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闻     
《教书育人》2013,(26):4-5
江苏:明确公办学校空余学额应摇号江苏省强调今后民办学校招生及公办学校空余学额使用应摇号确定,每所公办学校择校生比例要控制在招生总数的10%以内。江苏要求全省各地理顺学校管理新体制,推进初高中分设,普通高中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初中学校或初中班,已经举办的应立即纠正。到2015年,形成省辖市中心城区普通高中由省辖市统一举办管理、义务教育学校由区统一举办管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要闻     
《教书育人》2013,(35):4-5
江苏:热点公办校空余学额摇号确定南京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意见:今后南京严禁任何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今后南京市热点公办学校招生有空余学额应在本区范围内采取公开报名、电脑摇号的方式确定,民办初中实行电脑摇号和自主招生两种形式,2013年电脑摇号和自主招生比例为4∶6。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表示,今年5月中旬将公布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性质、办学规模、招生计划及施教区范围,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今后南京严禁任何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收取与入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次从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面,分析了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的学校教育断链、家庭教育断链、社会教育断链,剖析了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断链的成因。从学校教育的衔接、家庭教育的优化、社会教育的关怀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农民工流动子女教育断链的对策,以促进农民工流动子女在城市的良性发展,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受到社会的关注。问卷调查了农民工子女在学校适应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现状,提高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日益壮大的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扰。究其原因有社会原因、个人原因以及家庭原因。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需要坚持遵循教育理念,实现制度性保障,坚持学校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主阵地,提高家庭对子女教育的认识水平,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密切配合,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注,从而敦促各方协调工作,尽快改善不利局面,解决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或者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流动劳动力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河南省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与问题,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做到农民工子女与城镇职工子女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在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随迁子女在城市中入学公立学校困难重重,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与管理问题颇多。因此,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甚为迫切和现实。  相似文献   

8.
当前对农民工的研究很多,而对其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也是关注的一个焦点,综合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子女受教育权与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体现在:与城市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相比,农民工子女教育整体上处于弱势,农民工学校办学条件差,再加上家庭教育的不足,使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困难,等等。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这个弱势群体的教育,笔者将当前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主要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农民工的研究很多,而对其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也是关注的一个焦点,综合来看,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子女受教育权与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体现在:与城市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相比,农民工子女教育整体上处于弱势,农民工学校办学条件差,再加上家庭教育的不足,使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困难,等等。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子女这个弱势群体的教育,笔者将当前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主要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进城务工农民数量剧增,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选取重庆市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A校为例,通过分析该校农民工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该校实施红色教育的成效,探索红色教育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学校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收益和价值的认知与其对子女学校教育的金钱投入行为呈正相关性;对子女教育期望和收益的认知与对其子女接受社会教育的金钱投入行为呈正相关性;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和价值的认知与其对子女教育的时间投入行为呈正相关性。因此,要积极引导农民工形成对子女教育正确的价值认知、期望认知和收益认知,从而选择正确的子女教育行为。  相似文献   

12.
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和谐社会的阶层结构、农民工社会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和谐社会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诉求,从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阐述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策略,包括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明晰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责任和义务、给予农民工子女教育以积极差别对待等。  相似文献   

13.
(记者徐光明)我省为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建立教育保障机制,减轻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负担, 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我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流入地政府和教育等有关部门将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中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城市义务教育工作内容,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流入地政府,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加强管理,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各地建立农民工子女入学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保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的质量,我省坚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可以插班就读、也可以单独设班。学校将进城…  相似文献   

14.
据《西部商报》报道从明年起,我省各地县级职教中心将面向返乡农民工开放,同时,一批中职学校也将免试组织返乡农民工就近接受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应在全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探索出适合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模式,即建立全纳学校、全纳课程,构建全纳社会。要理解全纳教育理念,制定全纳教育标准,构建全纳教育指标体系,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实施动态监察,以便采取有效对策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在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凸显。作为发挥着工作母机、主阵地和具体实施者功能的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学校教育在促进农民工子女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我国应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优势与功能。通过制定完善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安置方案、利用学校优势发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作用、关注就读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等举措来履行自己的社会教育责任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量的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务工,与他们一起随迁的子女教育问题逐渐凸显。虽然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进入了公办学校学习,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工子女是在各类民办的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简易学校就读。这类学校由于办学条件达不到地方教育部门规定的学校设置标准,大多数处于未经批准的办学状态。对于这类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设立,国家政策走过了从模糊到明晰的道路,但问题的焦点仍在于没有一个关于此类学校的设置标准。而且,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设置标准需要放宽的要求,与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形成了抵触。正视现实,酌情放宽设立条件,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适时修订法律法规,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呈现五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向经济较发达的中小城市集中:在城市出生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新生代入学规模日趋庞大;农民工随迁子女主体开始进入高中阶段: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将成为一段时期内城市学校发展的突出任务;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出地农村、乡镇校舍闲置大幅增加。各级政府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意义。建议提前规划中小城市教育布局,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中小城市。缓减大城市人口压力;条件成熟的地区在城市管理中实施学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试点,也可探索实施异地中考和高考:因地制宜规范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同时,强调流出地政府要科学预测适龄人口、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学校规模效益,利用闲置校舍发展学前教育,避免教育浪费。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遇到的特殊困难。统筹城乡教育大背景下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因素包括政府、社会、学校、父母和孩子等诸多因素,但在整个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父母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农民工父母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对子女的良好教育。父母的责任主要体现在要坚定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责任、给孩子营造相对固定和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以自身在生活和工作上的良好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学科立场,这一立场是以学科理论来解释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象和问题,以期构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学科知识体系。它把农民工子女看作是问题儿童,是一种解释性的研究框架,是对农民工子女整体人格的分割,它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的是背景知识,是解释而不是解决问题,本身存在着缺陷。因此需要转变立场,就是从学科立场转向实践立场,即在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中树立关注、关心和关爱的立场,建立农民工子女身心发展的关心关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