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源于中国古代的辨味审美,通过与古代欧洲的粗略比较可知,其间独特的饮食生存环境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因.作为文化早熟的中华民族,远比欧洲更早地进入农耕生活,形成自身的素食为主的饮食结构,这就奠定了辨味审美的基本前提.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虽然阻隔了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古国的往来,却获得了自我生长的本土性,从而保持了辨味审美的一贯性,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源于中国古代的辨味审美,通过与古代欧洲的粗略比较可知,其间独特的饮食生存环境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成因。作为文化早熟的中华民族,远比欧洲更早地进入农耕生活,形成自身的素食为主的饮食结构,这就奠定了辨味审美的基本前提。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虽然阻隔了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古国的往来,却获得了自我生长的本土性,从而保持了辨味审美的一贯性,形成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4.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 "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 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5.
“味”范畴的文化渊源和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范畴。先秦诸子第一次将味概念引进精神领域,而孟子和庄子首先把味与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味诗”的审美传统。“味诗”既指诗本体,又指对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批评具有辨味的特点,而西方古代批评具有辨真的特点;中国古代批评注重诗性、鉴赏、妙悟、感性、经验等,从而决定了中国古代批评在批评文体、语言、方法、结构等形式因素方面的特点。充分认识中西古代批评的差异性及其形成的原因,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们阅读语符文本会产生辨味审美,就因为语符具有一种生成味象的机制,这种机制源于饮食生活。饮食生活作为味象生成的根基,其通过交感、第二信号系统及联觉通感等多种途径实现语符的味象生成,从而达成辨味审美。  相似文献   

8.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味"范畴的生成与演变相较于其它美学范畴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它从最初的"饮食之味"不断转向"哲学之味"转变,最终形成"审美之味"。在"味"范畴的形成过程中,老子及宗炳对"味"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味”是我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古代诗论有滋味说、韵味说、真味说等观点,他们提倡从诗歌的本质和审美特征等方面来探讨“诗味”的根源。毛泽东一再强调:诗要有“诗味”,并根据自己的诗词创作实践,从诗歌创作规律这一新的角度,进行了新的独特的理论创造,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诗味”理论。  相似文献   

10.
辨味审美基源于食味,必然体现生命感性,遵循肉体思维原则.女人是感性的动物,较之于男人更贴近生命的本真,更能触摸生命感性的运动.顺应生命的本真,其内在地就表现为和谐与优美,是为中和之美,其外显就是富于虚灵的幻想和性情的阴柔.女人的这些特性恰与审美之味相通,从而使辨味审美颇具女人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