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在教育生态学的视野中,一个班级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生态关系。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对话、融合、共生发展,课堂就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会促进每一个班级因子的优化、发展。雷夫的"第56号教室"所展现的就是这样的教育生态理念。因此,打造优秀班级"文化生态"来滋润班级生态气候,让每个生命在班级里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个生命的存在都能感到愉悦和幸福是切实可行的。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奠定班级"文化生态"基础班级"文化生态"良性发展,首先需要学校注重视班主任  相似文献   

2.
课程表框架下的教室课程生活会从各个方面对班级生态创造产生影响。班主任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育人观,要和学生一起创造有联系的、整体性的教室课程生活,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创造积极的教室课程生活体验。这样,教室课程生活才能为班级生态创造提供支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丰富而全面的"营养"。  相似文献   

3.
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生态体验范畴从感性生命个体的生存实践出发,凸显教育的践履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凸显教育中的美善和谐因子。生态体验是一种臻于和谐美善境界的道德教育模式。它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和重构道德教育过程,凸显营造既适合于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文化氛围,使导引者和体验者双方全息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陶养健康人格。生态位是一种教育隐喻。生态体验教育在校本问题研究中发挥出独特的魅力前景。  相似文献   

4.
刘黎 《贵州教育》2013,(14):27-30
一、问题的提出生态体验作为一种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必须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三个向度,去引导体验者认知和体悟生态关系的全部内涵和真谛,触发和生成体验者的健康人格和生态智慧、生态意识与生态能力。"生态体验教育"模式的逻辑线索是遵循亲验活动、体验在先,领悟、结论在后的流程。营造体验式、开放式对话和反思性表达与提升,是"生态体验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生态体系教育"模式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挑战,给了笔者很多启迪。笔者认为现有的儿童文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存  相似文献   

5.
李泓霖 《辅导员》2014,(15):26-27
<正>我校开展的"生态德育"实践环节包括:营造体验场+开放式对话+反思性表达。即通过有生命感动的体验活动和生命阅历;导引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讲述体验活动的现场感受,开启学生在三重生态下的不同感悟;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把不在现场的资源调入当场,进行反思性对话,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感悟过程中,不断进入"体验之思"的道德境界。同时,我们还让生态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生态环境,懂得尊重和  相似文献   

6.
正"规则"是什么?在有些人眼里,它可能是斑马线、是红绿灯、是有序而高效的生活,但在沦州市运河区迎宾路小学,规则就是生命,放弃规则就等于放弃生命。这是因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数以万计的人在瞬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却在1分36秒内安全转移,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这件事深深触动了迎宾路小学的老师们,他们决心依托"规则、自律"两个德育课题的研究,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为途径,以生态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成长、改变、收获。  相似文献   

7.
正我校开展的"生态德育"实践环节包括:营造体验场+开放式对话+反思性表达。即通过有生命感动的体验活动和生命阅历;导引学生进行开放式对话,讲述体验活动的现场感受,开启学生在三重生态下的不同感悟;不断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把不在现场的资源调入当场,进行反思性对话,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感悟过程中,不断进入"体验之思"的道德境界。同时,我们还让生态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生态环境,懂得尊重和  相似文献   

8.
实施任务型体验教学有效构建生物生态课堂,可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体验,有效激发生态课堂的生命活力。在任务型体验教学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实践、去认识、去发现、去开拓、去创造,不断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突出了生态课堂的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出于对"学生生命"的关照,将其视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有机统一.并以"生态学"为视角,相应地提出整体构建普通高中生态校园的"三维策略",即"自然生态构建策略、社会生态构建策略、精神生态构建策略".并就每一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从实践层面作了具体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创建于1954年,原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子弟小学。1964年由海淀区教委接管,改为现名。学校一校两址,现有43个教学班、近1700名学生、近百名教职员工。多年来,学校以优质的办学质量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被评为海淀区第一批"素质教育优质校"。十八大召开之后,学校紧紧抓住教育改革的重要机遇,借建校60年契机,赋予了"和谐教育"新的内涵,确立以"生态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提炼出"让生命和谐生长"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生态体验的  相似文献   

11.
生态体验是臻于美善和谐的教育形态,自觉赋予了学校管理道德性,助其回归立德树人本位,开启一体万相的教育实践新形态,有效解决当代学校管理实效难题。道德的学校管理以优化师生生命样态为价值目标,是立德树人的机制保障,亦是从元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创新学校管理方式和教育过程,通过体现生命样态观、体验本体观、生态化育观,创生出生态多样、感动生命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及生态文化,从实践层面回归学校管理的立德树人本位,步入生态管理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针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出现的种种问题,结合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家庭教育",我们展开了系列家庭教育活动,打破了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和模式的惯性.富有魅力的生态体验下家庭教育,养护了孩子的良好情绪,滋润了幼小的生命,让博大与关爱深深埋根.同时,诱发了家长的生命感动,使家庭教育由外在事物转化为内在体验,成为有吸引力的教育活动.教师的心灵也在一次次历练中得以洗礼,让一切教育在我们身边自然而然发生着.  相似文献   

13.
罗兰·艾默里奇有强烈的"灾难情结"。"灾难"既是其电影作品中最重要的符号,同时又潜含着丰富的文化隐喻。选取罗兰·艾默里奇的5个电影文本为对象,从生态审美和生命美学的角度分析其作品的文化寓意。艾默里奇的灾难电影一方面从生态审美的角度形象地揭露了家园危机,另一方面又让观众在对灾难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感受到死亡的胁迫,从而迫使人们追问生命的意义,引发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4.
生态批评有着丰富的历史、时代与文化的生成语境及条件,作为文学现象,既能合理调控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机—过程,又需探寻人类共同共通,且具普遍性存在的价值合理条件,以跨地域、跨文化境域铺设中西互通的优质路线。中国文化及文学丰富的生态智慧内涵,其特有的感悟自然及生命体验的方式为生态批评输入不可枯竭的文化能量,也是中西文学乃至跨文化互通的必要路线。用生态批评的体验及评价特点来审视和阐释中国文学,不仅活化,且会拓展生态批评视野,也是文化交往及人类与未来交通的互通之策。中国文学要体现现代转换,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就需与多样文化进行"间性"交往,既突出自身特点,又以文化支持观照人类发展,共同呵护地球生态之家。  相似文献   

15.
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培育具有生态人格的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所必须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可以从"两课"教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体验三个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正>"生态"在生物学中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后来,"生态"概念应用的范围在不断地拓宽,突破原有界限被引用于其他领域。生态课堂旨在在课堂中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存在和发展,能够构设一个系统的、和谐的、稳定的"课堂环境圈",使得学生能够得以更好地发展。语文生态课堂更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生态知识,感悟生命平等,体验生命智慧的课堂。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应学生的天性,否则必将造成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建构思品生态型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生命灵动为思维原点,洞开学生生命感觉之门,营造情感生态体验场,积累生态道德课程资源,在人境和谐体验中优化学生生命样态。对此,我们将"生态化育"新元素融于学科教学创模之中,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本真事业。中学思品生态"三生"课堂要以"生命态"大教育观为旨归,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现实诉求,重构自然之教"三生"本真模本,浸润"三生"课堂生活旅程,拓展学生适应社会生存能力,将"三生"体验融入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着力探寻生态课堂管评动态平衡点,使"三生"教学充满无限和谐的生命活力,以诠释当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班级生活中担任的是设计者、决策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班级生活体验产生深刻的影响。班级生活中教师的各种行动细节里,蕴含的是其对班级生态创造和构建的理念和追求。教师如果善于倾听和共情,将平等意识和榜样力量自然地融于自身行动细节中,将会有利于积极班级生态的创造和构建。  相似文献   

20.
生态取向教师学习观是基于生命、实践和合作的学习.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来看,师范生处于特殊的学习生态位,表现出职业认识的“理想化”和职业体验的“虚拟化”特征,这将深刻地影响到师范生学习的动力与方式.为此,引导师范生正确认识自身生命意义、强化师范生的实践体验并且提升师范生学习中的合作水平是改善师范生学习生态、促进师范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