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文化史上,有三种主流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一种是儒家的积极入世,一种是佛家的超然出世,一种是道家的隐逸自适。本文重在阐释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文化思想的内容,并进一步揭示隐逸文化的价值,最后明确隐逸文化的四条教学要点:选好人生榜样,树立远大志向;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三观”;挖掘隐逸文化内涵,重视情感熏陶;内化隐逸精神,践行育人目标,以期为中学教师教学庄子隐逸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隐逸诗词是隐逸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隐逸诗词所投射出的幽静与平和的意境使不少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心向往之,从而也引发了译界的持续关注。隐逸诗词意境与其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息息相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艺术审美维度的平衡与融合,有助于隐逸诗词译文中意境的再现。  相似文献   

3.
隐逸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灿烂的隐逸文化对中国从古到今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今具有隐逸倾向的作品贯穿着山水田园情怀和隐逸情怀,渗透着隐逸人格精神,在对意境的营造中体现出了隐逸文化一脉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与绵延。  相似文献   

4.
浅论中国隐逸文化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作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源远流长而又牵涉颇广。本文不专论隐士其人,而把隐逸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将社会的宏观和士大夫心理的微观相结合,找出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文化。隐逸文化的形成有着社会的、文化的、审美的、历史的必然性,它是古代士大夫阶层中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风貌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概念尚未厘定,创作实践却蔚为大观的一种文学形态。以古代隐逸文化为背景,通过对现代文学中某些作家的隐逸现象和作品中隐逸倾向的分析,尝试建立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体系,以丰富中国隐逸文学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隐逸文化解读陶渊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隐逸文化有道家和儒家两个源头.魏晋玄学张扬体任自然,超乎世俗,希企隐逸,使隐逸文化空前繁荣.隐逸文化哺育了陶渊明,陶渊明代表了隐逸文化的辉煌.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情趣的诗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桃花源记》的写作题材与汉末以来士大夫避乱隐居的事迹有关,更蕴含着作者本人隐居躬耕生活的经验和人生况味,是他借助想象希冀改变社会现实的不朽艺术杰作,是中国隐逸文化的奇葩.  相似文献   

7.
兰毅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09-110,135
隐逸文化源远流长,当道统和政统发生背离时,隐逸文化由此产生。隐士们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隐逸思想。显然隐逸文化从未占据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精神基因,隐逸思想曾历史地传承和沉淀于历代不畅其志的士人的血脉之中,并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隐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隐逸文化传统对中国现代作家的人格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隐逸作家疏离主流文化,热衷传统,并融入了现代意识,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隐选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9.
申华岑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2):56-57,61
竹林七贤的隐逸是魏晋时期隐逸文化的标志,阮籍、嵇康、刘伶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隐逸方式,在中国隐逸文化传统中不仅具有典型意义,而且还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方媛 《文教资料》2009,(20):81-82
隐士和隐逸行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隐士们的生活方式为有文化有修养的文人所推崇和效仿.伴随隐士们的隐逸生活所产生的隐逸思想又在儒道禅三家思想中得到强化,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审美趣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古代画坛众多有影响的画家也接受了隐逸思想,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古代绘画的发展大方向.  相似文献   

11.
隐逸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对中西方文明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隐士们注重人文内心的个体主义以及诉诸山水纵情山水的追求在中西方文化中是共通的.尽管隐逸文化有其悲观遁世消极的一面,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隐逸文化都有其积极的共性.隐逸文化中积极正面的因素,有助于人们关注内心世界的平和,保持心灵的宁静,构建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隐逸诗歌源远流长,虽然"隐逸诗"一词最早出现于南朝钟嵘的《诗品》中,但隐逸诗歌则滥觞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并于汉魏时期渐成风气,在两晋达到繁荣鼎盛期,并一直贯穿、绵延于中国文学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本文试从美学层面上探讨隐逸诗歌的意蕴和特色,发掘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一、歌咏自然,使自然成为了独立而纯粹的主体审美对象大自然中的山水、林泉、田园等写作对象并不是兴起于隐逸诗歌,但是其在不同时期诗歌之中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作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隐逸文化一直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荡变幻的古代社会里,一部分士人出于对流俗丑恶的极端憎恶,对自身人格的守望,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返身而入林泉,枕石漱流,将他们的痛苦、悲伤和忧患深埋心底。今天,虽然时代发生了巨变,隐逸文化所赖以生存的原生土壤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这种文化却不可避免地投映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底片上,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对现代人隐逸情怀的生动阐释。一、承认世界之美、现实之美和他者之美传…  相似文献   

14.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隐逸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它萌芽于唐,成熟于宋,发展于元,清代达到高潮。它的影响力至今仍被画家所崇尚。  相似文献   

15.
在汉代之前,隐逸文化虽然借助儒、道两家的思想资源而得以成形,但在文化内涵上并未能摆脱这两种主流文化观念的笼罩而自成体系,处于儒、道对立的分裂态势中。而汉代隐逸文化则从时代政治文化环境出发,分别借鉴儒家隐逸思想中的道德化原则与道家隐逸思想中的自由理念,对先秦儒、道隐逸文化资源进行改造与重组,并促成了隐逸与政治的和解与合作,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一套新型隐逸文化体系,对此后隐逸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道家庄子是隐逸^格和思想的集大成者。研究《庄子》中的隐逸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隐士文化的根源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道家“出世”的思想以及由此表现出的隐逸之风发挥了一种异常重要的作用—社会调节和互补。正是因为发挥了这样的文化功能,隐士文化才延续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内涵要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人格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它对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价值。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自身内涵要素的陶养培育过程中,从古近代一批文士的隐逸人格精神中汲取了自由精神及批判精神的滋养。隐逸人格精神是独在中国形成传统的隐逸文化的最大精神价值所在,其建构与彰显是在隐士和准隐士独特的生活实践尤其是文艺审美实践中完成的。从此意义上来看,隐逸人格精神实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种重要的内涵要素。  相似文献   

18.
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隐逸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它萌芽于唐,成熟于宋,发展于元,清代达到高潮。它的影响力至今仍被画家所崇尚。  相似文献   

19.
隐逸是从上古就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一旦产生,就寓有某种文化意义。针对中古魏晋时期文学中的隐逸现象,对个别隐逸作家作品进行梳理,从隐逸的内涵和文化影响去探索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虚静”乃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范畴的提出及其发展演变,都包含了极为丰富的隐逸文化内容:即,由隐逸文化角度而论,虚静一语,一方面指陈了一种精神境界,而在现实层面,达到此一境界的有效及最佳途径,往往也就是“隐逸”;另一方面,它又指向了主体“存身”的方式之一,亦即隐逸的实践行为。由此,虚静论深刻地表征了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学的人生论这一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