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杨志民  孙炜 《陕西教育》2007,(10):90-90,70
独立学院的前身是1999年开始举办的国有民办二级办学,主要特点就是"民"、"独"、"优".如何保障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是保证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保障独立学院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我国独立学院的十年“独立”之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年以来,独立学院从依附于母体高校办学到独立自主办学,其身份也经历了从"二级学院"到"独立学院"再到"民办普通高校"的曲折演化历史。这既是国家政策逐步引导的结果,也是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要把握好教育部"26号令"确定的5年验收考察期限,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加速实现从独立学院向民办普通高校的"转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我国独立学院的十年“独立”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以来,独立学院从依附于母体高校办学到独立自主办学,其身份也经历了从“二级学院”到“独立学院”再到“民办普通高校”的曲折演化历史。这既是国家政策逐步引导的结果,也是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要把握好教育部“26号令”确定的5年验收考察期限,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加速实现从独立学院向民办普通高校的“转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出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按民办机制运行的高校,会计学专业是独立学院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之一,其教学效果的优劣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本文针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新兴的一种办学模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促进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独立学院将在5年内转设成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至此,独立学院拉开了教学评估的序幕。面对评估,独立学院不仅强化教学质量,更要大力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从而构建教学管理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公立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从一产生开始,就成为争论的焦点,其中非议较多,但大部分观点都集中在简单意义的教育公平上,缺乏深入的政策理论分析。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平息非议,出台将公立高校独立学院民办化的政策,以期通过民办化达到规范化和教育公平的目的,笔者认为,简单地将公立高校独立学院民办化不仅达不到这两个目的,甚至会事与愿违。本文从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办学行为规范化、办学规律、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和经济学等诸多角度对针对公立高校独立学院的政策进行了分析辩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蔡丽琼 《文教资料》2011,(27):153-154
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之一。我国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更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既有本科,又有专科,既有公办大学,又有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既有研究型大学.又有教学型大学。不同类型的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要求标准可能有所不同。本文立足于我国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来对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部对民办独立学院本科验收工作的展开,摆脱了原来母体学校"羁绊"的"民办"高校,面临着新的严峻的生存与发展难题。如何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通过实施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品牌战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是转设后的"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向彬 《文教资料》2009,(20):192-193
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民办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对民办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民办独立学院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多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民办独立学院转设是一个敏感话题,一直以来备受业界关注. 2008年2月,教育部出台《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26号令).从当年4月开始,独立学院进入"5年过渡期".如今,5年已过,各省民办独立学院的转设情况如何? 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通过创新思维、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扶持与规范并举、加大服务和协调力度等举措,攻坚克难,在民办独立学院转设工作中走在前列,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尝试,也为各省民办独立学院转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期,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晓岚详细介绍黑龙江省民办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1.
基于网络的全程性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化教育下师资力量的薄弱客观上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合理、有效地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借鉴现代企业管理中所采用的全程性质量管理模式,针对传统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提出借助于教育网络平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实行全程性的评价,并对这一模式的基本设想和现实意义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教育质量:政府与学校的责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对此 ,应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多元化的主体角度来确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在质量建设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政府和高校的作用 ,政府的职责是制定标准与降低度量成本 ,高校的职责则是重视质量建设。在质量建设中 ,要处理好质量与发展、办学特色和管理之间的关系 ,把质量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全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设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加强科学管理,建设科学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离不开教学评估。创新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在对以往本科教学评估进行科学、系统评估(元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由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构成,其中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基础,外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动力。面对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我们应努力探索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原因有多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解放思想,对高校合理定位、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课堂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等方面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在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也日益受到重视。该文围绕加强高职高专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更新教学观念,强化质量意识;重视课程建设,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创建高职高专教改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引入IS09001质量管理标准,构建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全面质量管理探析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高等学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TQM)是完全可行的。高校人才培养 TQM思想包括 :人才培养质量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教育质量不仅是教学质量 ,而且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所有工作质量 ;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质量管理 ;TQM采取的是多种多样的质量管理方法。TQM的特色反映在“事前管理 ,防患于未然”。 TQM体系是整个学校管理体系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7.
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的高要求,与现阶段学生体质的直线下降构成了一对突出矛盾. ISO9000标准中以质量策划、质量改进、质量控制的“质量三部曲”要求确认建立ISO9000质量标准在高职体育教学管理中的首要地位,因而我们务必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以质量管理的几大原则对高职体育教育的管理活动提供帮助和借鉴,并建立一个全面改进的高职体育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成人高校函授教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成人高校函授教育质量在社会上评价不高。主要表现在重招生、轻管理、考风、考纪令人担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师德师风、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成人高校函授教学的质量,必须积极探讨成人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管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必须注重教学质量管理,明确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含义和内容,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心是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并保证其高效运行。在我国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管太多”的情况,既有失责,更有僭越,后者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过程检查、课程考核等教学工作管理环节。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僭越可能抑制教学单位和教师的创造性,造成教学质量管理的异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原则是遵循质量管理一般原则,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在教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结果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主要依据,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管理主要是基于可靠研究基础去倡导和引导有效教学,而不是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