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乔伊斯的作品当中,《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一部。但目前国内尚未有研究系统探讨该小说与成长体小说传统的关系。由于《画像》从主题和形式上为乔伊斯的后两部作品做了开拓性的尝试,不少评论将其看成是告别传统的标志。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书不仅是一部“开疆拓域”的作品,也是传统文学的典范之作,对欧洲成长体小说传统既有传承也有超越。  相似文献   

2.
在赫斯顿的众多作品中,《他们眼望上苍》是拥有读者最多的一部,但目前尚未有研究系统探讨该小说与成长体小说传统的关系,该小说对欧洲成长体小说传统即有继承也有超越。从成长体小说的角度解读《他们眼望上苍》,分析主人公珍妮的成长过程,她的成长故事是非高女性成长的典型。  相似文献   

3.
为鲁迅赢得世界声誉的是其小说.<呐喊>、<彷徨>共收25篇小说,比较著名的<孔乙己>、<明天>、<风波>、<社戏>、<祝福>情节展开的具体环境都是"鲁镇".本文以"鲁镇"为视角对这几篇作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许多评论者认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不是一部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而本文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出发,对哈克成长过程中的反叛和追求、矛盾与痛苦、自我的认同以及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论证,认为它是一部不朽的少年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5.
新发现的清初小说<姑妄言>,是一部在内容和形式、思想和艺术上均有创新的章回小说,是介于<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的又一部世情小说杰作,是集中国古代小说性描写之大成的奇书.本文仅就<姑妄言>的思想内容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历险故事姊妹篇".该文对比了两部历险记,认为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其实是一个人物的两个侧面,即作者对自我理想人格的塑造.这两个人物是"合二为一"的,由此也能发掘出两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存在着从"自度"到"度他"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不落的明月>是前苏联20世纪20年代问世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刚刚出版便备受关注,引起轰动,屡遭责难.小说的作者皮利尼亚克曾是那个时代一度独领风骚的作家,其创作的众多小说不同凡响,但<不落的明月>以及<荒年>、<红木>等作品也给作者带来了厄运.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屈原的<离骚>,千古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震荡心灵.本文试图从美学特征的比较上探索一下两部作品的美学差异现实精神与浪漫情趣、情景交融与情理结合、粗犷坦率与悲壮激昂.及其形成的根由.从而寻觅到它们迷人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生命力的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更进一步吸取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有着极为重要作用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在英国文学史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中,有两部具有截然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一直耀眼夺目.一部是浪漫主义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作品<蝴蝶梦>;另一部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作品<名利场>.这两部风格炯异的作品,立足于19世纪的英国上层社会现实,从不同的角度着力刻画了有着惊人相似命运的两个女性;<蝴蝶梦>中的女主人公吕蓓卡;<名利场>的女主人公蓓基.本文作者力求解释出,英国19世纪社会现实外在的繁华背面有血泪的控诉;女性本身的悲剧命运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一社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19世纪英国的一位优秀而产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发表了15部长篇小说中、4个短篇小说集.哈代被评论家誉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哈代擅长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人物形象.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哈代的最有名的五部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即<远离尘嚣>中的芭思希芭、<还乡>中的游苔莎、<卡斯特桥市长>中的露赛妲、<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的淑,从她们的生存环境、性格特征、悲惨命运等方面揭示出哈代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1.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水意象表现了斯蒂芬意识的混沌、精神的净化和艺术的再生。作为小说文学艺术和思想内容的灵魂,水意象不但揭示额主人公的精神成长历程,而且见证了乔伊斯的文学衍变轨迹。斯蒂芬的精神困境和不懈追求揭示了现代人的深层精神危机,只有意识的能动才能消解社会的精神桎梏。  相似文献   

12.
"流亡"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中的史蒂芬是一个典型的流亡艺术家。史蒂芬认为只有流亡才能摆脱来自国家、教会、语言的束缚,才能获得自由。在享受流亡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与便利的同时,流亡者又不得不面对歧视与孤独。作为被允许居住的条件,流亡者不得不向宗主国做出妥协与让步。在得与失之间,年轻的史蒂芬变得更加成熟。体验流亡之后,他开始踏上了还乡之路。还乡使史蒂芬的艺术更接近本源,使他的流亡变得更有意义。流亡与还乡形成一个圆。在这个圆中,艺术家史蒂芬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创新性地采用了顿悟以及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该两种手法并非简单地以传统的方式从旁观者的视觉角度来描绘人物,而是直接向读者展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内心所经历的种种思想及情感变化。鉴于《画像》中顿悟和意识流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作者更为准确地揭示了斯蒂芬隐秘的精神世界,因而有必要在此对于它们各自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意义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4.
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年时代>被认为是成长小说中的经典.其后这种小说形式在西方世界几乎各个民族文学中都得到发展.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916)不仅继承了这一文类的基本特征,还大大地发展了这一传统文类.乔伊斯扩展了成长小说的叙事范围,更新了传统的成长观,强调成长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选择逃离和自我放逐.在探寻精神家园的过程中,他发现的是异化和隔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对时序的透辟阐析为理论依据.对<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以下简称<肖像>)中的叙事顺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认为乔伊斯在建构故事主体时,大量运用倒叙手法,但他在打乱故事时序的同时,始终没能忘记凸显敌事的历时进程,表现出因袭于传统的向心叙事结构.此外,本文还探讨了<肖像>日记体尾声中的无时序叙述和维拉内拉诗插曲令人费解的时间定位,认为叙事在小说结束部分呈现出明显的离心结构,主人公受记忆支配的心理时间开始掌控让故事历时进行的物理时间,从而反映了乔伊斯对传统叙事文时间观念的初步叛离.  相似文献   

16.
J·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较之传统的“发展小说”,在叙事风格上表现出了大胆的创新。在这部小说中 ,作者运用第三人称内视角来叙述故事。这一叙事模式实现了绝对的客观叙述 ,开创了在“发展小说”中仅用等述的先例 ,淡化了“故事情节”在“发展小说”中的作用 ,从而打造出一部与众不同的意识流实验“发展小说”。  相似文献   

17.
吕鸣 《海外英语》2012,(4):197-198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之作。乔伊斯在这部长篇自传体小说中实现了其写作风格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该文试从语体变化、心理描述、情节设置等方面,探讨这部小说中乔伊斯写作技巧上的突破及创新。  相似文献   

18.
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流亡主题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文章深入挖掘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流亡主题原型,认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对流亡生活的选择源自乔伊斯文学传统的流亡母题的继承及他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同时乔伊斯对斯蒂芬的流亡故事的构思也成为解读他后续作品的重要原型。流亡主题不仅体现了斯蒂芬的灵魂拯救之路,也昭示了在充满饥饿、战争、贫穷的20世纪初期,流亡已成为艺术家走出迷茫与困惑以求得到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9.
董兵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8):120-122
通过将H·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用于分析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里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和院长关于"美"的对话。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小说本身,另外一方面也实践了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小说欣赏这一新的文学欣赏模式。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思维的特征即否定性,是一种文学对文学的质疑,哲学对哲学的质疑。《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以自传体的形式,叙述了斯蒂芬童年、少年至青年的心理历程,展示出一位叛逆青年对学校、国家以及宗教的质疑,最终走向自由的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