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教师节怎么过?倒让我这一校之长拿不定主意。学校里头头脑脑虽然不少,但他们不拿主意,向来只会举手赞同我。这不,让他们开个会商量一下拿个办法出来,两天都过去了,也没个头绪。看样子,这问题还非得我亲自想点子、亲自作决定了。古人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怎么轮到我“用兵”的时候,却没有顶用的兵,平时可没有亏待他们啊!……发牢骚不能解决问题,这教师节就到了,还是考虑考虑“今年教师节怎么过”这个问题吧!这教师节怎么过,本来不是个问题,都快20年了,哪一年不是顺顺当当地过来了?只要上级主管部门在教师节前后把欠大家一年半载的工资发给大家,要是遇到财政困难,答应大家一个发工资的期限,也行,大家心里就会踏实,也就不会闹罢课。那一年弄得两年不发教师工资,大家就闹起来了,最后还不是把  相似文献   

2.
区里语文教学研究活动,我和三个徒弟同台上课。我执教的是六年级《孔子游春》,但真的没想到,课刚开始,我就遇到了挑战--冷场。一个问题出来:“什么叫‘君子’?”半晌,没有一个人举手。这可是在我自己的学校--夫子庙小学上课啊!孔子塑像就矗立在操场,《论语》吟诵声常常在耳边回荡。等待,一只手,两只手,更多的学生,躲闪着我的眼睛,或是干脆摇头表示不知道……怎么办?必须慢下来!不能这样把教案走下去!我很清楚,那一刻,如果心中装着学生,就一定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要激发他们的热情,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学起来。  相似文献   

3.
一、多“说”,激发创造思维以前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先写课题,然后把教学要求给同学们讲得很明确,比如《剪窗花》一课,我一开始就讲明了这节课是老师将教你们用剪刀剪窗花,学生的思维就习惯性地跟着老师一步步地展开,这样很容易抑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课上得呆板、生硬。后来,我注意让学生根据课题多说,让他们自己讨论,把自己知道有关课题的知识都讲出来给大家听,激发创造思维。开始的时候,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我就试着引发他们的话题,如上《认识家用电器》这一课时,我会问:1.你们家都有什么家用电器?2.你知道怎样正确地…  相似文献   

4.
老师,我想对您说一件遗憾的事。在这学期的家长会上,姚知林的家长提议每个同学轮流当一日班长,老师采纳了他的建议,就在班级宣布:按学号轮流当一日班长,每个人在当一日班长的早晨都要向大家讲一条小知识。同学们听了非常高兴,我更加兴奋,因为我也有机会当一日班长了。同学们按学号轮流着,他们有时讲的资料是重复的。我想:我当班长的时候,跟他们讲的资料一定不一样。在“五一”的前两天,我准备了《肥皂的发明》这一资料。我反复把这篇短文读了好几遍,然后试着背了一下。妈妈听见了说:“你背得不太流利,再读几遍,一会儿我考你…  相似文献   

5.
巧记质数     
学习了质数的概念后,相老师提议举行“速记100以内质数”比赛。这下同学们可来劲儿了,立即打开了课本,争先恐后地背起来……还没到2分钟,数学王子朱作通就举起了手:“我已经记熟了。”紧接着孙铭泽、赵恒锐也举起手来。这才背几分钟呀!不可能这么快就记住了。大家一致要求他们三人把质数表背出来听听。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教学《乌鸦喝水》,是我踏上讲台的第一年。这篇课文浅显易懂,内容简单明了,我边引导学生读课文,边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把“乌鸦喝水示意图”画了出来,学生们轻松地弄懂了乌鸦是怎么渐渐喝到水的,再多读两遍课文,会背了!这一课即将结束,我提出了早设计好的拓展性问题:“要是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也不知是乡村孩子太“笨”,还是他们根本没动脑筋,反正教室里十二分  相似文献   

7.
朱国红 《山东教育》2002,(16):38-39
一、介绍资料: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调查了济南水污染、水浪费的情况,收集了有关的资料。大家把你收集的资料带来了吗?可以介绍你的资料,也可以把亲眼所见的情况讲给大家听。谁愿意上台来讲?(注意请学生把话讲清楚,说明白。不用举手,可以直接上台,一个接一个地讲。)学生: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4天漏了千方水。说的是一座居民楼的地下管道坏了,居民请工作人员维修。但是他们迟迟没有来,4天后,大家发现已经漏了1000多方水。同学们知道,1000多方是个怎样的数字?大家试想一下,一个三口之家,一个月大约用4…  相似文献   

8.
徐金华 《班主任》2013,(7):57-58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我的一句口头禅,没想到这句话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天上课,我讲得激情四射、神采飞扬,学生也听得十分入迷,频频点头。最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大家稍加思考,就能做出来。”然后我站在黑板旁等着学生回答。几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我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应该都会啊,怎么没人举手呢?于是,我加重语气说道:“这个问题很简单,会做的同学可以举手回答。”还是无人响应。我用眼睛扫视了一下全班,  相似文献   

9.
去外婆家     
有一次片级公开课,我开课后不久,就针对课文提了几个思考题,请学生思考后回答。片刻,我请思考好的学生举手,结果无一人举手。我想:好几个问题,思考确实需要时间,加上许多老师听课,难免不敢举手。所以,我又鼓励道:想好了就可以举手,不要怕回答,说错了也没关系。可是过了一会儿,仍无同学举手,就连平时爱回答的学生也不举手。就这样,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我只好点名,而回答中也多有吞吐、错误。原本设计好的一些构思,也只好由我孤家寡人演戏,一堂公开课就这样在沉闷中结束。我不禁想问,他们为什么都不愿举手呢?  相似文献   

10.
矛盾与创新     
课堂教学中 ,如果没有矛盾冲突 ,没有对立统一 ,也就不会有激烈碰撞的思维火花 ,不会有跌宕起伏的悬念 ,也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教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 ,往往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 ,教学过程的流畅 ,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预先设计好的轨道上 ,生怕学生越雷池半步 ,结果造成课堂教学毫无生气。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草》一课时却故意制造矛盾 :师 :小朋友 ,回到家里 ,谁愿意把新学的《草》背给奶奶听 ?(学生纷纷举手 ,老师找一学生到前边来 )现在我当你的奶奶 ,你背给我听好吗 ?想想到家里该怎么说。生 :奶奶 ,我背首古诗…  相似文献   

11.
最近听了一堂五年级的作文指导课,内容是“场面描写”。可容纳三百多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上课铃响了,老师微笑着走进课堂,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场面描写”的作文任务后,便要求学生背诵《难忘的一课》中描写场面的片断。学生背不出,无一人举手。老师降低要求,可以在这课中随便选一个片断进行背诵,学生还是摇头。教师拿出花名册任意点了一名学生,被点的学生站起来满脸通红,其余的学生有的把头低下来,生怕被老师点到,有的无可奈何地望着老师。听课的教师也生出疑问:颇有知名度的王老师今天怎么了?上课教师只好严肃地对大家说:“谁坐得不好我就点谁背。”刷的一下同学们的身  相似文献   

12.
儿歌 :困难像弹簧 ,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 ,你弱它就强。这首儿歌是新课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练习6的读读背背 ,它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 ,只要有勇气、有决心 ,就可以战胜它。我在教学时虽然通过看图和朗读等方法帮助理解 ,但学生对“困难”一词的理解还是较困难。在教学时看到《中国儿童报》上有一则《我要做生活的强者》一文 ,介绍了桑兰的事迹 ,我就把这则故事讲给学生听 ,学生听得很认真 ,很受启发 ,他们轻而易举地明白了桑兰的困难就是全身瘫痪 :不会吃饭 ,不会穿衣 ,不会写字等。可她面对困难却没有屈服 ,以顽强的毅力锻炼自己 ,只用了…  相似文献   

13.
关于背书这件事
  接手一年级汽修班的班主任后,英语老师多次向我反映有几个学生不交作业。于是我就对这几个学生进行了口头警告。可是说归说,几天下来,不交作业的还是照样不交。问原因,学生回答得很直接:“初中时候英语就不怎么样,也学不会,我来这儿的目的是学专业课的。”我在对学生鲁某进行个别谈话时,连初三都没上完的他反应更是激烈:“真学不会!再逼我,我就跳楼了!”我对他们说:“这样吧,学不会英语的同学,明天早读,我和你们一起背诵英语课文,能背多少就背多少,我能背会的,相信你们也能背会。”第二天早上,我把几个声称不学英语的学生集中了起来,一起背起课文来。一遍又一遍,先是搞清楚每个单词的汉语意思和读音,然后再把完整的句子读出来……终于,经过努力,有的记住了一段,有的记住了两段,有的背会了三段,尽管没多长的几句话,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长足的进步。接下来的几天,我就和他们一起复习,一起背书。终于,他们也和我一样背会了两篇英语课文。学生鲁某感慨地说:“在初中,英语老师只管那些成绩好的,我的英语也就越来越不行了,没想到如今自己也能背会英语课文了!”从那时起,英语课再也没有出现学生不交作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你们知道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为什么?”我在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一课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了上述问题。他们纷纷思考起来。也许是这个问题有点难度,举手的人很少。就在此时,我发现他也举起了小手,这让我很意外,因为他从不举手,平时爱玩好动,总让我头痛。难道他知道?  相似文献   

15.
上完文言文《口技》后,我决定当堂检查背诵。轮到小强,他刚背第一段就“卡壳”了。我有些生气,便叫他下去,等背熟了再来过关。临下课时,他又背给我听,仍然不那么流畅。其间,我虽然提示过两次,他还是丢了一部分内容。我更生气了,便把课本扔给他,并且脸色很难看地说:“回家再用些功,会了,先背给你父亲听一遍!”他一听,猛地一愣,继而低着头,慢慢回到了座位。  相似文献   

16.
一、创设悬念,诱发学习动机大家都有体会,说评书的总在紧要关头将惊堂木一拍,一句“且听下回分解”吊起了听者的胃口,使听者急切地盼望着下一回的到来。同样,新课的导入,也需要这种创设悬念的艺术。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出示一组数,让学生找出哪些数能被2整除,学生进行一番计算后都找了出来。而我却说:虽然找对了,我趁此一激:谁来考考老师?同学们马上踊跃举手来当考官。结果同学们都觉得不可思议:老师怎么会算得这样快?这时,我颇为神秘地告诉学生:其实我根本没有计算,而是掌握了一种…  相似文献   

17.
那次上《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老师让同学们按顺序读课文。当轮到我时,我很激动。可老师却没有叫我,而是让全班同学齐读。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我知道,不就是因为我上次朗读时卡壳了么?你看不起我不让我读,我还不想读呢。从那以后,我对朗读非常反感,有一种抵触情绪,连语文课也不愿意上了。一次自习课上,老师随堂辅导,我先举手问问题,隔我一排的学生××后举手。老师的眼光滑过我,却背转过身朝××走去。我感到非常失望,也很自卑,原来案例1:案例2:老师的眼睛里没有我。后来上课即使我有了问题,总是不敢问,慢慢地也就不愿…  相似文献   

18.
今天,教《可爱的草塘》。学了“我初见草塘”一段后,我鼓励学生:“那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谁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大家一起带进大草塘里,亲身领略一下它的美丽呢?”第一个学生读得很出色,我点点头:“嗯,确实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是第二个学生读得很不理想,怎么办呢?开门见山地向他指出不足之处吧,他刚才可是踊跃举手的,我可不能伤了他的自信心。我灵机一动,笑着对他说:“我们刚想要好好地欣赏一下草塘美景,可你不小心把大家带出来了。过一会儿重新送大家进去,好吗?”他会意了,略显害羞地笑了笑,重新坐回座位,认…  相似文献   

19.
任可 《贵州教育》2013,(14):46-46
平时上课时,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举手,然后教师也就自然而然地请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答对了就出示下一个问题,答错了再请别的同学说。在这不经意间,我们忽视了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我们不清楚他们怎么想、遇到了什么困难。在一节练习课中,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比2/3大、比3/4小的分数有无数个,请写出3个。题目一出,大家眉头紧锁,停顿一分钟过后,只有四、五个同学举起了手。可我不再请这些举手的同学说自己的想法,而是转换策略,说:"看来这道题同学们困难很大,你们都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说说吗?几个学生小心翼翼地举手了。生1:我想先把这两个分数化成小数,  相似文献   

20.
争论     
"请大家想想,《皇帝的新装》中谁最可恶?"站在讲台上的语文老师说。大家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我认为两个骗子最可恶,如果没有他们,皇帝就不会狼狈不堪。"刘成慢条斯理地说。好!我心里暗暗地替他捏了一把汗。同学们有的惊,有的喜,有的叹,有的忧。大家把目光射向了正在举手的李政。只见李政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