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一生著作等身,他的小说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海上劳工》等都为我国读者所熟知和喜爱。法国作家阿拉贡曾经说过:“全世界人民由于雨果认识了法国,就像由于但丁认识了意大利,由于莎士比亚认识了英国,由于普希金认识了俄国,由于歌德认识了德国。”由此可见雨果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885年6月雨果逝世,法国举国哀悼,巴黎万人空巷为他送行。雨果的一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他既是文学家又是斗士,一生笔耕不辍,又积极参加实际政治斗争。就像伏尔泰、…  相似文献   

2.
正说到法国作家雨果(1802年—1885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但雨果不仅是小说家,还是诗人。而且雨果不仅是诗人,还是画家。遗憾的是就在法国,公众晚了一个半世纪,才认识雨果的绘画天才。雨果的绘画作品,传世至今约有三千五百余幅。有他为自己作品的插图,也有人物神情的勾勒,而人们关注较多的是他的墨渍画。墨渍画是雨果绘画中的奇品。一个画家这样记述他亲眼看到的雨果创作的情景:“他沉思着将  相似文献   

3.
纪舟 《家教世界》2024,(1):12-13
<正>2023年10月21日晚,世界科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雨果奖”,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中国科幻作家海漄凭借小说《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他也是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海漄与科幻的结缘始于孩童时代“,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故乡的书店就在我脑海中搭建了一个只属于我个人的曲径通幽的私人花园,这个花园里,科幻是最美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咖啡友情     
“哈!你叫啥啊?”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时,还真给他唬住了。“雨果!不会是写《巴黎圣母院》的那个雨果吧?”我呆呆地问。“你才是那个雨果呢,维克多·雨果都上天110多年了,他要是在这,非吸干你的血不可。咱坐不改  相似文献   

5.
《巴黎圣母院》中的格兰古瓦也是作为一个对照性的人物形象而存在的。在作品中 ,同样作为宗教的牺牲品 ,他与克洛德构成对照 ,作为“诗人”,他同样为伟大诗人和作家的雨果的自我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相似文献   

6.
1941年11月29日,安德列·纪德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想象中的采访者问他:"曾几何时,你为什么说:‘唉,雨果呗!"他答道:"以后我还要说。"原来36年前,即1905年,有记者问他,谁是法国迄今最伟大的诗人,他不想说是雨果,但是又回避不了,只好不情愿地回了一句:"唉,雨果呗!"不屑之意毕  相似文献   

7.
李丹先生常说:“雨果是法国伟大的文学家。他是诗人、小说家、戏剧大师,也是哲学家、心理学家。雨果的著作比较深刻。他的文学作品使人读后能在精神、心理方面得到提高。”对雨果的高度推崇,使李丹先生几乎竭尽毕生心力来翻译他的著名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为我国读者认识上世纪法国的社会历史状况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物质世界的蚂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自云:“自从《女神》以后,我已经不再是‘诗人’了.自然,我还出过好几个诗集”.尽管郭沫若后来的诗歌技巧较高,但他仍认为《女神》是“最够味的”,因为那是感情高潮时候的产品.《女神》之前,中国诗坛上已有胡适、周作人、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等人的诗作,但《女神》却后来居上.《女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评论界、诗歌界交口赞誉.周扬曾赞扬道:“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代的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诗人”《女神》“是号角,是  相似文献   

9.
雨果在《伏尔泰百年忌辰讲话》中写道:“100年前的今天,有一个人死了。他虽然辞世,却是不朽的。他走的时候满载着岁月,满载着最赫赫有名的,最令人生畏的责任惑!”雨果其实也写了自己。1885年6月1日。法国巴黎万人空巷,近200万人,整个法围都在为一个人送葬,这个人就是雨果。雨果亦如伏尔泰,高举社会责任感的大旗,成为国家、欧洲乃至世界的良心,得到了人民永远的热爱和怀念。  相似文献   

10.
风趣道职业法国文学家雨果一次出国旅行,来到某国边境。警察要检查登记,就问他:“姓名?”“雨果。”“干什么的?”“写东西的。“”以什么谋生?”“笔杆子。”于是,警察在登记簿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笔杆贩子。”画画点菜因写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而出名的法国作家大仲马,有一次到德国一家餐馆吃饭。他想尝一尝有名的德国蘑菇,但服务员听不懂他的法语。于是他灵机一动,就在纸上画了一个大蘑菇,递给了服务员。服务员一看,恍然大悟,飞奔离去。大仲马拈须微笑,自得其乐。他想:“我的画虽不如我的文字传神,但总算有两下子,行!”过了一会…  相似文献   

11.
书林漫游记     
文学经典一部书如何能称得上“文学经典”呢?我从雨果先生的《生命的附言》中找到了答案。他论述了“文学经典”的七个标准,即:①有诗意②有哲理③文字优美④有对人的观察⑤有对自然的研究⑥有灵感⑦有重要性。可以说,这正是雨果的创作原则,在“百部世界文学经典”中,他就占了两部:《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我×故我在西方哲学家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一语,不仅成为著名的历史命题,而且被后人当作了人生的座右铭,演化为“我×故我在”的经典模式。比如法国作家萨特奉行的就是“我写故我在”的准则,这造就了一个天生的叛逆者,  相似文献   

12.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将《悲惨世界》手稿寄给某出版社后,过了好一段时间还不见出版,于是就给某出版社去了一封信,内容只写了:“?——雨果。”很快,他便收到出版社的回信,内容也极短,只有:“!——编辑室。”过了不久,轰动世界的《悲惨世界》便与读者见面了。这两封信,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信”。只用两个标点符号,就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雨果先用问号,是在向编辑询问《悲惨世界》是否能出版,为何这么久还没消息。再用破折号表达期待编辑给以回答和说明缘由的心情。编辑回信中的感叹号表达了对《悲惨世界》的赞叹及肯定出版此书的态度。又…  相似文献   

13.
维克多·雨果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贝尚松省的军人家庭。父亲曾随拿破仑转战南欧,后来宣誓效忠波旁王朝,母亲信奉旧教,是王室的拥护者,这对雨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1岁时,雨果随母亲来到巴黎,住在古老的修道院里;中学时代,开始写诗,而且立志“成为夏多布里昂,否则别无他志”。18世纪20年代,雨果政治上从保皇主义转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学上从古典主义转到浪漫主义。1827年,他发表了剧本《克伦威尔》和序言,完全站到了浪漫主义一边。1831年,雨果发表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这是他的第一部杰出的小…  相似文献   

14.
波德莱尔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杰出的诗人和重要的文艺批评家,他以一部惊世骇俗的诗集《恶之花》,奠定了在法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开启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 彼德莱尔的《恶之花》发表于1857年,雨果曾热情洋溢地赞扬道:“……你的《恶之花》光耀夺目,仿佛星辰……”,“你赋予了艺术的天空以人所共知的致命的闪光,你创造了新的颤栗。”诚然,当时正值浪漫梦破,世纪病重之时,《恶之花》倾泄出的是一代青年幻灭的忧郁感,诗人企图通过日常生活的荒诞,透视  相似文献   

15.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这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  相似文献   

16.
在《诗人》一文中,老舍这样描述他想象中的,也是他所肯定的诗人形象:“诗人是中了魔的”,具体说,“诗人在举动上是异于常人的”,“诗人在创作的时候确实有点发狂的样子”。他又提出设问:“可是,这些狂士(或什么什么怪物)却能写出标准公民与正人君子所不能写的诗歌。怪物也许倾家荡产,冻饿而死,但是他的诗歌永远存在,为国家民族的珍宝。这是怎一回事呢?” 他分析了这么几个原因:一、诗人们心细如爱,但绝不象看财奴一样,“一手打着算盘,一手写着诗”,而是对事物的观察特别详密;二、“他的眼要看真理,要看  相似文献   

17.
现在年纪四十岁以上的,喜欢涉猎文艺书籍的人,我相信没有几个不知道《蕙的风》这一部“五四”初期的新诗集的,当然也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叫人《放情地唱呵》的诗人汪静之其人的.汪静之成名很早,据说写《蕙的风》时,还是杭州一师的学生.他到暨南大学教书的时候,年纪大约还未到而立之年,我之所以会认识他,也就是常年在暨大读书的原故.他圆圆的胖脸,矮矮的身材,一头从来就没有膏沐过梳理过的乱发,简直就活像一个鸟巢.一年四季老是穿一套玄色的长衫,要是他不唱诗,谁也不会知道他是个诗人.  相似文献   

18.
关于明末清初云南诗人陈翼叔的生卒年月,史料上没有记载,仅说他活了七十岁。就目前见于刊物和报纸的说法有如下两种:王丽珠同志认为:“公元一六○八年生,”“公元一六七八年,他卒于巍山县盟石山石棺中。”我在一篇短文《民族诗人陈翼叔》(见《云南日报》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  相似文献   

19.
葛圣洁 《新读写》2008,(10):1-1
前些日子,曾在媒体上公开“挑战大师”的陈丹青似乎意犹未尽,在上海书展的书迷见面会上,原本应当为自己一本艺术论著宣传的他又“不务正业”起来:“我今天就是要继续公布我的愚蠢,除了巴金、冰心,雨果、马尔克斯的作品我也不喜欢,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我看了两章就看不下去了这应该不只是翻译的关系。”他继而列举了画坛的诸多大家:“我早已对曾经是心目中的神的伦勃朗略生厌倦,  相似文献   

20.
法国作家雨果的名字读者都很熟悉,许多人读过他的小说《悲惨世界》、《九三年》,但大都不知道他曾写过一封谈及中国的信,一封有关圆明园的信。 雨果的这封信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原来,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对世界瑰宝圆明园进行丧心病狂的抢掠和焚毁之后,一个名叫巴特雷的法军上尉写信给雨果,征求他对所谓“远征中国”的看法。在巴特雷看来,“这次在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旗号下进行的远征中国的行动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干得“体面而漂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