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西方的“女性诗歌”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而出现得比较早,中国则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和启发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诗歌”的。但是,中国的女性诗人在接受西方诗歌的同时也进行了思考和发展,使得中国的“女性诗歌”更为成熟、冷静。本文试以美国自自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和中国“女性诗歌”的领军人翟永明为例,从“女性诗歌”的题材、女性意识和女性创作几个方面将中西“女性诗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刘瑾 《考试周刊》2008,(11):29-1963
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被众多的权威评论家称为美国最为成功的自白派诗人之一.而正是自白派本质上的冷淡、悲观和失望这几种冷色调揉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普拉斯黑色的艺术世界.这里的"黑色"既是指午夜天空的漆黑,即阴郁、愁苦和死亡,也同时象征着子宫的黑暗,即再生.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和解读普拉斯诗歌中黑色的双重力量,最终探究诗人的内心情感和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战后非常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自白派诗人"中最具才华的一位。她以复杂的文学个性备受世人瞩目,其被世人传诵的诗歌以及散文极具特点。其中,普拉斯很多的诗篇是追思她幼年时就已早逝的父亲。笔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来揭示普拉斯作为一位"自白诗人"在诗歌作品中对其父亲情结的剖白。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中,女性诗歌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诗人大多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和鲜明的个性为诗坛所瞩目。进入新世纪后,网络的发达与普及,使诗歌的传播变得异常简单,谁都可以写诗,谁都可以发表诗。一部分女性诗人更是利用博客创作了大量诗歌,最为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最为丰富地显露了自己的艺术才华,最为自由地呈现了自己的审美个性,生动而精彩地释放出女性诗歌打动人心的力量。有人将这部分女性诗人的创作命名为“新红颜写作”。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被称为一位超现实的、富于幻想的、极具古典气质的女英雄。她的诗集前卫、狂野和微妙于一身,女性情感体验是普拉斯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普拉斯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她对女性生命中的各种情感体验大胆而细腻的书写被世人所铭记。通过分析普拉斯的几首书写父女关系、母子关系和男女关系的诗歌,探讨其复杂的女性情感意识在诗中的独特体现。  相似文献   

6.
西尔维亚o普拉斯是自白派中最年轻最有艺术才华又最早自杀的女诗人。她所创作的诗歌反映了她不凡的人生观,在她看来"死亡是一门艺术",从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认为死亡即是永恒和再生。本文借她的一篇诗作《雪莉角》来分析她对死亡的看法,即,肉体的死亡并不可怕,因为精神可以长存,惟有精神才是永垂不朽的。  相似文献   

7.
普拉斯借助诗歌中的人格面具,以"女儿""妻子""母亲"等多重女性角色书写自我,揭示女性在当代社会里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情感关系。普拉斯诗歌中自我的分裂与其看重自己人际关系的质量大有关联,普拉斯与父亲、母亲、丈夫以及子女等形成了矛盾纠结的关系。普拉斯的诗歌渗透着时代的精神危机。自我不是独立存在的,自我属于社会性的。在得不到社会的关怀、亲人的关爱以及朋友的关心时,就丧失了关联自我。独立自我使普拉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20世纪美国自白派诗人的杰出代表,其诗《拉撒路夫人》凭借丰富的暗喻、新奇的意象以及显著的再生意识闻名。在对诗歌的解读中,前人往往忽略了诗人对"复活"和"重生"态度的微妙差异。本文将诗歌中的三种形象抽丝剥茧,再通过文本语境、历史语境与《圣经》掌故的对比叠加,分析普拉斯真正的再生观。  相似文献   

9.
魏磊 《铜仁学院学报》2012,(4):23-26,30
《钟形罩》是美国当代自白派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唯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其中的死亡和重生意象与其诗歌一脉相承,凸现了作者一贯的创作主题。文章从象征性地回归母体和凤凰涅槃这两种仪式出发,分析和解读《钟形罩》中的重生仪式,并从中透视出小说与诗歌重生主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于20世纪中后期,是当代西方女权运动与生态环境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作为美国20世纪文坛最为耀眼夺目的女诗人之一,西尔维亚·普拉斯亦是女权主义者的文化偶像,她以如流星般短暂的一生书写出了诸多具有自白风格特征的诗篇。围绕这些诗篇中呈现出的生态意识与女性体验,基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对其诗歌中彰显的生态女性主义主旨加以分析,通过阐释其诗歌中对人与自然平等共生观念以及对女性身体摧残的表达、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展开普拉斯诗歌的研究,并最终指出普拉斯诗歌对生死二元论的消解以及对再生与超越性的思考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诗人所具有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女性诗歌的崛起,女性诗人开始以其独立、反叛的姿态出现在中国诗坛,而在大量女性诗歌文本中,一种具有某种共性的"自画"成为了这一时期女性诗歌重要而独特的创作倾向。可以说,在自我的镜照与打量中,女性诗人群体发现并彰显了自身强烈的性别意识,而女诗人伊蕾、翟永明则是以"自画"以及为女性群体"绘画"的方式重塑了女性的个体意义与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2.
翟永明的诗歌从关注女性命运开始,揭示了女性生存的命运和本质,以自白式的诗歌话语淋漓地表达情感。而后,诗人逐渐转变自己的话语方式。"超越"是翟永明的关键词,从表达女性意识到将个体经验与历史、现实语境相结合,诗人走向了更为宽阔的诗歌表达领域,在诗歌话语的转变与超越中,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工人诗人",河北诗人李学鳌在诗歌理想与诗歌创作中逐渐实现了"工人"与"诗人"双重身份的融合。20世纪50年代,"颂歌"成为其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此类诗歌始终贯穿着三个延续不变的主题。在"新民歌"运动的影响下,李学鳌创作出大量兼具"古典"与"民歌"特点的民歌作品。李学鳌的诗歌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填补了工人阶级创作诗歌的缺失,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诗歌"真实性"的追求上,但是也显现出明显的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女抒情诗人之一,也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抒情诗歌,写创作了许多关于解放女性问题的诗歌。《新生》作为米莱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米莱在诗歌上的创作才能。《新生》讲述了一个在肉体和灵魂都已死亡的人是如何通过自然的洗礼而重获新生的。米莱在《新生》中采取了传统形式,但她表达的内容却是现代的。该文就米莱对一场雨的描写及这场被作者拟人化了的雨在其创作上的用意进行分析,来探索米莱在诗歌上的创作才能。  相似文献   

15.
唐佳欢 《海外英语》2014,(21):210-211
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女抒情诗人之一,也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抒情诗歌,写创作了许多关于解放女性问题的诗歌。《新生》作为米莱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米莱在诗歌上的创作才能。《新生》讲述了一个在肉体和灵魂都已死亡的人是如何通过自然的洗礼而重获新生的。米莱在《新生》中采取了传统形式,但她表达的内容却是现代的。该文就米莱对一场雨的描写及这场被作者拟人化了的雨在其创作上的用意进行分析,来探索米莱在诗歌上的创作才能。  相似文献   

16.
温松峰 《双语学习》2007,(8M):138-138,140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自白派中最年轻最有艺术才华又最早自杀的女诗人。她所创作的诗歌反映了她不凡的人生观,在她看来“死亡是一门艺术”,从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她认为死亡即是永恒和再生。本文借她的一篇诗作《雪莉角》来分析她对死亡的看法,即,肉体的死亡并不可怕,因为精神可以长存,惟有精神才是永垂不朽的。  相似文献   

17.
自白派诗歌是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特有的文学现象。文章通过金斯伯格、普拉斯、贝德曼、赛克斯顿等自白派代表诗人的作品,剖析自白派诗歌的特点,从而进一步阐述自白派诗歌的狂欢化写作。文章发现,自白体诗歌是诗人为了挣脱自身痛苦经历的个人化与狂欢化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诗人的生活,但是由于自白体诗歌中上帝的缺场以及对于宏大史实的书写,使得自白体诗歌高于自身经验,成为信仰缺失和真实世界的隐喻。  相似文献   

18.
郭基南是锡伯族著名现代诗人。从本世40年代起开始发表诗歌作品至今,其创作道路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本文根据诗人的家世、生平与创作道路。将其解放前的诗歌作品作为诗人创作的第一阶级即早期诗歌创作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具体地分析与论证,说明了诗人善于从中原汉文化汲取精神营养和写作技巧,并以自己卓有成就的新诗创作实践,显示了他的诗歌创作对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学和现代新文学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肯定译者在翻译过程的创造性,倡导译者将女性特质融入译文。本文讨论的对象是美国自白派诗人普拉斯的自传《钟形罩》的三个中译本。由于译者的性别意识差异,原作诗人的精神崩溃意象、认同危机在翻译操作中亦呈现出差异性,其中以郑至慧、杨靖为代表的女性主义译者通过序言、改写等"她者"操纵方式彰显了性属差异,赢得了女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丁玲 《考试周刊》2007,(36):101-102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通过意象表达自己复杂而独特的情感。她对"死亡"的感受和描写是深刻而独特的,有多重含义。本文通过考察诗人诗歌中关于"死亡"的意象的多重含义,以更好地了解诗人诗歌中关于"死亡"和"永生"的主题的深刻内涵以及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