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转型社会要求民众要有相应的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的唤醒和培育与教育分不开。在开展公民教育时。公民教育的内容须有明确界定,勿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公德教育混为一谈。公民教育的展开,并不单单是教育本身能解决的,还必须有制度的支持和保证,亦要有政府和舆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教师公民意识,是作为公民的教师对于自身的公民身份,对于所处的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与国家、社会和他人关系的理性自觉,其内容包括教师的公民身份意识、国家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既具有公民意识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独特的自律性和示范性。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公民意识受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以及教师自身等因素制约。据此,培育教师公民意识的途径一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公民实践,二是加强教师公民意识教育,三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等要积极营造公民生活的文化氛围,四是教师不断地反思澄清和系统化自身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3.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现代化公民社会.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具体做法主要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西方国家培养公民意识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必须首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科学内涵。构建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根本途经,在于培育公民社会、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把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调。本文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公民意识与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并提出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路径,认为公民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社会构建是公民意识培育的现实阶梯,二者是一个双向推进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大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努力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6.
公民意识是社会公正、和谐的关键。我们要把公民意识的培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一切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要培养合格的公民,首先就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意义重大,必须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公民文化、改善公民教育、培植社会土壤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公民意识教育,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相对滞后,而美国的公民意识培育的发展较成熟,借鉴美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发展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城镇化进程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教育新进入城镇的农业人口对自身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一种自觉的公民意识,其核心是公民身份意识的培育。在这一进程中,需要逐步树立起公民的责任意识,将权利与责任统一起来。同时,对于刚刚进入城镇生活的公民而言,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接受城市生活中内在和外在的各种考验,从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提升公民自身的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宪法关系主要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素养的提高对于国家迈向政治文明至关重要.从宪法的角度讲,就是基于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需要培育适格的公民.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公民教育培育人民主权观念、宪法监督意识、参政意识,路径是通过民主与法治的意识培育,确立正当、合法的权利观.实现和巩固公民在宪法关系中的地位,逐步走向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在现代法治社会下逐步形成的民众意识和民本思想,它表现为人们对于"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在现代中国社会,公民意识的培育已然是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大学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功能,营造公民意识的良好氛围,要鼓励大学的公民社会组织的建立,倡导和参与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在成长和发展中应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公民社会的本质不仅可以从制度层面体现出来,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蕴涵。公民社会的文化价值状态反映着公民文化的内涵。公民文化是社会民主制度建构的基础。公民文化的培育既是公民个体的自觉实践,也是一项根本的社会使命。公民文化的培育能够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公民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责权教育。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统的反映和文化合理性的表达。理性精神、伦理精神和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3.
李筱琴 《文教资料》2011,(28):209-213
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课题,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未来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决定了我国现代社会建设的程度。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从国家、社会到学校各个层面都存在着问题。如何在困境中获得突破从而成功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国外的经验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我们应从国家、社会和高校三个层面进行突破,从理论教育到实践教育都要进行重新构建,这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公民社会的内涵、特征、存在的必要性等方面阐述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概念、公民意识教育能为公民社会的构建提供意识层的基础和能力层的保障、公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公民社会的奠基性教育等观点。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现行的一些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不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不利于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与改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公民意识及其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公民社会也随之兴起。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助于中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当以公民社会为其社会基础,需要塑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公民。中国现阶段公民意识开始觉醒,但总体上还有待成长和完善。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需要从建构公民教育的社会环境、发展学校公民教育、拓展公民教育的形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阮方顺 《华章》2007,(12):134-134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获得了自觉的自我意识,以社会主义国家主人公的身份主动参与社会事务,享受权利并乐于承担义务的意识.公民教育是为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知识、公民能力、公民行为,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好公民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实践性、塑造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加强公民文化教育,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再次要增进和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  相似文献   

18.
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主体意识教育。培育公民自主、自立、自强、自信的心理意识,克服凡事靠等、靠要的依附意识,剔除落后的臣民意识、草民意识,并使公民获得与此相关的知识结构。公民主体意识的确立,意味着人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和独立人格的真正确立。在社会生活中,公民能够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进而树立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19.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高校德育中公民意识的培养,核心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形成公共意识。新时期的高校德育要通过促进政治理论教育的开放与发展、实践活动的社会化、开展生动的法制观教育来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是人的现代化的体现,其中包含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微博的出现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一个新途径,并依靠自身的“能量”对其产生影响。微博时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培育基础;二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构建制度保障;三是培育第三部门,催发公民社会;四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成熟公民;五是净化媒体职业素养,促进网络环境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