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教学当中,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当然不能抹杀现代教学媒体固有的优越性。现代教学的优越性只有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才能使学生充分地学习。因此,作为中师物理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然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的放矢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组合教学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理论与方法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人们对于多媒体组合教学已有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大多强调现代教学媒体应用。本课堂教学系统的设计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 ,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 ,使两者结合起来 ,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性 ,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一、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思想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开发与应用现代教学媒体 ;二、现代教学媒体的合理应用要与传…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学媒体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基础,如何提高其使用绩效,将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转化为教学质量上的优势,在当今教育界已成为人们探索与实践的热点.“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对其绩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教学设计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课堂教学媒体的设计,它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观念。因此,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温飞跃 《现代语文》2005,(11):93-9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教媒体对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堪称为课堂教学的"优化大师".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体等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整体.把电教媒体引入语文课堂,不但能够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增加教学的密度、容量,加速教学信息传递,提高教学效率,并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  相似文献   

6.
王智 《考试周刊》2011,(71):188-189
本文试图探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再现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集成功能,使学生获得视听等多种感觉通道的信息;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模拟功能,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交互功能,实现双向及时反馈。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建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如网络教学、计算机支持的探究式学习、情境学习,等等。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物学教学媒体,随着科技发展和教育投资的改善,已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相继走入生物学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各环节,运用各种媒体的不同教学功能,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调动学生兴趣,对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学生多方能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电化教学是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手段。首先,电化教学从理论、技能、方法和手段上反映着现代的教学思想。其次,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学校电化教学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从而恰当合理地使用电教媒体,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应用现代媒体实施课堂教学,凸显着教师对教学质效的更高追求。然而,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介质与载体,在教学时空中究竟与教师、学生呈现怎样的关系,目前的实践研究较少。本文仅从现代媒体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这个截点出发,管窥其中一些问题并衍及理念,以说明现代媒体应用中教师角色及其质核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法学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可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有形有声、动静结合、具体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但应从实际出发,遵循针对性、科学性、师生协同性等原则,精心设计,灵活运用,讲求实效。只有遵循教学规律扬长避短,在传统教学手段中恰当增添现代科技含量,使传统教学媒体赋予新的活力;在现代教学媒体中有机吸取传统教学手段的积极因素,使现代教学媒体发挥更鲜明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最优化目标,不断提高校法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是陕西省教育厅厅长胡致本同志为《新编普通教育学》和《新编普通教育学辅助教材》写的序言 ,题目为编者所加。这套教材经原省教委组织的专家组鉴定 ,获得肯定。现已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于 2 0 0 0年 7月出版发行 ,主编为刘亦农、张丕湘等同志  相似文献   

13.
对改进教学研究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研究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抓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在反思几十年来教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廓清新时期教学研究工作的性质、任务和特点。从教师、学校和教研机构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教学原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我国教学原则研究大体经历了引进与反思、批判与整合和体系的新建构与研究的多样化三个阶段。研究的方法论方面的局限主要表现在认识方法上的经验主义、研究范式上的科学主义和目的趋向上的功利主义。今后的研究应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继承与发展和引进与吸收的关系,并预测了教学原则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多年从事高师教育研究 ,深知传统教育学不大受学生欢迎。师范院校的学生不喜欢教育理论学习应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因为一个职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教育理论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一直十分关注。刘亦农、张丕湘等同志在长期的教育学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试验。他们认为 ,学生不欢迎教育学大约可以归纳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 ,教育学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 ,它有其系统的基本理论 ;作为艺术 ,则千变万化。学生完全依靠教育学的理论学习很难透彻掌握教育艺术之真谛。第二 ,教育学有理论性 ,又有很…  相似文献   

17.
“课堂在线”教学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堂在线”出现的学习问题 “课堂在线”是北京市教委为中小学生开办的网上教学,开通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七万多名中小学生在这里进行了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出现一系列学习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is is one of X commentaries on Wu’s ‘Interpretation, autonomy, and transformation: Chinese pedagogic discourse in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JCS, 43(5), 569-590). It highlights the paper’s demystification of Western pedagogic discourse and recovery of the mean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edagogic discourse as a response to the long-lasting debates on the Chinese–Western/traditional–modern dichotomies seen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However, the paper overlooks the complexity of Chinese pedagogic discourse: it over-emphasizes the formal or linguistic dimension of pedagogic discourse, and presumes the dichotomy of Chinese–Western discourses and the discontinuity of traditional–modern cultures. After elaborating the ends, substances, methods, and teacher roles found in Chinese pedagogic discourses, this study argues that contemporary pedagogic discourses are essentially inhabited in indigenous traditions, and actively entangled with Western discourse. The meaning of Confucian traditional pedagogy should not (and cannot) be ‘recovered’ from the past, but be ‘found’ in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concept of pedagogic frailty has been proposed as a unifying concept that may help to integrate institutional efforts to enhance teaching improvement within universities by helping to maintain a simultaneous focus on four key areas that are thought to impede development. Purpose: The variation in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four dimensions of pedagogic frailty and the links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to connect them are explored he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terviews with academics working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ary areas.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 map-mediated interviews allows us to view the variable connections within and between these dimensions and the personal ways they are conceptualised by academics working across the heterogeneous university context. Results: The data show that academics conceptualise the discourse of teaching in various ways that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links that may be developed to integrate the elements within the model. Conclusions: Whilst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maps representing dimensions of the pedagogic frailty model exhibit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factors such as academic resilience and the explicit use of integrative concepts within disciplines may help to overcome some of the vulnerabilities that accompany pedagogic frailty. The data also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links between factors that tend to be under individual control and those that tend towards institutional control.  相似文献   

20.
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教研工作创新,教研工作必须改变传统教研方式,以研究促进创新把课程实施与评价作为工作重点,并大力改善教研工作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