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5亿年前的“人类”足印 1968年6月。化石爱好者米斯特在美国犹他州羚羊泉发现了几块三叶虫化石(编者注:三叶虫6亿年前出现.1.8亿年前灭绝)。当他用地质锤轻轻敲开一块石片时,石片“像书一样打开,我发现。其中一片上有一个人的脚印,中央处踩着三叶虫,另一片上也显出几乎完整无缺的脚印形状。更令人奇怪的是,那个人穿的是便...  相似文献   

2.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学说。但这一学说直到现在还受到很多人的质疑。他们的重要反驳论据之一就是:为什么三叶虫等复杂的生命在寒武纪突然出现,而在此之前却没有化石记录?寒武纪前化石“零纪录”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说明要么进化论不成立,要么是没有保存下来或人们还没有找到化石。2006年6月,《科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了南京地质研究所在贵州省瓮安发现了5.8亿年前的多细胞动物化石,研究人员用同步辐射给化石照“X光”的方法,使只有0.1毫米~0.7毫米的微小生物呈现出清晰的内部结构。这些小生物所…  相似文献   

3.
摆摊卖化石     
王小航 《作文》2024,(1):14-15
<正>我想要一块儿完整的三叶虫化石标本,却被妈妈拒绝了。我只好接受建议,卖掉家里多余的三叶虫尾、小嘴贝、海百合茎化石,来换一块儿完整的三叶虫化石。摆地摊的第一天,我和妈妈带着整理箱、小马扎准时来到海韵广场北侧。我们把化石标本盒整齐地摆放在箱子盖儿上,并贴上写有“三亿年前三叶虫化石”“亿万年前小嘴贝、海百合茎化石”广告语的纸。可广场上散步的人不多,远处一群小孩子在广场中间玩手摇动力车,偶尔有一两个人从我们的摊位前走过,没有一点儿停留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在 1 40 0多年前 ,晋代郭璞在《尔雅》一书中提到齐 (山东 )人以“蝙蝠石”制砚的事。今天 ,以蝙蝠石制成的砚台 ,已是文房四宝中的珍品。蝙蝠石上的所谓“蝙蝠” ,实际上是一种寒武纪的三叶虫尾巴 ,只不过模样与蝙蝠相似。古生代的寒武纪 ,是地球生命大爆发时期 ,很多动物迅速起源 ,飞跃式出现。尤其是当时 ,三叶虫特别多 ,盛极一时 ,因而寒武纪又有“三叶虫时代”之称。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的一种无脊椎动物。其身体分为头、胸、尾三部分 ,胸部有众多胸节。身体的腹面有几对附肢和脚 ,而且也是分为一节一节的。身体的背面 ,从头到尾有两…  相似文献   

5.
在大自然这位天才造物主的众多杰作之中,有一种叫做“燕子石”的石块。燕子石,顾名思义,因其石面上具有天然形成的、形态酷似燕子的立体纹饰而得名。这些“燕子”姿态万千,活灵活现,令人赞叹叫绝。  相似文献   

6.
化石之最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为非洲南部阿扎尼亚昂威尔瓦赫特群中的球形、椭球形化石,直径只有2~6微米,距今至少34亿年,被称为“伊索拉姆原始细菌”,是地球生命的始祖。在该群之上的无花果树群中产的直径为10~20微米的菌藻类化石,称为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Ar chaeosphaeroides babertonensis),距今32~31亿年,这是地球上可靠的最早原核细胞生物。  相似文献   

7.
《科技文萃》2001,(8):176-177
根据对一块17年前在我国云南省出土的动物化石的研究,中美两国科学家认为,这块被称为“Hadrocodium wui-hadro”(希腊文),即“大而饱满”的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化石,这种2克重、12毫米长的动物生活在1.95亿年前的早侏罗纪,是现代哺乳动物最古老和最具马扎罗山圈在30公里的范围内.75万年前,  相似文献   

8.
燕子山     
阿克苏鸟什县城旁有一座燕子册,提起燕子山,小朋友可能会马上联想到蹁跹飞舞的燕子。真实山上的“燕子”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种燕子,而是满山遍野俯首可拾的形似燕子的化石。  相似文献   

9.
到过普陀山的人恐怕不知道“催生子”为何物。在各种旅游丛书中,介绍普陀山的土特产时也都未提及“催生子”。虽然普陀山两条主要街道旁,小摊贩上的小玻璃瓶中有时装有“催生子”(每枚价1角),却未引起一般旅游者的注意,因为他们不知其为何物。“催生子”背面呈球冠状切面(球体的顶部称为球冠),小的直径约3毫米,一般为5~10毫米,大者可达25毫米。高2—5毫米。腹面平坦,上  相似文献   

10.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究竟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你很好奇的话,就请先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好好动动脑筋吧!什么是“三叶虫时代”?5亿年前,称霸古代海洋的动物是三叶虫。因为它们的背上有两条深沟,身体似乎被分成了三片,所以得了这么个名字。其实,三叶虫的样子有点像昆虫,也能分出头、胸、尾(腹)三部分,是最低等的节肢动物。小的只有几毫米,大的可超过半米。三叶虫的胸甲结构很巧妙,由若干片可以活动的胸节组成,既能起到保护作用,又不会妨碍运动。在寒武纪,三叶虫的发展达到顶峰,种类和数量都极其庞大,超过了当时海洋中其他所有动物的总和,所…  相似文献   

11.
在古生代的奥陶纪时期,海洋中生存着大量的三叶虫。其中多数三叶虫的外形与寒武纪时期的三叶虫大相径庭,由寒武纪时期的扁平型向高凸型演变,而且体壳变厚,双眼鼓突,有的甚至像现代的螃蟹一样长着一双长棒状的眼睛。许多三叶虫化石标本成蜷缩状保存,仿佛一个圆球。  相似文献   

12.
回归燕     
一只燕子口含祥云,兴高采烈地飞向以红、绿两色的“99”字样和澳门区徽组成的“九九回归”标志。这幅由33岁的澳门设计师陈炳豪设计的取名为“燕子”的图案,被澳门各界庆祝回归祖国活动委员会选定为澳门回归的吉祥物图案。人们最早发现鸟类迁徙归巢习性,就是通过对燕子的观察才了解的。传说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宫中的宫女,为了想知道家燕次年是否重归故里,用红线缚在燕子的脚(附路)上,以此作为标记物,观察翌年燕子是否归巢。燕子是雀形目燕科鸟类的统称。我国现有燕科鸟类10种,它们是褐喉沙燕(Ripariapaludicola…  相似文献   

13.
金猴妈妈 孩子,地球上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被称为“世界屋脊”。你去过吗?小金猴 去过。妈妈,这次全球旅行,最令我兴奋和激动的,就是在那里看到了“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它是“世界十大土木石杰出建筑”之一的神奇宫殿。  相似文献   

14.
“双石”不是“上、下石钟山”四川丰都师范曾平东江有志同志在《(石钟山记)中的“双石”究竟指什么?》(《中学语文教学》93·2期)一文中认为“双石”就是“上、下石钟山”。这一看法是错误的。我们从《衰字记》所载李渤的文章中摘引有关“双石”的部分如下:“予...  相似文献   

15.
说起地球上的第一批动物居民,你会想到谁?动画片《冰河世纪》中的猛犸?我国科学家陈均远最近在云贵高原发现了“贵州小春虫”化石,这说明:地球动物世界的第一批“居民”可能是在中国。陈均远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和同事们在贵州省瓮安县采集化石时,发现了10块“有贵州小春虫”的化石。仅有0.2毫米长的“贵州小春虫”,个体虽小,但在显微镜下纽扣状的身体中有成对体腔和成对感觉窝等两侧对称构造。距今5.8亿年的“贵州小春虫”被认为是迄今最古老的两侧对称动物,即像今天的苍蝇、鱼或人一样,拥有对称而不是圆形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恐龙虽已从地球上消失,但在地层里留下了大量的化石。这些化石是珍贵的“历史档案”,是我们探索恐龙奥秘最重要的资料。恐龙化石的种类很多,有骨骼化石、牙齿化石、皮肤化石、木乃伊化石、脚印化石、蛋化石、粪化石、胃石、窝巢的遗迹、尾巴在地上的拖迹、胃中残余食物的化石等。  相似文献   

17.
小黑吃鱼 《红蜻蜓》2023,(11):18-23
<正>它有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它就是可爱活泼的小燕子。喜欢追逐春天脚步的鸟儿,有“金衣公子”黄莺,还有可爱活泼的小燕子。春天一到,燕子们就会从南方飞回北方。一、“恋旧”的小燕子你一定见过宽嘴巴、尖爪子、长着一双剪刀似的尾巴的燕子朋友。燕子是人们的“农作物卫士”。它喜欢吃蚊蝇、螟(míng)蛾等害虫,是农作物的好朋友。  相似文献   

18.
这次到浙江省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作生物考察,了解了有关西天目山出土的“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古动物化石的一些情况。剑齿象(Stegodon)是古哺乳动物的一属,属长鼻目。上门齿发达,臼齿齿冠上的齿板成屋脊状。七三年在甘肃省合永县发现一具世界上个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体长8米,高4米,门齿长3.03米,称为“黄河剑齿象”。时隔七年,浙江省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在开发朱陀岭附近的华严洞过程中,出土了许多古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个剑齿象的臼齿,长98毫米,宽54毫米,有6个完整  相似文献   

19.
不唯师 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教《燕子》时,有个学生问:“燕子在水面飞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尾尖沾水?”于老师想了想,回答说:“燕子要吃水里的小虫、小虾,所以先用尾尖缓冲一下,不然燕子就会因惯性一头栽进水里。”教师的话还没有落音,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不对。我在乡下观察过。燕子吃的是水面上的飞虫,它不吃小虾。”于老师被学生“将”了一“军”,并没有感到面子上过不去,而是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他不盲从.能坚持真理。试想。如果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兜头给学生浇一瓢冷水,那么,他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被浇灭,哪里还会有能力去坚持已见?  相似文献   

20.
不唯师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教《燕子》时有个学生问:“燕子在水面飞的时候,为什么要用尾尖沾水?”于老师想了想,回答说:“燕子要吃水里的小虫、小虾,所以先用尾尖缓冲一下,不然燕子就会因惯性一头栽进水里。”教师的话还没有落音,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不对,我在乡下观察过,燕子吃的是水面上的飞虫,它不吃小虾。”于老师被学生“将”了一“军”,并没有感到面子上过不去,而是表扬了这个学生,说他不盲从,能坚持真理。试想,如果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兜头给学生浇一瓢冷水那么,他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被浇灭,哪里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