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金山 《教育》2013,(19):50-51
作文是用以表情达意的。作文一般都需要修改才能达到表达准确、生动这个目标,还应兼顾"意"与"言",而对"意"的修改最终要落实到"言"的修改上。从学生作文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作文结  相似文献   

2.
一、语文阅读教学是很有意义的首先,可以把握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从吸收的角度看,阅读是将"言"还原为"意";从表达的角度看,阅读是将"意"化为"言",而在"言"与"意"之间的转化关系,是依赖于对生活的观察熟悉、理解和把握积累的"生活储备"。积累越丰富,思想水平越高,情感越丰富,"还原"就更通畅,更中肯,阅读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言"是什么?"言"即"言语",言语表达的技巧和艺术。"意"是什么?"意"主要是指感受、感想、情感、主题、观点等。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在"言"与"意"之间不断进行转换。起于由"言"到"意"的转换,而在这一"言语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言语"——"字字句句,不可轻易放过",获取文本信息,还要把学生驱进文本与言语作品进行深层对话,尽一切所能化  相似文献   

5.
人脑中的世界是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生成的。语文来自于这一过程中对世界的抽象或想象而对应着世界。学生学习语文就在认识世界;反之亦然。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所学都是人类为与世界交流而创造的"言意场"或"言意体"的生成规律。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并非语文课程学的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形式来表达相关的内容而只附带学习这些形式表达的内容,其他课程学的是语言文字作品的内容而并不专门学习表达这些内容的语文形式;而是语文课程所学为通用语文,具备立人性,其他课程所学为专用语文,只具塑人性。如此,语文课程的合法性也就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7,(4)
对小学生习作而言,所谓的言语智慧,就是小学生在"言"与"意"的转换活动中呈现的表达智慧。即有智慧地实现母语的表达,具有较强表现力及丰厚的涵养积淀的用语品质。小学生习作中培植言语智慧,指的是对题材的认识不仅仅停留于表面,具有独特的见解与感受;"言"和"意"的合一程度良好,用语不  相似文献   

7.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只有通过"语言"这一路径才能得以实现。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即文本的语言总是采用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其特定的思想内容的。所以,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课程,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潜文入境,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意"是如何通过"言"表达出来的,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范式,形成运用组块的意识,促进学生运用迁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语言观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为谁言说:语言在西方的很长历史时期是为神学目的服务的,而在中国,语言就是为现实人生服务。二、谁在言说:在西方宗教背景中,言说的主体是上帝,是"道"(Word)。而在中国,就是人自己在言说。三、怎样言说:在西方是以"能指—所指"二分结构来表达意义,而在中国则是以"言—象—意"三分结构来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岳 《成才之路》2014,(29):56-56
正"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在作文中起着组织领导之作用。何谓立意?意指作文的主题,即作者在描述生活现象、阐释事理规律、发表对某事物的看法或主张时,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意向。立意就是对文章或作品中心的确立。辞贵达意,语言文字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表达的"意","言而无意,行之不远"。一、立意的作用(1)"意"之高低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文章之意,李渔认为,意犹主脑也;黄子肃更说"意者一身之主也"。可见,意  相似文献   

10.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这里所说的"烟霞"和"草木"便是意象.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11.
当前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存在着重"言"轻"意"或重"意"轻"言"的失衡做法,直接导致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败俱伤。本文通过对比与分析,从据"意"识"言"、依"言"会"意"和以"言"表"意"三个方面提出了高年级语篇教学的价值取向——言意兼得。  相似文献   

12.
<正>对李维鼎先生提出的"言意转换"理论,李海林先生认为"应该说是很深刻的",可他又提出:"直接把言语过程看作是一个言-意转化的过程,至少是不完整的",因为"在由‘言’而‘意’和由‘意’而‘言’的过程中,夹着一个内部言语过程"。言-意和意-言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中间性、过渡性的中介物,这种转化才有可能",这个"中介物"就是指"内部言语"。如果无视这个中介物,"直接把言语过程理解为从思想到语言、从语言到  相似文献   

13.
"言意共生"是语文的基本品格,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从学生"言意经验"出发,让教学"知意和谐";从文本的"言意品格"出发,让教学"情理圆融";从阅读的"言意互摄"出发,让教学"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14.
"言""意"共生,"言"为根本,是主体;"意"为手段,而非目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文本意境,在"言""意"共舞下,漫步课堂,提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张燕 《广西教育》2014,(29):100-100
正"言意兼得"之"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内涵)、思想、情感等;所谓"言",主要是指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及内在言语素材,它是文本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及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言意兼得"就是要通过深入文本、挖掘文本中的有效言语因素,积累言语范式,形成运用组块,以利于迁移运用。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议论文特有的言语形式,形成自觉探索实践思想指导行为,进而使学生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以下,笔者以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滴水穿石  相似文献   

16.
语言乃语文之根。欲辨清语文教育的性质,须先厘清语言的本质。在现代哲学的视野下,语言的本质既非列宁所讲的"工具",也非索绪尔所称的"媒介",而应当是"介质",是思维的介质,是表现、传播思维成果的介质。由此出发,以语言为内容的语文教育的着力点,就不应止于"言",即所谓的"法则"、"方式"、"方法"、"样式"等"形式上",而必然要扩展到思想感情,扩展到既涉及"言"又涉及"意"的具体交际中的"言意场"或"言意体"的正确生成。语文教育的性质便当是:学习正确生成思想或话语、提升言意和美的母语交流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思妇闺怨诗指以书写闺阁中女子怨愁的诗,往往借助"楼"这种意象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思妇闺怨诗词中的"楼"为思妇情感的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意象示现的角度上,"楼"与"愁""思"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其次在意象造型上,对人物形象有很好的表达效果;最后"楼"具有沿袭作用,本身流露出一种感伤意识。"楼"入诗词所形成的感伤情怀,及其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是值得我们好好体味的。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的王弼在他的《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寻意,得意而忘象。”  相似文献   

19.
"意"有余,"言"不足,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教师需要追求言意兼得,为学生打造出真正精彩的语文阅读课堂,让学生随"言"而行,随"意"而飞。  相似文献   

20.
言、意、象是中国思想史涉及极为广泛的三个范畴,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的诸多思想家则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其后历代思想家也对此颇有见解,尤以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辨"的讨论更为广泛、丰富。然而,言、意、象这三者的论述却并未终止,历代众多思想家也对其作出了不同侧面的阐述和理解分析。在形而上的领域,言不得其位,不言方可悟道。庄子以"忘言得意"而进入精神的充分自由,继而进入悟道之路。研究庄子的言意观,探索分析其言说方式于哲学、文学领域均极具价值,更有助于对我国古代思想的了解掌握。本文主要围绕庄子的言意观及其"三言"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