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育教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主要路径在于增加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比重,重构高校人文社科类课程体系;立足教学实践,改变传统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模式;以促进就业创新创业为导向,积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的网络教学迅速崛起,已成为当前网络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各种信息的实时交互性和学习的协同性,从而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充分地结合起来。本文结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CSCL支持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从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与自身特点出发,在建构主义理论、主体教育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提出的。宗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点是: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进行教学,评价方式是利用学生自主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基础,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相结合,使教学不再单纯依靠教材、粉笔、黑板,将学校、社会、家庭紧密联系起来,拓宽了教育空间,从而实现了将教师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相结合。因此,积极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实现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当前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比较分析认知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学设计的观点,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流通信息的关联、学科学习环境的创设”等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新取向。本文希望在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能对日后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薛丽 《阅读与鉴赏》2011,(10):79-79,70
21世纪我国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探索新的教与学的方法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信息技能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新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多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紧跟教育改革趋势,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进行学习与研究,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信息类高校研究生英语学习特点的具体分析,以语类教学、任务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构建信息类高校研究生英语 EAP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及建议:设置专业化课程、将研究性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结合以及改革教学评价方式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才培养体系、导师管理、学生主体和学习资源对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提出构建师生共同体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科研水平能力等建议,以提高广西医科院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当前大学民族师范本科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特点,提出通过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和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全文重点论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民族师范本科学生学习的适应性、研究性学习的实地研究特征和意义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民族师范本科生人文地理学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实地研究方案、步骤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发现,S大学社科类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存在的学习倦怠突出表现在:学习目标的错位认识、学习内容的迷茫感强、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弱、学习结果的效能感低等四个方面。究其根源,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硕士生自身成长经历及其人格底色上的消极因素影响;二是导师对硕士生的学习成长缺乏针对性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三是现有环境尚难有效激发和保持硕士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有必要从学生自觉、导师引领、环境支持等层面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成长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