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望庐山瀑布》是吟咏祖国名山胜水的千古绝唱,作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初上庐山时。诗人在开元十三年出蜀远游,次年浪游吴越,初次登上庐山探奇揽胜。庐山的雄伟山势和秀丽风光,引发了诗人的豪情,他以高度夸张和美妙比喻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无限热爱的深情。共二首,这是其一。千百  相似文献   

2.
李白出蜀的年代,自薜仲邕以来,有开元十年、开元十二年、开元十三年、开元十四年等几种说法。今世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开元十三年,而陈钧先生在《李白出蜀年代新考》(《人文杂志》1990年第2期)中重申旧说,断定足“开元十年春”。陈文提出的理由有三条:一是从“李白出蜀的动因”上来考察,认为李白的出蜀,是导源于开元九年谒见苏颋而受到苏颋的鼓励和教导,说:“李白之出蜀,既然导源于开元九年之谒苏颋,那么,两件事在时间上就不应该相距太久。所以,将李白出蜀年代系于开元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皆有悖于常情”;二是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  相似文献   

3.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便“仗剑去国,辞京远游”,离开他生活了整整20年的四川,离开了蜀中的亲人和朋友,踏上了一条如青天般的大道,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开元十六年的春天,他来到了江夏。当地文人雅士听说李白要途经此地,便在黄鹤楼上摆下了一桌丰盛的宴席,为这位使他们仰慕已久的天才诗人接风洗尘。酒过数巡,耐不住性子的人就提出让这位名满天下的贵客以黄鹤楼为题赋诗助兴。此时的李白也有了几分酒意,他毫不推辞,拿起人们递过来的笔,饱蘸浓墨,…  相似文献   

4.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据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载:唐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安徽泾县县令汪伦为一睹诗人李白诗仙风采,便修书一封,敬献给正作客秋浦(安徽贵池)的  相似文献   

5.
肖科 《语文知识》2001,(10):41-44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挡不住他。他是李白。这是徐迟的美文《黄山记》中一段别致的文字。对划线部分,一般情况下的表述会是先将“这个诗人”的姓名写出来:“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叫李白的诗人来到。他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也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类     
材料1李白伟大抱负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骐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  相似文献   

7.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还”是“返回”的意思,但如果不了解写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诗人李白的生活经历,便会对这个“还”字的含义解释不清。游国恩等同志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庐山屏风叠,密切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情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璘暗怀与他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  相似文献   

8.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为了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抱负,便“仗剑去国,辞京远游”,离开他生活了整整20年的四川,离开了蜀中的亲人和朋友,踏上了一条如青天般的大道,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  相似文献   

9.
白鹿洞书院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白鹿洞书院素被称为海内名书院,由于朱熹的兴复,更成为此后数百年中各家学者兴办书院时所效法的榜样,影响深远。白鹿洞书院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丰富经验。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白鹿洞书院遗址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境内。唐初,此地隶属洪州都督府(后改总管府)所辖江州浔阳县,又改隶江南西道江州浔阳县。它是一处河谷小盆地,周围高而中间低凹,从立体的俯视的角度看,很像一个洞。据陈舜俞《庐山记》等史书记载,唐德宗贞元间(公元785——805年),洛阳人李渤(曾任太子宾客,故有时称他为李宾客)与其仲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关于李渤在此隐居、读书这件事,《旧唐书·李  相似文献   

10.
李白与汪伦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晚年漂泊在安徽的李白准备从秋浦(今池州)前往泾县。当时泾县豪士汪伦听说李白要来,急忙写了一封邀请信,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  相似文献   

11.
小岛 《小学生导读》2014,(10):16-17
正从小到大,我们读过、背过许多李白的诗,也都知道李白的《秋浦歌》,其中那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更是人人耳熟能详。《秋浦歌》是写给秋浦河的。你知道李白有多宠爱这条河吗?从唐天宝八载到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49年到761年这13年间,李白曾5次到过秋浦河,泛舟河上,留下40多首诗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秋浦歌》十七首。中国的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一条河享受过诗仙李白这样的宠爱,这条河是李白留下诗歌最多的河,是一条流淌着诗的河。  相似文献   

12.
李永军 《辅导员》2013,(16):104-105
<正>在《李太白全集》中,关涉邠州的诗篇共四首,其中三首写于邠州,这些诗歌均没有注解。那么李白何时来到邠州,所作诗篇如何理解?笔者不揣浅陋,作一番解析。开元十八年,30岁的李白在长安自夏至秋,通过各种关系求仕途未成,遂于暮秋时节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游邠州的道路。一来探访古豳国风情,借以排遣仕进无门的苦闷。二来探望一下担任邠州长史的堂兄李粲,另谋他途,以求仕进。到达邠地后,诗人一日登上了矗立于新平原上的城楼,四周眺  相似文献   

13.
李白"谪仙"称号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来到长安,遇见贺知章。贺知章读到他的《蜀道难》,人为赞赏,称他为“谪仙”。从此,“谪仙”称号就与李白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题西林壁》(五年制小语七册11课)是苏轼写的一首七绝。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位汝州团练副使,途经九江,初游庐山。庐山是我国的风景胜地之一,山势巍峨,气象万千,泉瀑飞湍,风光无限。诗人一上庐山就被这里的壮丽景色所陶醉,他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遍游庐山诸峰,历时达十余天。在游罢东林寺后,又由东林寺寺主、宋代名僧常总陪同,信步走过虎溪桥,来到千佛塔蟼的东晋名刹西林寺。寺院长老久仰诗人的盛名,纷纷请他赋诗题词,于是他就挥毫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所以诗题叫做《题西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崔颢(约公元704—754年),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 723年)中进士,天宝中曾任司勋员外郎(主管官吏勋级).他有较长的时间生活在长安和洛阳,也曾南下长江,到过武昌.他到武昌写的《黄鹤楼》,是一首有名的七言律诗:  相似文献   

16.
第一个来者黄帝,一来到,黄山命了名。又几千年,无人攀登这不可攀登的黄山。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诗人来到。即使在猿猴悉攀登的地方,这位诗人也不愁。在他足下,险阻山道挡不住他。他是李白。这是徐迟的美文《黄山记》中一段别致的文字。对划线部分,一般情况下的表述会是先将“这个诗人”姓名写出来:“直到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才有个叫李白的诗人来到。他在猿猴愁攀登的地方也不愁。他的脚步也不会被险阻山道挡住。”而徐迟先生却先故意不告诉你此人是谁,只说此人比猿猴还善于攀登,他也不畏险阻山道;直到最后,才抖“包袱”交代出:“他是李白。”这种避免正说的平直之弊,力求在有限的文字中营造出一种意直语曲美学效果的体物叙事模式,我们谓之“后交代”。平铺直叙、一目了然的  相似文献   

17.
《红蜻蜓》2023,(12):12-13
<正>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历史上被称为盛唐时期。这时期也是诗歌创作的鼎盛之期,出现了一位浪漫主义的大诗人李白,一位现实主义的大诗人杜甫,他们是辉映诗坛的两颗巨星。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隋朝末年,李白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相似文献   

18.
元结生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卒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七年(公元七七二),享年五十四。元结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急转直下而加剧的年代.他经历了唐帝国昌盛期、由盛转衰期与衰败期.昌盛期指开元七年到开元二十二年,也就  相似文献   

19.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脸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作于唐肃宗韩元二年(759)春。七五六年冬,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获罪下狱,经多方营救,免死,于七五七年十一月流放夜郎(贵州遵义一带)。诗人由浔阳出发,舟行十五个月,七五九年三月至巫山遇赦。此诗是由白帝城返回江陵之后所作。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诗歌史上,曾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人们赞之为“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影响深远的伟大作家(苏轼《书黄子息诗集后》)。李白,字太白,公元七○一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城,当时为唐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