【原文】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匿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相似文献   

13.
袁东升 《广西教育》2012,(18):60-60
初中语文课本有几篇文章,显示了民本思想的演变。早在战国时代,思想家孟子就认识到民众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孟子·尽心下》第十四章有“孟子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民贵君轻”的主张成为了中国民主思想的滥觞。而对于治民固国,孟子更有他独辟的蹊径。在《孟子·梁惠王下》第四章有这样的两段文字:“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日:‘贤者亦有此乐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古训就是向来是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反其道而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属于英雄的悲剧.是一种悲情冲动下的悲剧行为,是悲剧心态下的悲剧结果.辛弃疾的一生就是悲苦的一生。他的词中展示着他傲然的英雄气概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并在抗争中实现对苦难现实的超越,达到了沉重生命的绚烂。  相似文献   

15.
与孔子同时代的一位隐士嘲笑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其实 ,无论从孔子的言行上去考察 ,还是从逻辑上去分析 ,孔子都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而是“知其当可而为之”。也正是这种“知其当可而为之” ,才更能体现孔子为“平治天下”而献身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天下之中”的历史源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我国“天下之中”的历史源流龚胜生关键词天之下中;历史源流;洛阳;南襄盆地“天下之中”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概念。“天下”原意是指天子统治之下的国土,“天下之中”的最初含义则是指国土的中心位置,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天下之中”的概念逐渐脱离原意,“天下之中...  相似文献   

17.
毕诚 《中国德育》2009,(12):82-85
5.知恩图报,利益分享 【原文】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太甲》曰:‘民非后无能胥以宁,后非民无以辟四方。”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相似文献   

18.
怡君  张依 《高中生》2011,(1):26
平天下: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The world belongs to all the people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文王曰:"立敛若何,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  相似文献   

19.
《荀子·王霸》篇有一句话;“既能当一人,则身有何劳而为?”句末“而为”两字,各家解释不一。杨倞注,以“而为”为语助;近人裴学海在《古书虚字集释》中解为“乎哉”(反诘兼感叹语气词);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新版)认为“而为”应是“而劳”之  相似文献   

20.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