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渗透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认知有时会反过来影响知觉。认知渗透会给信念的形成引入循环结构。这决定了被渗透的知觉经验是不能辩护信念的。因此,任何会做出认知提升预测的知觉辩护理论都是有问题的。独断论会做出认知提升的预测,它是有问题的。独断论要摆脱困境,要么就找到一个击败者,要么就给出一个说明以使得认知提升的预测变得合理。但这两种方式都是行不通的。认知渗透带来的挑战也适用于其他知觉辩护理论,并且,这种挑战可以一般化到超出认知提升的预测的情形,因而对知觉辩护理论构成了普遍威胁。一个知觉辩护理论要能应对认知渗透所带来的挑战,就需要对知觉经验的起因给出限制性说明。  相似文献   

2.
认识论信念是学生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的获得所持有的观念。目前研究的领域主要涉及认识论信念的纬度、认识论信念与认知和学习的关系、认识论信念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干预转变学生的认识论信念等。这些研究呈现出方法的多样性、概念的扩展性、被试的广泛性等特点。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探讨儿童认识论信念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加强认识论信念对学习和认知影响的深层机制的探讨;进行认识论信念各纬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并开展对教师认识论信念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483名高中阶段的学生为被试,通过量表测查,考察了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高中生认识论信念的现状,以及认识论信念与学生的创造力倾向的关系。结果显示:(1)高中阶段学生的认识论在"整合-建构信念"和"离散-接受信念"方面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和年级差异;在"离散-接受信念"方面,女生的认识水平明显比男生更成熟;(2)高中阶段学生的认识论信念与创造力倾向呈显著正相关。认识论信念的"整合-建构信念"和"离散-接受信念"均对创造力倾向产生直接影响;(3)学校、年级、性别等因素对学生的创造力倾向既具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认识论信念对创造力倾向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非渗透性概念提出以来,认知与知觉之间的渗透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基于实验哲学视角,尝试在认识论层面发展非渗透研究,认为非渗透性不止可作为知觉、经验的划分标准,还可作为表征路径的划分标准,并在确证认知的可渗透和非渗透共存的前提下,依据变化盲视、表象加工的实验数据,论证了认知与知觉之间的表征路径存在多源分布式加工的可能,为知觉与认知之间的"着陆问题"提供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认识论信念是学生对知识本质以及知识获得所持有的一种观念,至今这一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当前对认识论信念的研究主要有三种取向:认识论信念的发展研究,认识论信念的系统研究,认识论信念的元认知过程研究.目前关于认识论信念对学习影响的研究比较广泛.今后的研究将呈如下趋势:进一步拓宽认识论信念的研究范围,深化微观层面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深层机制的探讨;注重认识论信念研究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以"客观思维"为特征的西方传统哲学中,由于身体的被"遗忘",知觉被看做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结构性对象的过程。柏格森、梅洛.庞蒂等人由于注意到了知觉的身体相关性,揭示了形成境域性对象的可能性,但同时认为,境域性对象并非合适的认知对象。中国传统哲学注重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境域性对象是哲学讨论的核心。作为认识对象,境所朝向的是客体的整体性、质性,"知性"构架由以阴阳五行模式为范例的功能性模型来充任。相对境的认识论,西方传统认识论(以康德哲学为典型形态)则是量的认识论。毫无疑问,这两种认识论应该是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哲学领域出现具身认知这一主张,大量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研究路径对其展开深入论证与探讨。具身认知强调有机体的身体运动及其特征、相关身体经验等在认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身体、认知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动态整体。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中关于高级认识如何发生的论证蕴含丰富的具身认知思想,具体体现在:(1)认知是个体借助身体动作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建构的过程。(2)研究认识的发生机制必须探讨有机体的生物条件。进一步探析并借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具身认知思想,对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认识论等研究的新突破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对知识性质的追问导致了当代认识论中对知识定义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如何理解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德性认识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试图用道德的规范性说明知识的规范性,甚至试图用认识的客观性说明道德的客观性。然而,这种方案的主要困难在于没有看到知识作为一种规范性概念如何与人类的价值发生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可以为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提供启发。"德性所知"、"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模式是从德性出发讨论认识问题。只有当我们把知识理解为由德性和心性所生发出来的对特殊事物的理解,我们才能理解知识所包含的真实内涵。只有在对人类灵魂的普遍理解中,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在价值。如果必须放弃把知识理解为得到证明的真信念这个定义,我们更需要论证知识定义中除了得到证明和真理之外还应当包含的更多的内容。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价值问题在知识构成中的作用,其次还要考虑认识活动中的价值客观性问题。我们不再否定知识构成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是更多地关注这些主观因素在多少程度上会最终进入客观的领域。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与价值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学生数学认识信念是理解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关键成分之一.学生认识信念的研究属于个体认识论研究范畴.研究发现,学生的数学认识信念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即学生所持有的信念对促进学习是无效的.目前,对影响学生认识信念形成的因素研究主要发生在数学教育领域,而关于学生认识信念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界.关于数学认识信念对学习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数学认识信念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和动机、行为参与、认知过程和数学学业成就的影响.学生数学认识信念的形成与发展,既深受学生的学习环境的影响,又深刻影响了自身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0.
学习信念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个体对知识和知识过程的看法或直觉认识,是一个多维的嵌入式系统。学生学习信念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教育因素———教育者和教育评价,个体因素———学习经验、认知风格和学习目标,学科差异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