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2 毫秒
1.
通过选取13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安徽省17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出安徽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合肥中心地位优势明显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安徽地区经济竞争力的相关对策,以求得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从而实现安徽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青铜乐钟作为一种乐器,在青铜器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安徽地处江淮流域,在历史上出土了许多青铜乐钟。以安徽地区出土的青铜乐钟为视角,以蔡侯铜钟和钟离国铜钟等为例,分析安徽地区的青铜乐钟所反映的社会功能和历史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居民“泛长三角意识”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合作需要一种观念认同,区域文化认同是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分工的一个重要因素。安徽地区的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因年龄、地域、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的不同,对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知晓情况、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认识、看法及建议等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在调查分析基础上,对安徽参与泛三角区域合作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推进安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2008—2017年相关数据,测度长三角地区33个相关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实证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安徽应充分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其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和产业发展机会,加强产业互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移,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发挥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创造力,挖掘劣势产业和次优产业的潜力,推动安徽产业转型升级,深化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合作格局,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运用GIS技术对安徽皖籍大学生体育旅游出游方式、项目选择偏好等体育旅游行为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绘制的专题图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皖南皖籍大学生喜欢夏季出游,皖北皖籍大学生喜欢春季出游,处于安徽中间位置的大学生选择火车出游的比例最高,处于安徽边缘地区的安徽皖籍大学生选择汽车比例最高,考虑费用的7个市大多集中在安徽中部,其余10个市考虑比例最高的因素都是兴趣,喜欢爬山的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选择野营的主要集中在皖南等.建议相关部门根据安徽皖籍大学生体育旅游行为地理分布的特点,进行项目开发以及体育旅游活动的组织.  相似文献   

6.
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安徽工业投资回报率为研究对象,利用1998—2015年间工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对安徽工业投资回报率进行估算,其间工业投资回报率总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景气变动、金融发展、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均对安徽工业投资回报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外开放对安徽工业投资回报率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18,(3):102-106
通过对安徽古代书院的文献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和质性分析,梳理发现有安徽古代书院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加,研究主体多为高校研究者,且多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院历史与书院志、书院与学术、书院与地方文化等方面,对于安徽古代书院的区域研究也集中于徽州书院的研究上,对于皖江地区古代书院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8.
以"善治"理论基本内涵为指导,构建安徽区域现代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取有事先提示的专家调研法为各指标设定权重,利用改进的功效系数处理法和聚类分析法定量测评安徽61个县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发现:(1)安徽省县市的现代治理能力与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2)安徽区域现代治理水平整体上与地区经济规模相关性不显著,但与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及经济增长速度正相关。本文研究从提升区域治理现代化水平视角,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继续加大投资,推进收入分配改革,采取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的相关措施提供了实证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安徽地区的民族和文化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地区自古就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与华夏、尤其与东夷族关系密切。“三代”时期,该地区已形成东夷或华夏与土著族结合的方国。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地区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地方特点比较突出,又有南北文化交汇的特点。先秦时期安徽地区文化的发展为秦汉文化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安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省,其偏远、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基础较差,卫生、教育等条件相对落后,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少的差距。为促进安徽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完善相关的政策与机制,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安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省,其偏远、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基础较差,卫生、教育等条件相对落后,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少的差距.为促进安徽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必须完善相关的政馕与机制,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工业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石,安徽是长三角西部成员,对安徽及周边城市工业行业的相关性和差异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间的工业联系及变化,以促进城市工业良性发展。选取2011、2020年分行业数据,采用均值与相关性检验方法。研究表明:安徽传统工业行业呈扩散分布,相邻城市间普遍相关;现代工业行业在发达地区聚集,相邻城市呈现非连续性相关,且东部跨省城市的相关性大于西部跨省联系。东部大城市与安徽近邻城市存在不同的联系机制,南京与安徽芜湖、合肥、滁州的行业结构具有同步性,而杭州与安徽芜湖、宣城、黄山的行业结构表现了非同步性。安徽两个明显的工业圈是以合肥为主的皖东南工业圈和皖北工业圈。各类城市工业都出现了升级现象,大城市的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中小城市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医药等行业的份额有明显提升,农副食品加工、纺织业等行业的地位有下降表现。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好。本文以安徽中部地区乡村旅游点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Pearson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以及乡村旅游点距离中心城区的平均距离与社会经济关系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安徽中部地区乡村旅游点,聚集分布在城郊地带和景区附近且位于主要交通干线公路10km范围内;(2)安徽中部地区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不均、过分依赖著名景区、影响力不够;(3)乡村旅游点距中心城市的平均距离与中心城市GDP、第三产业产值、城镇人口等都呈现负相关,且相关性不显著,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向中心城镇的集聚阶段。  相似文献   

14.
构建基于文化特色的安徽文化产业发展人均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探求影响安徽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地区文化资源、政府文化投入等都会极大地影响安徽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安徽三大文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应从自身的文化资源出发,实施五大战略,即文化特色战略、政府支持的投融资战略、地区合作战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战略及科学技术创新战略,促进各地区文化产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安徽滁州地区部分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工资待遇、职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来研究我省农村幼儿教师的生活状况,分析了影响农村教师生活状况的因素,为改善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生活状况的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安徽崛起的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是中部地区的欠发达省份,安徽崛起首先要人力资本的积累。由于经济欠发达,安徽人才外流、人才浪费比较严重,为此,需要多种措施吸引、保留、培养人才,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7.
明清以来江淮分水岭地区环境整治情况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全国也是安徽乃至江淮分水岭地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探究江淮分水岭地区环境整治史,分时段考察明清以来相关政府政策导向、统治者思路以及在治水、垦荒、发展农业等方面的环境整治历史形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现代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安徽地区城镇历史变迁研讨会"围绕着安徽城镇历史变迁轨迹,安徽城镇发展史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安徽城镇历史变迁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9.
元朝政府文教政策的调整,各处地方官的积极推动,南宋遗民儒士、理学家、普通民众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及宗族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上述各方力量所形成的合力,促成了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按所在地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特别是淮河流域一带,书院创建较少。按创建年代分,元代中后期安徽境内新建书院较多,也有不少前代所建而在元代得以留存的书院,经过修复被重新利用。按创建主体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绝大多数为民办,官办相对较少。由于元朝政府对书院控制的加强,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官学化趋势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20.
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紧邻长三角地区,是长三角地区的自然延伸地带,无论是从安徽与目前的长三角地区的历史人文的基础考证,还是双方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互动、互促和互补关系,以及合作的现状来考察,可以说,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近年来,安徽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中心,主动寻求与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各省市及周边其他省市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安徽要想真正融入长三角,广泛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还需采取诸多积极措施和进行全方位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